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老俗话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记载了先前时期文人士大夫,以及各阶层人士都必须严格遵守的礼制规范,是教导人们如何提升自我素养,如何以礼待人,以德服人,最终变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的良方。

此书相传为大圣人孔子的72个弟子所作,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后来,这句话经过人们的精简,就变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说,一个人若要实现伟大抱负,前提是要修炼好自身的品性,首先做好一个品德高尚、正大光明的人,只有如此,才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最终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共享太平。这句话自说出后,立即成为天下有志之士最高的人生目标。

从这句话能看出,古人在评价一个人时,会认为品德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明事理,知对错,懂是非,通人情后,才能对社会百利而无一害。若一个人有才无德,终究不会受到人们的喜欢和拥戴。

农村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实际上也是从儒家学说的道德规范里概括而来的,是从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角度,来阐释君臣和父子之间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人情世故。

“官不入民宅”的前边实际上还有一句话“君不进臣房”,意思是说,君王作为一国之主,身份尊贵,跟臣子之间有明显的等级之分,若冒然去臣子家里,不但会破坏了等级礼仪,也会让臣子说话做事变得畏首畏尾,丧失自由轻松的气氛。

“官不入民宅”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如果当官的进入民宅,邻居大多会认为这家人犯了什么王法,让官员找上门来兴师问罪,若流言蜚语被传播出去,对这家人的名声不好。二是指,当官的进入民宅后,主人肯定少不了招待,用什么样的规格招待,是盛情款待,还是粗茶淡饭招待,无论怎样招待,都会给主人带来许多麻烦,也容易让他人落下话把子。

“父不进子房”很好理解,作为父亲,不能随便进入儿子的房间,尤其在儿子成家立业后,就更不应该。虽然父子的关系非常亲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相互尊重和体谅,才能让一家人和睦美满。


鸿鹄迎罡


农村老话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所流传下来的老话,多数是耐人寻味的。有些老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可能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但是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含义之后,就会让人有种受益匪浅的感觉。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的是一国之君应该尽为君之道,而为官的应尽为臣之道,父亲就要尽为父之道,而儿子就得尽为子之道。这些都是古人所提倡的关于男子的“修身” 的行为准则。而在农村里有些老人也常会对后辈说起“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这样一句老话,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官不入民宅

这句老话的前面还有一句,那就是“君不进臣房”,其意思是说一国之君最好不要轻易去自己的臣子的家里去,一来是君臣有别,尊卑不能乱。二来是这样还可以避免皇帝发现臣子家中的一些更好的宝贝,从而会产生贪渎之心,这样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对于臣子都是不好的,夺人所爱非君子行为!

而“官不入民房”说的是同样的道理,首先当官的如果经常去老百姓家里,那难免会盛情款待,吃吃喝喝这也是避免不了的了,这样会让别人认为这个官员行为不端。其次,如果家中常有官员进出,这样对于老百姓也是不利的。看到的人就会认为这户人家背景不简单,会勾结官员干一些坏事,这样名声就不好了,别人也不敢和他们打交道。

父不进子房

字面意思是说,父亲在儿子长大了以后,不要轻易到儿子的房间里去了。这个是因为人都有隐私的,即便是自己的儿子,同样需要尊重儿子的隐私。在不少的影视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在过去父亲如果找儿子有事情了,并不是直接去儿子的房间里,而是找人把儿子叫过来到厅堂里面来。其实,古人这话是有道理的,儿子虽然是自己最亲切的人,但是他也有隐私的,尤其是在结婚了以后,最好不要随意进去儿子的房间里,要尊重儿子的隐私,万一让别人看到了,那是会闹出闲话的。

所以,农夫认为这两句话都是有道理的,古人所提倡的男人“修身”的准则,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是适用的。如果你家经常豪车出没,那在村里肯定会遭人议论的,为人还是低调一点好。而儿子成家了以后,也最好是分开生活,不仅能避免婆媳不和,而且还能避免闲言碎语。


农夫也疯狂


农村老话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中流传的很多老话都是智慧的劳动人民根据多年的生活和劳作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虽然农村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是有很多俗语却非常的耐人寻味。比如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道理呢?

官不入民宅

这句话很好解释,那就是当官的不能进老百姓的家中。这句俗语其实和“君不进臣房”是一个道理,简单说就是等级有差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虽然是比自己高一级的官员,但是被触碰到自己的隐私也是很不舒服的。


官和民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如果官员去普通老百姓的住宅,普通老百姓肯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招待,这不仅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对于官员来说,长期进出老百姓家中的话,也会让人们觉得官员行为不端。

个人觉得官不入民宅更多的说的是官员和老百姓之间的差距,官员虽然也是从老百姓中走出来,但是在当官以后会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老百姓就很普通,和官员走在一起也会显得格格不入。

父不进子房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儿子长大以后当父亲的就不要频繁出入儿子的房间。很多人会觉得无法理解,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亲密吗?怎么还不让父亲去儿子的房间呢?其实这里的父亲不单单指父亲,也包括母亲。儿子在长大成人以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属于自己的隐私,而这些个人隐私多会藏在自己的房间里。如果父亲母亲在未经自己的允许下去自己的房间,并看到自己的隐私,也是一件让人很难为情,很羞耻的事情。所以在儿子长大成人以后,当家长的要尊重儿子的隐私。

在儿子结婚以后,父亲更不能随意进出儿子的房间,那样只会让大家都很尴尬。

大家在看完以后是不是也会觉得农村俗语的博大精深。短短几段话,就把应该如何将自己的身份摆放正确,如何言行举止说的清清楚楚。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自己该有的身份,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做出格的事情。虽然现在都讲官员要亲民,要接地气,但是也要注意避嫌,你们说呢?


小马话三农


謝邀!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是农村的老话,意思是说做官的不要轻易进入到老百姓的房子里;做父亲的不要随便进入儿子的房间。这是农村的老话,其实也适用于其它方。

官不入民房。做官的不论清官、贪官都要避嫌。当官的苐一要有点官架子,不能随便与贫民亲近,要让百姓敬而远之。苐二也要避免别人的闲言碎语。如果为官的随便出入贫民家里,未免会有闲人的流言蜚语流出。这不仅不利于为官的声誉,如果流言蜚语流传到上司耳中,轻则影响前程,重则还有丢官的可能。所以,官是不可入民宅的。

父不入子房也是同样道理。儿子大了成家立业,做父亲的就不要随便进入儿子的房间了。一则做父亲的也要避免邻里的闲言碎语;二来儿子成家后总有一些不便让父亲看到的隐密私事。

所以,"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其中的避嫌疑、尊重隐私,在今天看来还是适用的。


8232354703122老三届


在古代封建时期,都讲究君臣之道,父子之道,既可以说是注重礼仪,同样也可以理解为以前等级制度是非常严的。要说“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是什么意思,可以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的。

农村老话“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说的就是当官的不可以随便进行平民的家里,而当父亲的不能够随便进入儿女的房间。在一些人看来好像有点说不通,毕竟当官的权力大,想进谁家门都行的。而作为父亲进子女的房间又有什么不行的。其实这些都是有讲究的,下面为大家一一说来。

1、官不入民宅,有多个意思

官府代表着权力,但是如果随便进入平民的家里,首先要么就是这一家有官司上身,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不好的事情。就算是没有官司,那么也会被人们认为这是官民私通,可能还会是官商私通,那样对于官员是不好的。

其实这句话说的还是为官之道,意在提醒当官者可注重自己的形象,不可与平民发生太密切的关系,更不可能经常出行平民人家坐客,那样是会有不好的风气传出来的,更是会引来一些麻烦的。

2、父不进子房,意指为父之道

小时候儿子都是跟父母一起睡的,但是当成长了就会有自己的房间了,这个时候当父亲的可就要注重行为举止了。如果时候还随便进女儿的房间,那就会被认为有失伦理道德。而儿子的房间也不能够进,那是因为儿子成家后总有一些不便让父亲看到的隐密私事,经常出入的话也是会被人说跟儿媳一些闲话的。

所以说这才有了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的说法,这都是提醒着身份的不同就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做出违反伦理道理的事情来的。不知道大家还有什么理解呢,都说说吧。


深山老农民


这句话说全了应是:君不入臣宅,官不入民家,父不进子房。这是说君臣官民父子有别,人要做到尊卑有序,要修养,有道德操守,有规矩,不可随便而为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有其道,不可逾越。

君与臣之间,官与民之间,父与子之间,男与女之间,各有区别,尊卑严格有序,不可胡来,君不可随便出入臣子家,官不可随便出入平民百姓家,特别是穿着君服官服就更要注意,不然乱了纲常,犯了规矩便不是小事了。

君为何要入臣家,官为何要入民家?想想不外有三点:臣民犯事了;想行贿赂;炫耀扬威一下。这都是不合纲常节操的。都得注意避忌。那么,为何父不入子房呢?父子亲在一家,自家房也不能进吗?这是因为子大成婚立室后说的,人是有隐私的,那怕父子,母女也有。儿大成婚立室有儿媳了,就要有区别,有忌讳了,家公就不可随便创进有儿媳的卧房里,男女有别,辈份有别,更不可乱伦,做人是要有道德操守,注意到方方面面,不可以随随便便,什么都讲自由而不顾规矩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些规矩是必要遵守的,大家不守矩,都自由违规了,不都乱了套,还行得通吗?社会要有序,人也应遵规矩些才好。





树德汉硕


谢悟空!

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这两句话早就听耳熟了,以我的理解分析,是大众普通人的修养方面的忌讳,是爱好人格尊严的维护自已名节的忌讳防范,作为一个正直的来说,是不犯王法的,所以说官不入民宅,如果有官入宅,就是不尊法守道的良民,意味着有官司之家,名不清正也的函意。

父不进子房,是指父子之间要有人格隐私的尊重形为,这与好老子不打三十岁的儿,基夲一个道理,因为儿子大了,也有个人隐私生活的自由,当父的就不能轻义的随便干挠。也和三十岁的儿子也是成年成熟而有自立的函意是接近的。说的对与否,望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别喷!喷者举报拉黑!

敬请关注,诚信互粉!





用户519403767老三逢


完整的说法是“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孔子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家,汉代的董仲舒在孔子思想学说基础上,最早提出了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用此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和行为准则。“君不入臣房,官不入民房,父不入子房”,是三纲五常内容的一条细则。

“君不入臣房”,是君主对臣子的信任和尊重,即所谓用人不疑。也避免产生对臣子家眷,财务有贪念的不好舆论。

“官不入民房”,是官吏对百姓的尊重,意思是以免对百姓的财务起贪念,也避免引起百姓的不安,造成扰民。

“父不入子房”,是指儿子结婚后,父亲不再进儿子儿媳的房间,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闲言碎语。

这些是群臣,官民,父子之间的行为准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道德伦理关系。


袁洪智诗画


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这是旧时一句:尊卑有别,長幼有序:的俗语在旧时,私闯民宅是不被允许的有扰民侵民之嫌,又有尊卑不分之别当官的在大堂高坐,放不下这做官高贵的架子,小民有事有告,要到衙门跪拜求告凭官处断。这是旧时官与民的等级界限。倒并非是官为避什么清廉不正等之嫌。当今社会就倡导: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官的经常深入民间,乡村地头,农家民舍、走访民情,访贫问苦是如今当官的美德。父不进子房,在旧时的大家庭,一般己婚而未分家居的儿子媳妇,早晚都要给公婆请安问侯以示对父母的尊敬关怀。父母有事也只是唤儿子来堂前听候,这也是旧时礼数所致,長幼有序。这: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依我看只是旧时的封建礼教所规定的礼节,君臣,父子,尊卑長幼之别,其他含意倒不多。而象乾隆皇帝与何坤,纪晓兰他们在电视剧中的君臣关系就另当别论。謝邀请!


老罗194763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这句农村老话本人的理解是:当官的要是进入老百姓的家里,会有勒索财物的嫌疑,因为旧社会贪官污吏,强取豪夺,百姓苦不堪言,所以老百姓认为清官是不进老百姓的家的,因此才有此一说。

父不入子房,因为旧时礼法,翁媳有别,为避嫌,作为守礼法的公爹是不会随便出入儿媳的房间的。

我认为这是旧社会的思想,当代官民一心,当官的为百姓设身处地着想,国家大力度整治贪官,使贪官无法存活,这种忧虑没有必要。

现在已经废除旧的思想观念,如果说父不入子房,那么说儿子不在家,其父染病,作为儿媳就应该袖手旁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