公私募热议中国债券“纳指”:国内机构投研能力面临挑战

日前,中国债券正式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多位国内公私募机构人士表示,这标志着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长期看有利于中国债市投资者结构的优化和市场流动性的改善。但随着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增加,债券投研难度会增大,外资的进入也将给本土机构带来新的交易对手。

尽管彭博巴克莱指数目前仅纳入利率债,机构人士认为随着改革推进和中国债市的逐步开放,未来信用债或将纳入指数。

“纳指”利于国内债市良性发展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债券正式纳入首个国际主流指数短期将带来增量资金,长期有利于增强中国债市流动性、丰富投资者结构并推动国内债市制度的完善。

安信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钟光正认为,此次“纳指”将给国内利率债投资带来增量资金,从而进一步提升利率债的市场流动性。其次,将有助于政府放开更多的外资评级机构“入境”。评级行业的开放有助于强化优胜劣汰机制,破解行业多年来的级别竞争严重、等级虚高和等级区分度不足等问题,促进国内债市良性发展。

蓝石资管研究总监赵博文称,外资多为交易型机构,“纳指”将对中国债市流动性起到增强作用。另外,外资将主要流入中国的利率债市场,而之前利率债的交易机构以银行为主,基金和券商等机构的资金也多来自于银行。因此,银行的资金成本就构成了利率债收益率的下限,主要依赖央行放水才能下降,而外资利率普遍较低,未来将带动债券收益率逐步下行。

在创金合信基金经理郑振源看来,国际机构的进一步加入将引进国际债市的评级、衍生品等相关理念,加快国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富荣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吕晓蓉表示,短期可重点关注纳入指数带来的增量资金和进入节奏。这次纳入指数的债券为中国国债和三家政策性银行债券,预计对利率定价有边际正面的影响。但更多的影响效应显现在中长期,“纳指”将有利于扩大国内发债主体的融资渠道,丰富国内债市的投资者结构。

一位私募基金固定收益部研究员也表示:“作为私募机构,我们更关注外资是否能进入信用债、高收益债券市场。未来外资的参与可能会给中国信用债乃至高收益债市场带来变数,如改善市场流动性、促进违约债券再定价;其次是免税的问题,预计外资对证金债的持仓比例会逐步增大,证金债的隐含税率可能会有所调整;再次,外资流入带来的衍生品对冲需求可促进境内继续发展完善国债期货及外汇衍生品市场。”

信用债国际化前景可期

尽管目前外资客户的投资意愿还是主要集中在利率债领域,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信用债市场未来也将大概率纳入指数。

吕晓蓉直言,信用债国际化的进程的确更加缓慢:一是因为流动性;二是境外投资者对目前中国的公司类信用债的评级认可度不高。随着中低等级的信用债交易活跃度提升,信用债国际化不会太远。

钟光正认为,我国信用债的违约处置机制并不健全,相关法律如何与国际司法管辖衔接也亟待解决,同时,我国较缺乏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对冲工具。此外,企业发行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为使国内信用债被国际投资人所认可,在产品方面可推出一些债权指数,研发ETF债券指数产品。郑振源认为,目前债券被动型产品是外资投资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有效工具,该类产品的需求有望进一步被激活。

国内机构投研能力面临挑战

外资加速流入,为国内机构投资者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郑振源认为,国际债市更加成熟、品种更加丰富,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债券投资理念技术的完善上也有借鉴学习余地。吕晓蓉也称,外资在宏观对冲、全球资产配置等方面具备较长的投资经验,国内基金公司仍待进一步加强投研力量的建设。

钟光正则预计,“纳指”后中国债券市场与国际债券市场的联动性增加,波动或将加大,利率债投资研究的难度增加。

赵博文表示,外资整体体量较小但交易较为活跃,因此在边际上或对中国债券的定价形成主导。中国债券交易多数在银行间市场,一对一的询价交易占多数,时常出现本土机构之间交易盲目跟风的羊群效应,外资的进入将给本土机构增加新的交易对手,同时也将带来不同的交易策略。而且,外资更多从全球视角考虑资产和风险配比,当外资更多进入中国市场后,海外的风吹草动将更直接地影响中国债市,要求本土机构投资者提高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研究深度,把握全球资本动向。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