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樣測算出一年有365天的呢?

拾不起的回憶254092155


古人測算一年有幾天,這個其實很簡單,就是找一個固定的日子,測量日影就好。西方人是觀測春分點,中國人習慣觀測冬至點,就是到冬至那天,太陽在正午時分的影子最短,這就說明一年又輪迴了。


古人就是靠這些設備,然後每天記錄太陽影子的變化,來測算一年長度的。就是下面這樣的表格。

當然這些數據是要用數學來演算才能得出結論,我們常說的那個南朝大數學家祖沖之就是這方面的高手。他會以日影最短的那天為界,選取前後23天的日影長度,計算求取中間值,當成是冬至日,還會用每天太陽影子的長度計算出冬至時刻。


後來到了宋朝,周琮改進了祖沖之的辦法,用立冬和立春兩天的影子來測算,提高了準確度,但是原理還是祖沖之留下來的。


如果能連續準確求取兩次的冬至日的具體時間,然後除以年數,就可以一年的長度,冬至日的記錄越多,基數越大,算下來的一年長度也就越準確。


西山講歷史


根據《尚書》和其他有關天文、星相、曆法推測,古人測算一年有365天大致有三種方法:

一、立杆測影

日晷大家都知道這個東西,那麼古人就利用在某一天同一時間把日晷上的影子做個記號,發現這種影子可讀從起點回到原點的時間大致是365天。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碰上陰天或下雨怎麼辦?答案是取平均值,參照前幾天影子的平均值,甚至取多年的平均值。

二、星相測算

就是觀測一個恆星,在地面上找到一個參照物來觀測記錄恆星的運行軌跡,發現這顆星星從起始點回到原點的時間大約是365天。同樣在陰天或雨天看不到星星時取前幾天的平均值或取多年的平均值。

三、節令推算

根據24節氣,測算出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推算出12個月,推算出一個月30天,測算出一年365天。

以上三種方法都會出現誤差,只能得出一個大約的平均值,古人用“閏月”來平衡這種誤差。


屯元國學文化


1、古人觀察太陽一年中位置的變化引起物候、農業等現象的變化總結出來的。通過日圭,冬天和夏天的太陽高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影子也不會一樣,冬天的太陽不在頭頂,而夏天太陽在正上方,當太陽最低時,在日圭上做一個標記,當太陽的影子再次和日圭上的標記吻合時,那就是一年了,通過不斷的反覆實驗,才確定一年長度約為365天。

2、具體測量一年時長的想法是元朝郭守敬提出的,他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觀象臺。利用其影子的長短來測量推算時間,後來又發明了一個輔助觀測儀器,叫“景符”。而具體一年的時間是由祖沖之計算出來的。得出了迴歸年為365.2425天的結論。



枋樹腳


古人沒有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概念,但通過兩個辦法測得太陽年及恆星年的時間長短,並得出了“歲差”的概念。

一,通過土圭,立竿見影,正午時測日影長短,一年之中,影子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最短的一天為“夏至”,兩至之間長短之和的一半,為“春分”和“秋分”。兩個“冬至”日為一個太陽年(迴歸年)。

二,除了用土圭測日影,又用北斗星斗杓的方位測定節氣,黃昏時斗杓所指方位,指東為春分,指南為夏至,指西為秋分,指北為冬至。

古代根據太陽年制定曆法,以冬至日為一年之始,如《史記曆書》制定《太初曆》,“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太初元年”。

以冬至日北斗星斗杓方位為標準確定一年之始,其實是恆星年的標準。而土圭測影是太陽年的標準。使用兩個不同的標準,這就產生了“歲差”。中國歷史上,晉代虞喜首先發現了“歲差”。

宋代沈括指出了歲差的原因,《夢溪筆談,鬥建有歲差》:“正月寅,二月卯,謂之建,其說為斗杓所建。不必用此說。”

大意,正月指寅,二月指卯,叫作“鬥建”,通常指斗杓所指方位。其實不必用此說法。

沈括通過觀測並計算出:《顓頊歷》“冬至日宿鬥初”,今宿斗六度。古者正月斗杓建寅,今則正月建醜也。又歲與歲合,今亦差一辰。

就是說,以冬至日北斗星斗杓為標準計算,是恆星年。而恆星年不等於太陽年,二者之間的時間不同。

古人起初認為冬至日斗杓是固定不動的,而事實上是移動的,只不過移動極其緩慢,很長時間才能比較出來。

限於歷史條件,沈括的計算不夠精確,但找出了歲差的原因:參照系不同。

現代天文學,恆星年,365天6小時9分10秒。太陽年,365天5小時48分46秒。歲差20分24秒。


趙日金141


上古時期,農業生產完全靠天,對天氣的預測關係到他們的生存。後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現了氣候的週期性變化,根據氣候週期性變化,得到粗略結論,一年大約360天左右。後來人類發現太陽高度角和夜間星空的週期性變化與氣候週期性變化的同步性,以此古人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最終發明了精確的太陽曆,這樣一年的天數就被確定了下來。比如,古埃及人發現天狼星在黎明前升起,尼羅河近期將發生氾濫,最初他們就確定了一年364天。後來有了好的測量工具,一年的天數就是按照太陽高度角和星空精確修正的。


一片紅葉向南飛0


自從人類開始了農耕,因為生產的需要,就會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週期進行一年時長的計算。

之後為了年歲的更加精確,開始使用日影、星象等方式進行測算。

從出土的甲骨文可以推論,差不多在有文字出現的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曆法的存在。

在漢朝之前,我國已經能夠準確的測算出一年約為366天。

漢武帝時,司馬遷編寫的《太初曆》和劉歆的《三統曆》,一年被定為365天。





難得浮生閒半日


根據影子的長度找出冬至點,夏至點,冬至影子最長,夏至影子最短,一年的大致長度就有了。但一年長度不是整數,怎麼計算準確的每年長度呢?每個朝代都有觀天的官員,進行記錄,把多年積累的記錄總數除年數,就可以計算一年的準確長度了。假如測得100年總天數是36525天,一年長度就是365.25日。古代沒有更精確的儀器,只能用時間來保證精度。現在有精確的儀器,每年準確時間很快測出來。


用戶1174091939166


古人在空地上立一根杆子,陰影最長的一天是冬至。兩個冬至之間為一年,大約為365天。古人依據白晝的長短,逐漸制訂了曆法,到秦時,就基本算出了一年約為365天。根據月亮盈虧和地球繞太陽一週制訂了曆法。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農曆依據農時,又制訂了二十四節氣。


趙永志67


是用四季和月大月小推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