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测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呢?

拾不起的回忆254092155


古人测算一年有几天,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找一个固定的日子,测量日影就好。西方人是观测春分点,中国人习惯观测冬至点,就是到冬至那天,太阳在正午时分的影子最短,这就说明一年又轮回了。


古人就是靠这些设备,然后每天记录太阳影子的变化,来测算一年长度的。就是下面这样的表格。

当然这些数据是要用数学来演算才能得出结论,我们常说的那个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就是这方面的高手。他会以日影最短的那天为界,选取前后23天的日影长度,计算求取中间值,当成是冬至日,还会用每天太阳影子的长度计算出冬至时刻。


后来到了宋朝,周琮改进了祖冲之的办法,用立冬和立春两天的影子来测算,提高了准确度,但是原理还是祖冲之留下来的。


如果能连续准确求取两次的冬至日的具体时间,然后除以年数,就可以一年的长度,冬至日的记录越多,基数越大,算下来的一年长度也就越准确。


西山讲历史


根据《尚书》和其他有关天文、星相、历法推测,古人测算一年有365天大致有三种方法:

一、立杆测影

日晷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那么古人就利用在某一天同一时间把日晷上的影子做个记号,发现这种影子可读从起点回到原点的时间大致是365天。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碰上阴天或下雨怎么办?答案是取平均值,参照前几天影子的平均值,甚至取多年的平均值。

二、星相测算

就是观测一个恒星,在地面上找到一个参照物来观测记录恒星的运行轨迹,发现这颗星星从起始点回到原点的时间大约是365天。同样在阴天或雨天看不到星星时取前几天的平均值或取多年的平均值。

三、节令推算

根据24节气,测算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推算出12个月,推算出一个月30天,测算出一年365天。

以上三种方法都会出现误差,只能得出一个大约的平均值,古人用“闰月”来平衡这种误差。


屯元国学文化


1、古人观察太阳一年中位置的变化引起物候、农业等现象的变化总结出来的。通过日圭,冬天和夏天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影子也不会一样,冬天的太阳不在头顶,而夏天太阳在正上方,当太阳最低时,在日圭上做一个标记,当太阳的影子再次和日圭上的标记吻合时,那就是一年了,通过不断的反复实验,才确定一年长度约为365天。

2、具体测量一年时长的想法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象台。利用其影子的长短来测量推算时间,后来又发明了一个辅助观测仪器,叫“景符”。而具体一年的时间是由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得出了回归年为365.2425天的结论。



枋树脚


古人没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概念,但通过两个办法测得太阳年及恒星年的时间长短,并得出了“岁差”的概念。

一,通过土圭,立竿见影,正午时测日影长短,一年之中,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最短的一天为“夏至”,两至之间长短之和的一半,为“春分”和“秋分”。两个“冬至”日为一个太阳年(回归年)。

二,除了用土圭测日影,又用北斗星斗杓的方位测定节气,黄昏时斗杓所指方位,指东为春分,指南为夏至,指西为秋分,指北为冬至。

古代根据太阳年制定历法,以冬至日为一年之始,如《史记历书》制定《太初历》,“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太初元年”。

以冬至日北斗星斗杓方位为标准确定一年之始,其实是恒星年的标准。而土圭测影是太阳年的标准。使用两个不同的标准,这就产生了“岁差”。中国历史上,晋代虞喜首先发现了“岁差”。

宋代沈括指出了岁差的原因,《梦溪笔谈,斗建有岁差》:“正月寅,二月卯,谓之建,其说为斗杓所建。不必用此说。”

大意,正月指寅,二月指卯,叫作“斗建”,通常指斗杓所指方位。其实不必用此说法。

沈括通过观测并计算出:《颛顼历》“冬至日宿斗初”,今宿斗六度。古者正月斗杓建寅,今则正月建丑也。又岁与岁合,今亦差一辰。

就是说,以冬至日北斗星斗杓为标准计算,是恒星年。而恒星年不等于太阳年,二者之间的时间不同。

古人起初认为冬至日斗杓是固定不动的,而事实上是移动的,只不过移动极其缓慢,很长时间才能比较出来。

限于历史条件,沈括的计算不夠精确,但找出了岁差的原因:参照系不同。

现代天文学,恒星年,365天6小时9分10秒。太阳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岁差20分24秒。


赵日金141


上古时期,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对天气的预测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后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了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根据气候周期性变化,得到粗略结论,一年大约360天左右。后来人类发现太阳高度角和夜间星空的周期性变化与气候周期性变化的同步性,以此古人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最终发明了精确的太阳历,这样一年的天数就被确定了下来。比如,古埃及人发现天狼星在黎明前升起,尼罗河近期将发生泛滥,最初他们就确定了一年364天。后来有了好的测量工具,一年的天数就是按照太阳高度角和星空精确修正的。


一片红叶向南飞0


自从人类开始了农耕,因为生产的需要,就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进行一年时长的计算。

之后为了年岁的更加精确,开始使用日影、星象等方式进行测算。

从出土的甲骨文可以推论,差不多在有文字出现的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历法的存在。

在汉朝之前,我国已经能够准确的测算出一年约为366天。

汉武帝时,司马迁编写的《太初历》和刘歆的《三统历》,一年被定为365天。





难得浮生闲半日


根据影子的长度找出冬至点,夏至点,冬至影子最长,夏至影子最短,一年的大致长度就有了。但一年长度不是整数,怎么计算准确的每年长度呢?每个朝代都有观天的官员,进行记录,把多年积累的记录总数除年数,就可以计算一年的准确长度了。假如测得100年总天数是36525天,一年长度就是365.25日。古代没有更精确的仪器,只能用时间来保证精度。现在有精确的仪器,每年准确时间很快测出来。


用户1174091939166


古人在空地上立一根杆子,阴影最长的一天是冬至。两个冬至之间为一年,大约为365天。古人依据白昼的长短,逐渐制订了历法,到秦时,就基本算出了一年约为365天。根据月亮盈亏和地球绕太阳一周制订了历法。农历其实是阴阳合历,农历依据农时,又制订了二十四节气。


赵永志67


是用四季和月大月小推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