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有薛仁贵吗?

颢中


首先,薛仁贵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并不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他是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



薛仁贵中的仁贵是他的字,他本名叫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因为父亲薛轨早丧,导致自幼家贫。

薛仁贵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无奈生于乱世之中,年轻时他以种田为生。不甘心穷苦一辈子的薛仁贵也曾经突发奇想,干出想用为先人迁坟的方式来改变自身命运的荒唐事。好在他的妻子柳氏,阻止了他,并劝他去从军,这也就开始了薛仁贵传奇的将才人生。

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并将头悬挂于马上,高句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被救。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时间久了这个声音就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于是他的官职就得到了升迁,从一个小小的士兵而成为了一个先锋。薛仁贵勇猛异常,当时只要敌将知道打仗的先锋是薛仁贵就非常的害怕,甚至都不敢再上去跟他迎战,因此他得到一个称号那就是“军中杀手”。

薛仁贵一生最传奇的一战便是“三箭定天山”,后世民间曾流传名句“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当时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3员将领缀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遂不时,敌人大军投降,这场战争奠定了薛仁贵的传奇地位。



薛仁贵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忠君爱国,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他儿子李治继承了皇位,有一年秋天下的雨非常的大,眼看着雨水都快要把皇宫给淹没,当时的皇帝非常的害怕,他怕自己就这样被淹死。但是这时候薛仁贵却突然出现,背着他从大雨中逃了出去。帮助李治死里逃生。事后,唐高宗李治感恩道:“幸亏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没,我才知道有忠臣啊。”于是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贵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令官府为其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薛仁贵的功勋也惠及子孙。


夏目历史君


在将星云集的初唐,薛仁贵的名气可能弱了点,但是能力贡献却毫不逊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薛仁贵不仅在唐朝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堪称是初唐历史上的“柱国大将”,亲率3000兵踏平平壤城灭亡高句丽更是彪炳史册,但是大非川一战由于战略失误折损5万唐军,也使薛仁贵的战史蒙上了很大的污点。




薛仁贵本名薛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出生于614年。薛仁贵是武勋世家出身,其六世祖乃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名将薛安都。薛家到他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成为种田农民。薛仁贵继承了薛家祖上尚武好勇的性格,在劳作之余,不仅喜欢自己专研武艺,而且天生臂力惊人,悟性极高,日久天长也琢磨出了不少上阵杀敌的技巧。


随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白袍将军初露锋芒



贞观十九年(645年)弃农从军的薛仁贵第一次跟随唐太宗东征高丽,当年6月唐军兵进高句丽重镇安市城,高句丽莫离支、盖苏文以15万大军拦截。太宗在山谷之中设下埋伏,派小股骑兵诱敌深入,高句丽大军进入山谷后,依仗人多势众分兵抵御唐军,根据《旧唐书》所载:正在高丽军变阵微乱之时,薛仁贵身披白袍,手持大戟,纵马而出,杀向敌军,利用高丽军混乱之机连斩数名将领,导致高丽军阵型大乱。由于薛仁贵身穿白袍显得特别显眼(穿白袍乃他故意为之,为了引起唐太宗注意),乃问左右此将何名,答曰薛仁贵。此战唐军大败高句丽军,斩首二万余级。安市城久攻不下后,唐军回师营州,太宗单独接见了薛仁贵,大力褒奖他的作战勇敢,希望他能效力朝廷。随后封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守卫玄武门。薛仁贵对太宗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发誓誓死效命唐朝。


领军3000灭高句丽,留下万世不朽之功



高句丽历经隋唐两朝的数次东征而不倒,对唐朝的东部边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太宗两征高句丽依然无法将其消灭,显庆四年(659年)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高宗继承太宗遗志,继续对高句丽发动军事行动,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高宗决定再起大军征伐高句丽,薛仁贵被任命为后援军统帅,于当年12月出征,连下高句丽新城等十六城,薛仁贵作战勇敢,智谋双全,斩杀高句丽军达5万余人。并以3000人智取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手下担心兵力太少恐凶多吉少,薛仁贵却胸有成竹的说:“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据《旧唐书.薛仁贵传》)果然薛仁贵奇袭得手,攻下扶余城,并乘胜追击连下40余城,并一路南下与唐军主力会师与平壤城,高句丽至此灭亡。


灭高句丽之战薛仁贵勇冠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薛仁贵因功受封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平壤(后移治新城),并加封他为本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薛仁贵在高句丽治上,“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使“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旧唐书・薛仁贵列传》)。为高句丽前期的稳定做了极大的努力,但同时他也矫枉过正、以武治邦太过严苛,高句丽不久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唐浪潮。


三箭定天山,威名播四海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王朝,其实边境之患一直贯穿整个唐朝。高宗时期,虽然东突厥之患已除,但是随着铁勒的后来居上,已成唐朝西北边境巨大的威胁。唐高宗为除此大患,决定派大军西征,以薛仁贵为副元帅,唐龙朔二年(662年)薛仁贵与铁勒军决战于天山,根据《旧唐书》记载,铁勒数十精锐奇兵到阵前挑战,薛仁贵毫不怯弱,匹马冲出军阵,瞬息间连发3箭,箭簇穿透厚甲,贯入铁勒小队的3名军官体内。敌军士兵见己方军官仅一个照面便被唐军射杀,且唐军将领马速极快,己方这几十人如果与其近战,必将被后面的唐军大部队剿灭,如果逃跑,恐怕也跑不过这位箭快马也快的唐军将领。在左右都是死的情况下,铁勒精锐骑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在后续与铁勒军的大战中,薛仁贵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彻底消灭了这一西北的巨大隐患,当时军中流传着一段自编自唱的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薛仁贵之威名,自此传遍西北,威播海内。


薛家将名重海内,为唐朝奉献了289年



灭高丽定天山薛仁贵成为唐高宗时期的第一大将,虽然针对吐蕃的大川非一战唐军遭到惨败,但仍掩盖不了薛仁贵是一员优秀的统军将领。薛仁贵一直活到了唐永淳二年(683年),以70岁的高龄去世。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孙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玄孙薛从,官至上将军、河东县子。薛仁贵一脉传下来的12世子孙47人和河东薛氏330余位文武官员,为大唐王朝奋斗了289年,为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被后世称为“薛家将”。


大国布衣


薛仁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功绩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将。堪称大唐一代军神。下面介绍一下薛仁贵平生战绩。

时间退回到公元658年,当时44岁的大唐弓神薛仁贵,终于等来了被载入史册的一刻。这一年他正式统帅大唐军队,开始了他的传奇。658年6月,薛仁贵带兵突袭高句丽,他一骑当先,斩敌四百人、俘虏百余人。取得首战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贵率军在横山(今华表山),与高句丽名将温沙门展开决战。薛仁贵身披白袍,头戴亮银盔、手持方天画戟,大败敌军。

公元661年。薛仁贵率军挺进天山,与拥兵十余万的九姓铁勒对峙。薛仁贵临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公元666年。高句丽的传奇统帅渊盖苏文病死。长子泉男生成为最高统帅,但泉男生和其他两个兄弟不和,内部争斗打起来了。泉男生兵败不敌,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贵再次统兵出征高句丽。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将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之后,趁势攻下周围十六座城池。此时新城空虚,敌将泉男建率兵偷袭。生死存亡之际,又是薛仁贵神兵天降。斩杀敌军数百,解新城之围。

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四大战役之一的金山战役打响了。薛仁贵率三千骑兵对战二十万敌军。客场作战,兵力悬殊。但唐军斩敌首级五万余,俘虏一万余人,彻底歼灭高句丽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贵仅带两千玄甲骑兵(大唐特种部队)发兵扶余城。对战十一万敌军。金山大败后,高句丽集结最后重兵,殊死一搏。仅用七个时臣,玄甲骑兵斩敌两万余。消灭高句丽最后一支劲旅。

自此,薛仁贵的大名威震辽海。扫平整个辽东,兵锋直抵平壤。与李绩大军会师平壤城下。半年后平壤投降。薛仁贵奉命接手平壤,成为最高长官。

冲仔只是初级历史爱好者,对薛仁贵的功绩有需要补充和纠正的朋友,欢迎评论区交流,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冲仔学历史


薛仁贵,算是初唐第二代里不错的将领了,虽然和李靖、李绩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足以比肩当年的秦琼、尉迟恭。

部分争议内容。

1、薛仁贵是名礼、字仁贵,还是就叫薛仁贵?

2、薛仁贵的籍贯是哪里?

3、薛仁贵征九姓铁勒时,到底坑杀了多少敌人?

4、杀俘这种事情,在唐朝是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汾阴人。”

这是来自薛仁贵墓碑上的铭文,是与薛仁贵同时代人写的,内容与新旧唐书记载不同。史书上没有提到薛仁贵有个叫薛礼的名,籍贯也写成了绛州龙门。

答案1:薛仁贵儿子叫薛楚玉,他的墓碑上也把他老爹叫薛仁贵,所以较大可能薛礼这个名是去世后才加上的,写进了墓碑。但很少有人用这个名字,所以史书没有记载。而后世人开始研究薛仁贵,就把墓碑当成主要证据,才多了薛礼这个名;

答案2:籍贯仍然无法确定,河东汾阴(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与绛州龙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两个地方紧挨着,说是山西运城没问题;

答案3:坑杀敌人的事情,只有《唐会要》里提了一个数字:

龙朔二年三月 铁勒道行军大总管郑仁泰 薛仁贵 杀降九十余万 更就碛北讨其余众 遇大雪 兵士粮尽 冻饿死者十八九《唐会要》

但九十多万这个数字不太令人相信,铁勒一共才多少人啊。按其他史书记载,当时铁勒九姓凑了十余万兵马对抗唐军:

铁勒九姓闻唐兵将至,合众十馀万以拒之,选骁健者数十人挑战。薛仁贵发三矢,杀三人,馀皆下马请降。仁贵悉坑之,度碛北,击其馀众,获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之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资治通鉴》

估计还是坑杀了十万左右,毕竟这些可以算是战士,都是敌人。

答案4:杀降到底是不是个严重的问题,回来之后看其他人的态度就知道了。弹劾奏章中只说杀降的后果是使其他敌人吓跑了,而弹劾的主要内容是主帅郑仁泰战斗失败,造成士兵损失极大,1.4万人只剩下800人,并丢失大量装备。加上对薛仁贵不守军纪的弹劾。也就是说,杀降确实不对,但在唐朝并不算天大的事情。同时,对于薛仁贵掳掠了大量财物并没有指责,只是说没能弥补损失。

仁泰将轻骑万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碛,至仙萼河,不见虏,粮尽而还。值大雪,士卒饥冻,弃捐甲兵,杀马食之,马尽,人自相食,比入塞,馀兵才八百人。军还,司宪大夫杨德裔劾奏:“仁泰等诛杀已降,使虏逃散,不抚士卒,不计资粮,遂使骸骨蔽野,弃甲资寇。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丧败者。仁贵于所监临,贪淫自恣,虽矜所得,不补所丧。并请付法司推科。”诏以功赎罪,皆释之。《资治通鉴》

薛仁贵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猛将,可以与秦琼、尉迟恭比肩。

薛仁贵只能说是一位能够冲锋陷阵的猛将,与秦琼、尉迟恭的作用相似。属于在双方战阵胶着时调动的装甲突击力量,打开一个缺口,打击敌人士气、分割敌人,再取得胜利。

看薛仁贵的主要战绩也是如此,初战安市城,薛仁贵白袍长戟、腰带双弓,大呼冲阵,敌军披靡;在扶余城“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在新城、今山,“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

都是这种“逆击”、“横击”之类的词汇,把薛仁贵三个字换成某装甲突击部队也非常合适。

因此,薛仁贵可以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擅长运动战的将军,突击能力、战机把握能力都很突出,还有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坚决的战斗决心。

(薛仁贵和渊盖苏文估计从来没见过面,大战更是没有)

可惜,薛仁贵不是一位帅才,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大非川之战是薛仁贵的唯一一次失败,也是薛仁贵第一次作为主帅出战。

副手是初唐开国武将郭孝恪的儿子郭待封,二人级别差不多,分别是正三品和从三品的大将军和将军。但郭待封是二代,薛仁贵只是平民出身,虽然前六代祖先是北魏的名将、河东王薛安都,但已经过去太久了,郭待封认为这个主帅的位置应该是他的。

于是,薛仁贵错误的把后勤重任交给了郭待封,而郭待封果然不听命令,把整个后勤部队2万余人送到吐蕃20万人包围圈里,全军覆灭。

薛仁贵只得用5万失去粮草辎重的唐军与40万吐蕃大军决战,力战失败后求和。

仗打败了,无论是谁的直接原因,薛仁贵这个主帅都要承担责任。李靖、李绩应该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他们就能解决。

因此,薛仁贵只是一个将才;与他相比,李绩才是帅才;而李靖,则是天才。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唐朝是一个永远值得让中国人骄傲的时代。这个朝代开创了中国经济繁荣的盛世,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除此之外,唐朝在军事方面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有着无数的名将。这些名将在后人的演绎中,成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比如说在评书《薛家将》中就将主人公薛仁贵描写的出神入化。人们在听了评书之余,不禁会问:历史上有薛仁贵这个人吗?答案是肯定的,薛仁贵确确实实是唐朝初期的一代名将。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出生时间是在隋炀帝大业年间,出生地大致位于于今天晋南一带。薛仁贵虽然是一代名将,但早年的他生活却是很贫困的,因为时值隋末丧乱,父亲也死于动乱之中。幼年的薛仁贵丧父之后,只能艰难度日。他的命运发生改变则是壮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刚好是唐朝初建立的时候,在统一了内部之后,国力逐渐上升,于是唐朝将重点转移到了对其他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控制上,比如突厥、回鹘、吐蕃和高句丽等。唐朝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之后,决定进兵辽东。大将军张士贵在薛仁贵的家乡一带招兵,薛仁贵在妻子的鼓励之下参加了军队。而薛仁贵也在征辽东中一战成名。

644年冬,战争打响,此役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高句丽。但起初的局势并不利于唐军,唐军多次受挫。直到645年六月中旬,战机才发生了转变。在这月,唐军与高句丽相持与安地,双方发生激烈战斗,唐朝将领刘君昴被围,情况危急。就在此时,薛仁贵挺身而出,甩脱敌兵,纵马先前与敌将交战,不一会,高句丽将领就被斩于马下。高句丽军队见此,被吓破了胆,于是开始撤并。


10多天之后,双方在安市城交战。虽然高句丽拥有20万大军,唐军人数明显不足,但唐太宗率兵督战,鼓舞士气,而且唐朝采用分兵合击的方法,对高句丽形成合围之势。在唐军发起攻击的时候,薛仁贵身先士卒,杀入对方阵营之中,唐军士气大振,将对方打得溃不成军,这一战,又成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因为这一战,薛仁贵被封为右领军中郎将,唐太宗还褒奖了薛仁贵,并说值得高兴的不是得到了辽东,而是得到了这样一位勇猛的将军。

薛仁贵的军功远不止这些,他的突出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唐高宗时期。比如他曾平定了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平定契丹与奚的叛乱和平定九姓突厥。尤其是在平定九姓突厥的时候,更留下了千古美名。故事是这样的:突厥兵深知薛仁贵的骑术和箭术都很好,于是突厥兵指名要薛仁贵应战,面对挑战,薛仁贵不动声色,骑上马之后,还未等对方明白怎么回事,他就连射了三箭,射杀了三人。唐军由此士气大振,趁胜追击,擒获了突厥的伪叶护兄弟三人而凯旋。人们也广为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当然,薛仁贵的军事生涯中也有过失败。比如说在征讨吐蕃的过程中,就遭遇了大非川的惨败。按照军法,薛仁贵本因被斩首,但高宗念及他以往的军功,赦免了他的死罪。不久之后,高句丽再一次反唐,唐朝重新起用薛仁贵,但此次薛仁贵却是无功而返。经过大非川和此次战争的失败之后,薛仁贵被贬。直到后来遇到大赦,才得以返京。


返京之后的薛仁贵再一次领兵出征突厥,这一次,唐军大败突厥,薛仁贵也得以洗涮前几次战争失败的耻辱。683年二月,薛仁贵病逝。


兰台阁话古今


薛仁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礼,字仁贵。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山西绛州龙门人。而且是唐初一代名将。战功赫赫,一生功绩散播神州大地千古流传,侍奉两代君王尽职尽责忠勇无比。更是留下了“将军三箭定天山”的传奇故事。


很多人知道薛仁贵,无外乎通过薛仁贵传奇这部电视剧或者相关小说,更有说唐书《薛刚反唐》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了解薛仁贵的另一个侧面教材。

那么历史上的薛仁贵到底战斗力和功绩有多大?

薛仁贵本为将门之后,不幸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且父亲早亡,薛仁贵自幼练习武功,学习兵法。虽日子艰苦却胃口极大,长得魁梧高大。唐太宗晚年,实值壮年得薛仁贵听从妻子的劝说,应召投军做了张士贵将军手下一名普通士卒。


薛仁贵参军之后的第一场战争便是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战,此战中薛仁贵大放异彩,不仅作战勇敢,而且于千军万马中自由穿行如履平地。战后,一生阅人无数的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语重心长的对薛仁贵说:“跟我年轻时东征西战的将军们已经老了,朕一直想要提拔一批年轻英勇的将领,而你是最出色的。此次东征高句丽,不仅收获了辽东,更重要的是朕发现了你。”随后封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在唐代有特殊意义的玄武门。可见唐太宗对其之信任。

可惜天不假年,唐太宗和薛仁贵这对君臣,年龄上的悬殊,注定无法一起开创一番大事业。毕竟薛仁贵比唐太宗更比开国元老差了一代人。

薛仁贵的丰功伟绩主要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大破九姓铁勒。征服高句丽,云州大捷。更是留下了许多典故,如三箭定天山,良策息干戈,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脱帽退万敌等广为传唱的传奇故事。

薛仁贵可谓是被民间演绎最多的唐代名将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薛仁贵是幸运的,时值唐朝新老将领交替的过程中,唐朝虽说名将辈出,但论忠勇和武艺,以及临阵时的表现,怕是没几个人能够像薛仁贵这样有万夫不当之勇。当然此时大唐开国元勋依然活着,尤其是李勣苏定方等依旧可以上阵杀敌,所以薛仁贵又是不幸的,他几乎没有机会作为主帅带兵打仗。




当然,值得一提是,薛仁贵及其信奉易学,而且对周易十分精通。注有《周易新注本义》一书,全面系统的解读周易的玄妙。这也许是他一生功绩战功赫赫的另一原因吧!


珞珈山的猫


历史上当然有薛仁贵,薛仁贵是薛礼,仁贵是他的字,他是山西河津人,唐朝名将。无论是小说戏曲还是历史演义中他“三箭定天山”的故事都被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薛仁贵在民间也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唐朝军事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重量级战将。薛仁贵本是名将之后,但是家道衰落,生于乱世的他,自小习武,也称得上壮志在胸。薛仁贵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因为到30岁的时候他才告别妻子,应征入伍,直到去世。作为山西老乡,为家乡有这样一位将军而自豪。



40年的军事生涯中,薛仁贵从小兵到将军,开始了,他名扬千古的军事道路。刚刚入伍的薛仁贵便参加了讨伐高句丽的战争,当时薛仁贵在张士贵手下当兵。战场上,薛仁贵的军队被团团围困,这时候薛仁贵挺身而出,可以说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将一位高句丽将军的人头挂在马上。高句丽兵马被薛仁贵的英勇表现所慑服,最后撤退薛仁贵一战成名。


安市之战是薛仁贵封将之战,面对高句丽25万援军,薛仁贵一袭白袍,手握战戟,腰悬弓箭冲锋陷阵,带领唐军乘胜反扑,所向披靡,打败高句丽。战后,李世民亲自召见了这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薛仁贵,封薛仁贵为右领军狼将,赏赐战马两匹,绢40匹,奴仆10人。李世民高兴的说“我不欢喜辽东得胜,却十分欢喜得到了将军”。

期薛仁贵先后征讨了高句丽,回纥,突厥一生战功无数。公元668年高丽灭亡后,薛仁贵战功卓著,被升为右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守在平壤。他一生战功无数,即使在后来抵御吐蕃,由于当时军队副官不听指挥,导致唐军失败,薛仁贵被罢官,但是朝廷仍然记着他的功绩,后来又被重用,重新驻守辽东。薛仁贵可以称得上是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将军之一。



最后我们来讲一讲薛大元帅三箭定天山的故事。当时唐高宗命令薛仁贵进军天山,攻打九姓突厥。薛仁贵在出发前,唐高宗就让他是射盔甲,并且说道,古代人善射箭的人一下能射穿七层,你先看看能不能射穿五层。结果薛仁贵满弓射箭,让唐高宗大吃一惊,因为薛仁贵一下连内甲也射穿了。两军对阵九姓突厥派出了几十个勇士来挑战薛仁贵。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死三个勇士,强悍的震慑力,让其余几名勇士立马下马投降。薛仁贵安抚了九姓突厥,以后抓了三位九姓突厥的首领,得胜还朝。还朝路上,唐军高唱“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如此荡气回肠,即使至今读来两句,依然让人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当初的疆场,与薛仁贵将军一同感受那来自盛唐的豪迈




红雨说历史


当然有薛仁贵啦!这么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么家喻户晓的人物,一般不会是空穴来风。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对薛仁贵的生平有明确记载,其他史书同样如此,只是经历上可能没有小说中那么传奇。薛仁贵是初唐时期的名将,自幼家境贫寒,曾想通过改葬先人为自己转运,妻子柳氏就劝他说:为什么不参军出人头地呢?碰巧,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薛仁贵应征入伍,在张士贵手下为兵。因为作战勇敢,得到李世民赏识,他对薛仁贵说:我的将军们都老了,这次辽东之战,很高兴能得到你。

贞观年间,薛仁贵只是崭露头角,真正让他大显神威的还是唐高宗时期。征辽归来后,薛仁贵长期镇守玄武门,曾救过皇帝的性命。多年后,李治对薛仁贵说:往年九成宫发大水,如果不是爱卿,朕已经成水里的鱼鳖了。有这层关系,又有能力,薛将军怎么可能不被重用。后来征讨高句丽、铁勒九姓,薛仁贵都立下过大功。但他也打过败仗,比如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仗没打好,肯定得被朝廷处分,例如被解除职务,流放象州等。生涯最后一战是云州之战,光报出名讳就把敌人吓得不轻。七十岁病逝,朝廷追封,并派人把灵柩运回家乡安葬。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更多历史内容可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无非有三种。胜利凯旋、战死或者被俘,战俘的种种境遇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面。

自从有战争以来,战俘的血泪历史就没有结束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的残杀俘虏的事件主要有三次。前两次发生在先秦,后一次发生在盛唐,而这三名“人屠”之中,仅有一人善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吧!

长平坑杀四十万——“人屠”白起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约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增长,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由此,在齐国和楚国相继衰落的背景下,赵国不仅是东方六国抵抗秦国的中坚,更对秦国的战略安全带来威胁。

然而,这场大战赵军几乎全军覆没。

四十万赵国降兵被秦军活埋,加上战死和被斩首的人,赵国军队大约损失了四十五万,基本失去了和秦国争霸天下的能力。而这场大战的指挥者及坑杀命令的直接下达者,便是战神白起。

最后因为嬴稷坚持继续打赵国,但是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实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赵,换来的将是赵国全国的抵抗。因为长平之后赵国深恨白起,所以昭襄王再次攻赵时,白起应该是最不适合当统帅的人选,所以白起宁愿结束自己,但是嬴稷却不知道这点。

最终,一代“人屠”没能逃过自己抹脖子的结局。

担心叛变,杀尽二十万秦国俘虏——“霸王”项羽

以前我认为项羽杀了这么多俘虏,火烧阿房宫食绝对的惨不人道。但是再看一遍,我对这个事件稍微有一点改变,鉴于项羽属于行伍之人,再加上秦国楚国积仇已久。杀了他们,烧了他们,站在项羽角度讲,或多或少还是有点道理。

但是杀俘虏,毕竟是残暴的绝对表现!杀人数目之大,手段之残忍,是不可能仅仅因为一句秦楚世仇就可以化解的。

对于项羽杀20万战俘,确实是太暴力了。当时他们面对要么全部饿死,要么杀掉战俘保存项家军,最后项羽自私的选择了后者。

如果是我,当时20万战俘,其实我也想不出来当时有什么解决办法,大家分析一下:

1.当时秦国已灭,项羽又不能最先挑起和其它诸侯的战事,不然会成为所有人的攻击对象,所以20万战俘没办法作为军事用途;

2.不能遣散回家,那么多士兵,遣散了,万一被别的诸侯军团收编,那就增长了别人的实力;

3.面对饥荒,或许有人想,可以像刘邦一样抢城夺粮。可是,刘邦赶了个好时候啊,那时候抢的都是秦国的,所有诸侯没什么可说的。而项羽当时秦国已经覆灭了,城池都是各诸侯的了,他又怎么去抢呢,这里综合第1点,他不能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也不能去抢。

这里还是拜求大家的看法了,至于项羽最终的结局,不多说了。

活埋铁勒军十三万——“平阳郡公”薛仁贵

薛仁贵,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雄师一决胜负。

他们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出马挑战,眨眼间,就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

其实,铁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此次忤逆大唐,不过是群情激愤下的一时冲动。铁勒高层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侥幸心理,不过是希望靠变乱来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迫使唐王朝妥协让步,减少对自己的压迫;

第二是铁勒诸部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不是高度集权的大唐的对手,所以在唐军开到后就产生了畏惧,不战而降。

然而,这次铁勒人玩大了。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令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

不过,薛仁贵并不像之前的白起和项羽一样最后抹脖子,他最终得七十之年善终。

真的是善终?薛仁贵不是被儿子射死的吗?更多历史秘闻,欢迎关注“刀墓手札”!


刀墓手札


薛仁贵是真有其人的,是唐朝名将元帅。

但是薛仁贵多少有点传奇色彩的存在,据说一顿饭吃斗米,饭量大的惊人,但是力气也大得惊人,从小跟李靖学的一身武艺和兵法。

目前在山西还有薛仁贵的后人,立有薛仁贵祠堂。而且薛仁贵后人还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