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伟:农业供应链,就是”10000+1“公里


李学伟:农业供应链,就是”10000+1“公里



现在农业生产不是看市场需要什么。我看邻居张三李四种的大白菜,我就也种。采购商来收白菜,我就也顺手卖掉了。这是普遍的想法。不知道产品是为谁种的对农人来说是很致命的。

商品端要体现价值或者是付出劳动。

中间端就是平台端。一亩田、上货网、“联想佳沃”都是很好的平台,可以让农产品流通起来。

客户端方面,现在的客户需求没有什么跳跃,波动不大。特别简单的想吃点健康的食物,出发点是对家人健康好一些。需求很简单,但是农产品流通领域没有人敢跳出来说自己在种植过程中是无缝监控,可以保证健康的。

过去和农业专家座谈时,讨论用摄像头以可视的形式去解决信任危机。但其实并不一定能靠摄像头来进行控制,因为大家对摄像头后的东西更关心。

做农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做农产品最首先要有情怀。

新农人,更愿意用信息端和用户需求对接,再反向去提升自己,改变种植内容。

三端串联,基本就解决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很多问题。

农产品从土地到村,到镇,到县,价格暴涨,但是产品并没有变化

最终的目标:实现农产品的定制,实现c to b(顾客到企业)


李学伟:农业供应链,就是”10000+1“公里



供应链,我理解为一万零一公里。一共有两部分,前一万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前一万里主要是产地端,一定要找到和发现优质的农人,用心去做农业,而不是滥竽充数或者追求温饱。找到他们,再配以高效的物流运输防方式,去实现最后一公里。每一种服务只要是为消费者服务都是好的。

做农业前期都是有费用的。只要用户体验持续增长,最后都会有回报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在农业做的确实不好。大家付出高昂成本,但是因为一点点瑕疵被退货,退货就意味着浪费。

农民付出的心血是巨大的,我能够从容接受有一些瑕疵的哈密瓜,是因为我知道哈密瓜退回去就是废品。

无论是渠道商还是什么,希望大家一起尊重农产品。

头一万公里,还是用专业形式,让上游在运输过程中品质不至于衰减。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在最后一公里布局了。

农产品营销。目前同质化很严重。大家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像新西兰的猕猴桃一样,一个果品代表一个国家。

政府的调节具有滞后性,是补救性的。很多时候都是整个大体系出了问题,才回去补救。在这方面,一些企业站出来承担责任,让信息前置。

大家想要突破的话,最好在上游努力寻找突破口,希望大家有不走寻常路的思想。

对于种植的产品,希望大家能将种植商品的优势提炼一下,同比同市场其他农人的产品,看看其他产品的优势在哪里,怎么做的,很有可能找到前进路的方向,做的同时再想办法超越,多做一些新尝试,那你就有很大机会走在这种商品的市场前端。

先提炼完产品的关键信息点,再横向纵向对比行业内竞争对手们。

现在农产品有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很严重。不是产品不好,是心态出问题了。

有人用大量化肥,产量有了,质量下降了。用有机肥,各类成本增加,但是竞争力也没增强。

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方向,做事之前就想好会往那个方向走。不要乱了阵脚。

供应链更高效,浪费才会更降低。


李学伟:农业供应链,就是”10000+1“公里


朋友叔叔在种库尔勒香梨,满地都是香梨,没人摘,掉地上。正常年景会有三四十万收入,今年颗粒无收。与此同时其他市场库尔勒梨六七块一斤,而田地里优质的梨却掉在地上。信息没对接好还是供应链某环节出问题?

做农人要做好面临各种天灾人祸的准备。做农业是特别需要情怀,更需要大家一起探讨方法。

对于有能力一开始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有能力找到自己为什么种这种农产品,就可以花大力气去做。

感受到信息对称,建议你去一直关注一亩田,继续坚挺的去做农业。

现在做农业不容易,能继续做下去一个是情怀,一个是背后千千万万的农人支撑着他们。

农业很苦,赚钱也不多,但确实是民生大计的事情。

未来的目标还是将更多的优质产品供应给用户。

未来三到五年,整个供应链体系将及其完备。体系里就看谁能抢占最早一波先机。

踏实用心做农业,掌握信息化农业。相信新模式、新渠道,敢于去做财力、能力范围内的事。

经济好不好,跟我们去干事到底有多大关联?我个人理解是没有太大关联的。其实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19,希望大家有好的收成。对销售者,希望您能有更多渠道。想要涉猎农业的人,希望您关注一亩田,里面有海量丰富的农业知识。大家一起携手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