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华为、腾讯的996工作制度引发外媒争议,对此你怎么看?

用户54524827107


我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从整体上讨论或能找出不少瑕疵,但落实到每个个体,我觉得问题不大。

一者,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哪个全力奉献的人不是996工作制呢,新生娃的老妈,那远超996的安排了。这不是阿里、华为、腾讯所特有。

二者,公司合伙人哪个不是996工作制,认为自己是主人,不管休息还是休假无时不刻在为下一个创意做准备,无不为下次紧张加班做准备呢。

三者,社会竞争太激烈,之前轻松上班、快乐周末的工作方式不适应又快又紧的现时代生活。在我们身后一大堆人排队顶替我们的工作呢,如果你不适应996,自有他人适应。

再说,阿里也好,华为也好,其普通员工的收入是我们平均收入者的10倍,如果不更投入,花更多时间,那不更有违公平吗。

上升时期的个人是这样,上升时期的国家是这样,这是一个阶段型的表现,我们全力飙升的时候,都顾不得想着其他舒适的安排了。但我们温饱之后呢,如果不需要为房贷为孩子教育着忙的时候呢,像现在大家讨论的欧洲的福利生活,那是宁愿不要三倍工资,也要舒适的个人休闲时光呀。

我相信之后的10年,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更有趣的生活,远离BAT,远离华为的工作,依旧能光彩夺目,那个时候,996自然会慢慢消亡的。

别着急,现在我们还在努力证明自己了,等发现不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什么都会变得从容起来的,管他的优秀公司呢,过好自己才更重要。


财经作家邱恒明


996工作制度,顾名思义:朝九晚九,6天工作制,一周算下来是12*6=72小时。

咱们国家法定的正常工作时间为:朝九晚五,5天工作制,一周算下来是8*5=40个小时。

也就是说996工作制几乎是正常工作时间的两倍。
但加班早晚,员工是否心甘情愿,关键取决于收入多少!

首先,996工作制如果可以赚正常工作至少2倍的钱,如果是你,你不做?

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职场人士来说,只要钱到位,什么工作制都行。

咱们国家已经进入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去招聘网站上看一圈招聘启事会发现,35岁就是一个坎。不趁着年轻时体力旺盛多赚点钱,恐怕到35岁时上有老下有小更难竞争过小年轻了。

我之前在悟空问答上回答过一个问题“5万一个月,每天工作15个小时你愿意吗?”,下面有人评论:“都别给我抢,五万一个月,我愿意带着铺盖卷去公司,一年不回家”,也有人评论“如果有这样的工作,我能干到你破产。”

所以重点不是996的问题,关键老板得拿出来匹配的薪水啊!
然而大部分的公司都只是一毛不拔。

其次,阿里、华为、腾讯这样的公司别说996了,就是997也一堆人排队进。

这类知名互联网的大公司高管、程序员、项目经理、运营员工是天天加班,可是他们工作20年顶普通职场人工作60年。

后来者想居上,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中国崛起为全球技术强国的背后确实也是这群人拼出来的。

阿里、华为、腾讯属于付出有回报的企业,加班不是免费劳动力。
而多少创业中的小企业,老板画个大饼,然后忽悠员工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不给加班费没有加班补贴的比比皆是。

欢迎评论一起探讨~

我是职场资深HR李小船,同名微信公众号“李小船”,欢迎关注我。职场酸甜苦辣,陪你一路成长。


职场女超人李小船


我认为:

其实是外媒不了解:中国人是最勤奋肯干的。“只要给够加班费, 当牛做马无所谓!”

BAT和华为公司,确实要求员工朝九晚九,6天工作制,加班时间长,也有过劳死情况,但是高报酬高福利高社会地位,也足够吸引人前赴后继地涌入这些大厂。

是这些外媒没有看清事实,却在瞎嚷嚷。

以阿里为例:

•阿里薪资结构:一般是12+1+3=16薪•年底的奖金为0-6个月薪资,90%人可拿到3个月•股票是工作满2年才能拿,第一次拿50%,4年能全部拿完。

以腾讯为例

腾讯的岗位是从1级到5级,每一级分为基础,普通,专业三等;比如PM,最低等为P1-1,一般是实习生,正式一般从P1-2或P1-3开始;P1叫做助理产品经理,P2是产品经理,P3是高级产品经理,P4是专家级产品经理,P5忘了,也没见过。

一般产品岗每档之间差距可以在几千块,越高跨度越大;而市场族如客服,进公司一般M1-1~M2-1都有可能,看工作经验和能力了,每一小等之间工资差距250,而M1-3到M2-1这样的大级升级是500,比较固定。

其实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面对很多生活经济压力,老板希望看到员工的高绩效输出,公司利润倍增,那么如何实现员工薪酬和老板绩效的共赢,成为企业老板设计企业管理机制的关键点。

我们研究了很多企业的薪酬和绩效管理状况,发现企业非常明显的几个问题:

1、工资结构传统单一,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固定工资,或者提成制,人力成本高,但是激励性非常差。
2、绩效考核,成为 扣罚的工具,主观性强,很多流于形式,员工怨声载道。
3、老板和管理层,没有人才经营意识,老板只关注利润结果,管理层只看自己的工资收入。老板希望员工加班加点干,鄙视出工不出力的人,但又丝毫不提加薪和奖金。

相比而言,BAT这些大厂是非常仁慈了,至少员工的贡献多,回报多,多劳多得。

我们在实践中,研制一套激励员工的薪酬绩效体系,可以激励员工自动发干,自己为自己加工资,员工成为经营者,像老板一样操心用心,实现利益趋同,行动一致。

有对企业薪酬制度,有疑问或者有改革计划的朋友,欢迎留言咨询交流!


亚太绩效核能学院


这应该就是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吧。

网传阿里给出的薪资加上年终奖金是16薪,非管理岗分为10级,P5以上都是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啥的,年薪都在15万以上,P7以上还有股票,虽然真正拿到股票的过程有点艰辛。

据传腾讯的标准薪资是14薪,但是一般能拿到16-20薪,T3.1以上开始另外有股票。应届生的最低薪资都有1万以上,更别提更高级的员工了。

华为是出了名的喜欢加班,薪资待遇自然也是不错的,技术类的工资都在1万以上。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可能你一个晚上醒来,某个行业巨头就被收购了。

现在互联网公司一般都是996制度,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上6天班,甚至每天都要加班,周末可能一天也不休息。

即使有上下班时间,没有明确规定要求加班,但是每个人身上都背着很多指标(为了抢占粉丝市场和各种资源),大家压力比较大,没有完成指标的情况下都会主动留下加班。

拿内容运营来说,每个星期都要达到发布多少篇文章、粉丝增长量达到多少,阅读量达到多少、收益达到多少等;社群运营人员则要求转化多少粉丝、销售多少课程等。

BAT等互联网巨头家大业大,给出的薪资待遇高,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自然也大,需要作出更高的业绩。而一些中小型互联网公司既想学习巨头的工作时间安排,又不能给出巨头能给出的那么高工资,引来众多网友的炮轰。

对此,我自己扪心自问了一下,如果你能去BAT,你也能拿那么高的工资,加不加班都随你的便。问题是以自己现在的能力还只能待在小公司。

我认为这样也挺好的,先学习,积累势能再出发。我们要么去适应现状、要么去改变现状,否则就不要说话。

最后共勉:在赚钱的同时,也注意自己的身体,提高工作效率,尽量争取早点下班吧!


——END——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工作996、生病ICU”,疯狂的加班文化,已经成为某些行业的明规则,涉事企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企图论证其存在即合理。我以为,“996加班文化”,实为“吸血文化”罢了。

有认证为搜狗员工的用户在脉脉职言上爆料,“搜狗牛,开始统计加班时长裁人了,身边好多同事现在都是每天坚持够至少11小时。厉害厉害,大家一起吃饭遛弯磨时间,形式主义搞得不错。”在此帖下,搜狗公司CEO王小川评论道:“其一,公司没这样的要求;其二,即便有这样的要求,如果是这样磨时间的员工,对公司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不如离开了更好。”他还怒斥爆料员工,“不论有没有这样的制度,有没有这样的员工,楼主这样的都不适合在搜狗工作。不认同公司制度的人,要么适应,要么反馈建议努力帮助公司提升改进。跑出来嚼舌头,算啥?”

把员工公开吐槽加班考核说成是“嚼舌头”,也就是说,无论公司有没有过度加班,都是“内部”问题,不能“家丑外扬”。这显然是荒唐的,如果公司真的存在根据加班时长裁人的情况,那就是变相强迫员工加班,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既是违反国法的行为,岂能当作“家法”“秘密”来看待?

该CEO还批评道:“这样磨时间的员工,对公司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把加班文化说成员工“磨时间”,实为颠倒是非,指鹿为马。如果不是因为公司通过考核加班时长来裁人等手段倒逼员工加班,他们怎会采取“磨时间”的方式来消极应付和抵制呢?难道是他们自己在下班后赖在公司磨时间,赶都赶不走?

该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后,搜狗公司紧急发布声明称,搜狗公司的工作时长是符合国家劳动法相关规定的。公司规定的标准工作时间为每周5个工作日,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因工作需要且经过公司审批程序批准的延长工作时间,公司将依法支付加班补贴或安排调休。

该公司究竟有没有实行996工作制,完全由公司说了算,既不会有工会组织也不会有相关执法部门介入,更不可能指望员工站出来,因为即便他愿意冒着丢工作的风险,也很难举证加班。


李蓬国评论


很高心能看到这个问题

最近有赞的996工作制引起很大的反响,每位朋友站在各自的立场 ,看法也不同.

首先我们统计下996工作时间,

每周72小时,一个月288小时,一年是3456小时,我们估算为每年要为公司工作3500小时,

然后我们来了解下阿里

阿里的薪资如图

其中P6、P7、P8需求量最大,也是阿里占比最大的级别,基本最低也是P5

2016年我有个做讲师的朋友,后来职业规划,进入了阿里P7岗位

按照他现在的薪酬来讲,估计每年在在60万左右,

按照996工作制的时薪来计算,每小时170元,一周就是12240元

试问如果有个企业告诉您是一周可以赚1.2万,1个月将近是5万,而且是常态的固定工资

您愿意做么,换做大多数朋友来讲是否愿意呢,问题在于您的能力匹配上这个企业的要求么?

很多朋友站在自己的立场来判断这个996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既想要高薪工资,又想要开放自由,这个本来就是两难题.

我那位身P7的朋友目前成家立业,家里也有小朋友,说到底,其实压力蛮大的,

看他的朋友圈就是发工作的任务,工作的内容,苦与乐都在其中,

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着.

为什么分享这个事呢,

每件事存在都有其合理的目的及条件,

对我们来说,如果有合适的薪酬,我也愿意996,

如果把家庭放在首位的朋友,那就找份固定时间上下班的工作,幸福快乐每一天.


老夏分析师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几乎成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特色,这也是那么多留学生千方百计要留在国外不愿回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偶尔加班也并不是不可以,但成为一个常态且与待遇收入挂钩,那么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侵犯权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严重影响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国家或企业的发展不能以伤害人的生命为代价,这种制度是极不人道的,人几乎就成了一个机器,除了工作,完全没有自己的娱乐悠闲生活,唯一的一天休息就是补觉,有时也难以保障。 我好后悔把自己想在自己留学所在国申请工作的小孩硬给拽回来了,看他现在整天累得狗似的样子,孩子妈妈心疼得流泪和自责,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工作呢?从个人来说垮了身体毁了健康一切都是零,从这一些个互联网巨头来说,你们的发展难道非得以整垮一代程序员的健康为代价吗?


海角167466718


996 制度 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企业的特点,另一个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阶段。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很多人从事的都是不规律的工作,真正享受一周两休的人并不是太多。很多企业虽然名义上实行的是双休,但是实际上在真正的施行中,周六加班都是常态,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是这样。


因为,中国处在后发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如果你作为后来者,不比前者更加努力,那么又怎么能够追赶上其他国家呢?因此,超额工作是中国的常态,因为中国还在追赶的过程中,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应该庆幸的是,还有这么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而不是如有些国家一样,想努力却没有机会。


从互联网企业特点来看,互联网企业是24小时全天无法暂停的,所以实时需要有人值班看守,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企业的变迁速度太快,企业竞争过于激烈,导致这些企业不得不加班加点。一个新的东西出来以后,如果不能持续更新,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在短期内被竞争对手所超越,这是互联网企业的特点。


其实在这个社会中,工作时间超过996的人大有人在,比防说工厂的一线工人,环卫工人、餐厅的服务员等等,基本上都是996的工作模式,甚至比这个还要辛苦的997,只要钱到位了,梦想到位了,做与不做的选择权在于员工。


以股易金


论加班,你们这群渣渣是真没有见识,华为阿里还是人性的。

广州CVTE的9*12*7了解一下,人家业务短短几年,板卡领域全球第一,部分领域市占70%。

他们老板孙总有一次晚上12点发现研发大楼的灯都亮着,去拉闸把整个大楼关灯,几分钟内,各个楼层各个办公室的灯陆续亮起,大部分都在加班。

最后,你们这群食肉者来东莞深圳的工厂看一下,多少三班倒的工人岗位,很多家里经济压力大的中年人基本上每天都干满两班,全年几乎无休,为生存而挣扎。


流水如刀


加班、超时工作,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创业公司的竞争力。但是加班不一定会让公司更有竞争力、让我们过上理想生活。


在创业初期,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曾号召员工开启996模式,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周末也要来公司加班。这在一些大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当时关于在小米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以及小米员工为什么会加班到那么晚,都是热门话题。一位小米员工告诉36氪,自己“手机从来不敢关机,因为真的会凌晨两三点打电话让人起来加班。”


36氪关于加班的调查数据看,加班在中国创业和科技公司中果然是一种常态:

  • 超过9成的人都要加班;

  • 每天加班超过2小时的人,占比超过一半;

  • 称自己正遭遇996和10-10-7工作制的人数,几近2成。

这显然远超美国人。根据美国抽样调查公司盖洛普在2014年调查显示,在美国,有40%的人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完全不加班。

但刘然心甘情愿。他希望,在饿了么迅速发展时期,用更长的工作时间换取巨大的升职机会,而他身边的人,也因为对发展前景的憧憬、以及饿了么的狼性激励机制,而自愿加班。很多个凌晨两三点,刘然还在和同事们在街上张贴宣传海报,他们会工作到第二天的清晨时分,马不停蹄地贴出上百张海报和宣传标志,只是为了和竞争对手公司争夺这个城市里有效的宣传展示空间。

这并不是公司强制性的要求,更多地出于刘然们的自愿,“可以争夺的市场本身有限,不努力争取就意味着被淘汰”。


<strong>加班使公司和个人获得了更多竞争力?

刘师宏是Uber中国广州市场的员工,在公司和滴滴合并之前,他最多的一周工作超过130个小时,“拉过十几箱货、扛过几十公斤物料,试过一整晚贴100张海报”。刘师宏说,一次多种场外因素爆发,自己还要拼命工作,最后躲在阳台上哭,最夸张的时候,他亲手包过两万个红包,大年三十还回复了一万多封投诉邮件。不过他觉得这一切都很值,“有指点江山的理想,就要有埋首耕田的玩命”。


刘师宏这样的年轻人们,在加班、竭尽全力的拼搏中,也收获了快速成长。


“大学毕业自己一个人坐了几十个小时火车到北京,找了一份实习的工作,我想留在这个城市,不可能再回到老家的县城。”一名知乎用户说,自己入职的前两个月,没有一天是晚上十点之前离开公司的,好几次凌晨回到家刚睡了三四个小时就又被叫醒去公司忙项目的事情。“等到整个项目终于顺利结束,和大家一起去庆功宴,受到同事和领导的一致肯定。那晚我喝得醉醺醺,坐在回家的出租车上时,看着窗外一条条繁华的街道,我哭了。有轻松,有努力之后的疲倦,但是更多地觉得是成长。”

36氪此次调查一个惊人的发现也是:工作时长越长的人,越认为自己“得到了非常多的额外训练”。


每周工作超过80小时,也就是相当于每天工作12小时且全周无休者,认为自己“得到非常多训练”的比例,是完全不加班者的10倍。


一位平面设计师说,“我始终相信,今天我能吃得下这样的辛苦,明天我就能够扛得起任何的凶险。我不会再害怕任何困难。”


36氪的调查数据还显示,高层管理者、高薪酬者,跟从加班中的收获是正相关关系,创始人在加班中大有成长者,比例是基层员工的近8倍;百万年薪者从加班中获得显著成长者,是较低收入者的近7倍。

“毕竟在中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过上体面的生活。”一位知乎用户说。


但为什么要求加班,员工会激烈反弹?

如果加班已经成为这代中国公司获得竞争力、中国年轻人获得成长的手段,但当公司们要求员工加班、实行996工作制时,却引起了员工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弹。


58要求996工作制后,其集团CEO姚劲波的新浪微博评论高达一万多条,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是58员工的吐槽。当晚,姚劲波与几名大佬在一个直播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这本该是一场围绕创业者的正能量分享,评论区却全部被58集团员工的吐槽刷屏。“老姚,你解释一下996”、“无耻的9!9!6!”不过期待老板给出解释的员工并没有得到回应,很多员工发现直播的后半程自己被禁言了。


58集团一位公关部员工告诉36氪,58目前还是8小时工作制,从某种程度上说,996制度只是让员工有紧迫的战斗观念,以便全力以赴地工作。


不过大部分58员工依旧反应激烈。很多58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不需要这么多员工了就直说,何必用强制加班又不给补贴的方式逼人走!”“58你扪心自问,996很光荣吗?强制加班只能说明你的员工效率低下,工作方式有问题,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公司管理制度的缺失?”


一个认证身份为“58集团总部HRBP”、名为李欣的员工在脉脉上评论说:“公司一直双休标准工时制给大家安逸习惯了。作为公司的一员从来不考虑自己为别人、为给你发工资养活你的公司付出什么,鼠目寸光盯着公司克扣你什么,不能与集体共进退的人,到哪里都不会长久,走不远。”李欣的说法随即引发了58员工的大量吐槽,还有人称李欣的说法不能代表58 HR群体。之后李欣删掉了自己的这次发言,换用了较为温和的说法。


58员工的槽点多在于,份内工作没完成可以自愿加班,“但是有多少次是白天领导不作为,拖流程、低效率,没完没了地开完全没必要的会议,结果导致工作全部积压在下班时间之后”,一位58员工表示,“凭什么我就该牺牲自己休息和陪伴家人时间,为领导的低效率买单,公司不但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管理状态,还把员工加班当做理所当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以后每天上午磨洋工,下午三四点钟再开始工作好了”。一位非总部的58员工说,新工作制度开始后的两周里,晚上7点之后,办公区域内就开始有员工在打牌和玩游戏,“一直拖延到9点后下班”。


36氪的调查数据显示,一旦从正常工作、加班自愿的状态,转换为强制996或10-10-7,“看小说、打游戏”的比例,可以从3%上涨到最高28%,涨幅约9倍。

强制加班也显然降低了大家的整体工作效率,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工作的人,随着加班时长变长,变少了。

强制加班,正在增加抱怨、抑郁、以及员工的离职意愿。从正常上班到996,不开心的人增加了一成,再到10-10-7,不开心的人又增长一成。

尤其让人惊心的一个数字是,在要求996和10-10-7的工作制下,每4个人中,就有1个感到“有点要抑郁了”。

“每天强制工作11个小时,心情很抑郁。快坚持不下去了。已接近崩溃边缘。每天工作很饱和也还好,关键是没事情也要求每天11小时时长,太恶心了。”一名受访者留言说。


2014年年会小米公司有个许愿树环节,全体员工写新年愿望,每个合伙人都抽一个愿望帮助满足。结果抽到的愿望几乎全部是希望周末不上班,晚上不加班。一名小米员工在知乎上提到,“现场很尴尬,但是没有一个合伙人敢承诺未来可以一天不上班十二个小时。最后主持人重定规则,但凡遇到不加班的愿望,统统作废重抽。结果越废越多”。

被问到如果被公司要求996,自己会做何选择时,有超过1/4的人表示要坚决辞职。


“项目紧急可以连续上个几天几夜,甚至奋斗几个月,但这不能成为常态! 如果公司强制996,那么这不是有创造力的公司,尽早离开。”一名用户留言说。


“如果有另一家规模、发展和现在公司类似的平台挖我,哪怕待遇比现在稍微差点,我也会跳槽过去,毫不犹豫。”一名手游研发团队的员工告诉36氪。


创造力、持久竞争力和无法平衡的人生

王建苏已经很久都没有学习的时间了。

他在一家企业服务公司的市场部上班,每天上午9点到公司打卡,然后出去跑客户,傍晚回到公司加班,不到21点不能离开公司。

“在强制加班之前,我会利用晚上的大块时间来读书,或者见一些对自己业务有帮助的朋友。”王建苏说,他喜欢看历史、管理方面的书籍,也会做读书笔记,但是996的加班制度开始后,“晚上的时间都用在办公室里做各种表格”。

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加班、透支创始人自己和员工,不可能带来公司持久的竞争力。

社会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早期欧洲的工业化常伴随着对工人最残酷的剥削,但随后,雇主们开始意识到,如果保证工人适当的休息时间,他们反而会更有效率,也能在更长的时间段里更持久地工作,这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安森·拉宾巴赫甚至还带来了一本专门研究疲劳的著作。

而在现在的时代,员工的创造力也就是公司的竞争力,这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显然难以为继。

“当前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微信绑架,使得员工变成24小时被捆绑,让人缺乏自我成长和反思的时间。短期可能会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但长远来看,员工自我没有成长和修炼,会造成人才的缺乏,对远期企业目标是不利的。”

“越忙越穷越傻的理论是对的,长时间只有眼前的工作,人的创造力和持久战斗力会被抹杀的。”

“在非工作时间学会思考,比加班来的有效。”一位技术岗位的人士留言说。”

175名表示自己公司正在实行996工作制的人士中,绝大部分认为这扼杀了自己的创造力。

当一个创业公司员工有了家庭,在加班与生活中二者选一的难题无法避免。


有读者在36氪的调查中留言说:


“我这份工作已经2个月没和媳妇晚上出去遛过弯了,工作如果和生活分不开,我情愿拿更少的钱找一份分开的工作。”
“人生最重要的不仅是事业,还有生活,和家人在一起,看孩子长大。”
“刚毕业的单身人士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喜欢加班,但每一个人终将走入家庭,而家庭的和谐是需要时间去维系的。愿世界和平。”


公司和员工,究竟该是何种关系?

管理学的演进已经表明,公司跟员工的关系,需要新的状态。管理学之父泰勒在1900年代初提倡的生产效率和控制论,已被现代公司雇佣关系所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不知善待员工的公司是没法获取优秀人才的。

有时候自愿加班只是因为认同公司价值观,并有一致的奋斗目标。Uber中国员工Jay告诉36氪,Uber的价值观就是激情和极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事其实都有更好的职业选择,比现在更高的薪水待遇,更弹性更轻松的工作时间,但是所有人都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所以我们都愿意留下来”。Jay说,平时自己很少晚上9点之前下班,凌晨也会醒来工作,“最拼的时候,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让微信公号涨粉2万多人,三四天才洗一次澡”。


硅谷善于营造这种氛围。在硅谷的传奇当中,住在办公室里是一种荣耀。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过去经常在他的一个初创公司的办公室旁边的豆袋上小憩,在基督教青年会洗澡,把不用的衣物锁在那里的储物柜里。


Box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亚伦·莱维(Aaron Leviv)和Salesforce公司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都曾在自己的家中办公,他们的雇员也都在那里工作,直到无法容纳为止。当Box搬到一个更大的办公环境之后,莱维甚至还带上了自己的床。

雅虎的共同创始人大卫·费罗开始是睡在办公桌下面的睡袋中,甚至在他成为亿万富翁之后,这个习惯依旧持续了一段时间。一项最新的报告显示,谷歌的一些员工实际上是睡在办公室里,或者是他们在停车场中的宿营车和商务车里。Facebook在公司的新园区旁边建造了新的公寓,不但便利员工上下班,同时也让员工更贴近办公室。


加班曾是硅谷的主流文化,但并不是这一点成就了硅谷。《硅谷百年》:成就了硅谷的是梦想,和自由的精神内核。


而强制加班给员工们带来的强烈感受,是压榨感。


“996的目的是什么?压榨员工老板心里爽?”一名用户留言说,“算了吧,没好下场。缺人就招,好么?”

一位电商行业员工告诉36氪,入职的时候HR说会要求加班,不过也承诺如果完成目标业绩会有高额补贴以及出国旅行等奖励。入职后,该员工发现自己每晚都要加班到十点之后,“中午十二点一刻也没有人敢离开工位去吃午餐,手头上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情”。自己入职不到一个月就累出肺炎,但是超额完成目标后公司却闭口不提之前承诺的奖励,这让他感到气愤。

如果公司对员工没有加班补偿、压榨感较强,使得员工强烈不满的比例,要大幅高于有补偿的公司,差距高达2倍到6倍。

没有加班补偿会让人强烈不满

更好的关系是,企业帮助员工成长,而员工为企业贡献才能——一种“联盟”关系。

36氪的数据显示,对工作状态是否满意,工作时长不是关键因素,是否有成长才是。

表示对自己工作状态不满意者的受访者中,近7成都表示,自己因为加班,“时间都碎片化了,根本没时间思考”;而“得到非常多额外训练”的人相当少。

领英的创始人哈恩与团队成员明确了他们的任期计划,鼓励他们在领英内部轮换到新的岗位上,以获得跨领域的工作经验。在领英成立初期,曾向有才华的员工提供了一份明确的协议,如果他们愿意签字同意接受一段两年到四年的任期,并对某些业务作出重要的贡献,和领英就将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事业,以领英内部的另一段任期为优先形式。

如果要让员工与公司同心,用股权来绑定,是个有效的办法。

36氪调查数据显示,在没有股权激励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满意度的确会较低。

而股权激励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

股权激励越多,实际工作时长也越长。

“只有股东才会自愿长期996吧,其他一切员工都需要钱来搞定,没有人是自虐狂。”一名36氪用户留言说。

如果不能让员工产生认同感,不能给员工成长,不能在利益上通过股权绑定,那么加班总会让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恶化。

里德•霍夫曼说,在硅谷,如果一位工程师在早上更新了自己的LinkedIn个人资料(简历),到午餐的时候他就能够拿到5份工作邀约。“没有哪一方会从这种(加班)关系中充分获利,雇主不断失去有价值的人才,而员工无法充分投入目前的工作,因为他们正不断地在市场上寻找新的机会。”

而越是抢手的人才,越容易在市面上找到新机会——这意味着,强制加班,会让公司率先失去的,正是最优秀的人才。

最成功的硅谷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利用联盟关系,来招聘、管理和留住才华横溢的开创型员工。“拥有创始人思维的人会推动改变、激励人心、出色地完成任务”。

而作为员工来说,得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否则,当一家公司开始强制加班,你可能就变成了那个走不掉、不得不忍受超时工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