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偉:農業供應鏈,就是”10000+1“公里


李學偉:農業供應鏈,就是”10000+1“公里



現在農業生產不是看市場需要什麼。我看鄰居張三李四種的大白菜,我就也種。採購商來收白菜,我就也順手賣掉了。這是普遍的想法。不知道產品是為誰種的對農人來說是很致命的。

商品端要體現價值或者是付出勞動。

中間端就是平臺端。一畝田、上貨網、“聯想佳沃”都是很好的平臺,可以讓農產品流通起來。

客戶端方面,現在的客戶需求沒有什麼跳躍,波動不大。特別簡單的想吃點健康的食物,出發點是對家人健康好一些。需求很簡單,但是農產品流通領域沒有人敢跳出來說自己在種植過程中是無縫監控,可以保證健康的。

過去和農業專家座談時,討論用攝像頭以可視的形式去解決信任危機。但其實並不一定能靠攝像頭來進行控制,因為大家對攝像頭後的東西更關心。

做農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做農產品最首先要有情懷。

新農人,更願意用信息端和用戶需求對接,再反向去提升自己,改變種植內容。

三端串聯,基本就解決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的很多問題。

農產品從土地到村,到鎮,到縣,價格暴漲,但是產品並沒有變化

最終的目標:實現農產品的定製,實現c to b(顧客到企業)


李學偉:農業供應鏈,就是”10000+1“公里



供應鏈,我理解為一萬零一公里。一共有兩部分,前一萬公里和最後一公里。

前一萬里主要是產地端,一定要找到和發現優質的農人,用心去做農業,而不是濫竽充數或者追求溫飽。找到他們,再配以高效的物流運輸防方式,去實現最後一公里。每一種服務只要是為消費者服務都是好的。

做農業前期都是有費用的。只要用戶體驗持續增長,最後都會有回報的。最後一公里目前在農業做的確實不好。大家付出高昂成本,但是因為一點點瑕疵被退貨,退貨就意味著浪費。

農民付出的心血是巨大的,我能夠從容接受有一些瑕疵的哈密瓜,是因為我知道哈密瓜退回去就是廢品。

無論是渠道商還是什麼,希望大家一起尊重農產品。

頭一萬公里,還是用專業形式,讓上游在運輸過程中品質不至於衰減。

很多企業已經開始在最後一公里佈局了。

農產品營銷。目前同質化很嚴重。大家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品。像新西蘭的獼猴桃一樣,一個果品代表一個國家。

政府的調節具有滯後性,是補救性的。很多時候都是整個大體系出了問題,才回去補救。在這方面,一些企業站出來承擔責任,讓信息前置。

大家想要突破的話,最好在上游努力尋找突破口,希望大家有不走尋常路的思想。

對於種植的產品,希望大家能將種植商品的優勢提煉一下,同比同市場其他農人的產品,看看其他產品的優勢在哪裡,怎麼做的,很有可能找到前進路的方向,做的同時再想辦法超越,多做一些新嘗試,那你就有很大機會走在這種商品的市場前端。

先提煉完產品的關鍵信息點,再橫向縱向對比行業內競爭對手們。

現在農產品有種“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很嚴重。不是產品不好,是心態出問題了。

有人用大量化肥,產量有了,質量下降了。用有機肥,各類成本增加,但是競爭力也沒增強。

走自己的路,堅持自己的方向,做事之前就想好會往那個方向走。不要亂了陣腳。

供應鏈更高效,浪費才會更降低。


李學偉:農業供應鏈,就是”10000+1“公里


朋友叔叔在種庫爾勒香梨,滿地都是香梨,沒人摘,掉地上。正常年景會有三四十萬收入,今年顆粒無收。與此同時其他市場庫爾勒梨六七塊一斤,而田地裡優質的梨卻掉在地上。信息沒對接好還是供應鏈某環節出問題?

做農人要做好面臨各種天災人禍的準備。做農業是特別需要情懷,更需要大家一起探討方法。

對於有能力一開始找到理想的合作伙伴,有能力找到自己為什麼種這種農產品,就可以花大力氣去做。

感受到信息對稱,建議你去一直關注一畝田,繼續堅挺的去做農業。

現在做農業不容易,能繼續做下去一個是情懷,一個是背後千千萬萬的農人支撐著他們。

農業很苦,賺錢也不多,但確實是民生大計的事情。

未來的目標還是將更多的優質產品供應給用戶。

未來三到五年,整個供應鏈體系將及其完備。體系裡就看誰能搶佔最早一波先機。

踏實用心做農業,掌握信息化農業。相信新模式、新渠道,敢於去做財力、能力範圍內的事。

經濟好不好,跟我們去幹事到底有多大關聯?我個人理解是沒有太大關聯的。其實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2019,希望大家有好的收成。對銷售者,希望您能有更多渠道。想要涉獵農業的人,希望您關注一畝田,裡面有海量豐富的農業知識。大家一起攜手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