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如何理解?

buwu1989


这句诗源自一个典故。慧能在五祖门下参禅,却一直不受重视,可是他仍旧勤恳的挑水做工,悟道参禅。

后来有一天,五祖想在寺中选一个人,能够将衣钵传给他。于是他让重弟子将悟道的感受写下来。后来他的大弟子神秀写了一首诗:身如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树是五祖参禅悟道的地方,但是菩提树根并不是普通的树根,而且一种叫做贝叶粽的树籽,佛家将菩提根看做是圣物。

而明镜台就是古时用的梳妆台。神秀说心是梳妆台,要及时去擦拭,才不会被尘埃沾染。

但是慧能却了一首诗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慧能觉得,菩提是圣物,不是树。而明镜也不是台。既然一切都是虚空,又哪里会有尘埃呢?

其实慧能是已经大彻大悟的人。他真正的明白了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真正超脱的人是不会染上尘埃的。如果能够染上尘埃的人,也就是心里还不能完全放下的人。真正的禅机就是达到无我的境界。

《道德经》中也有类似的观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讲的也是这种万物皆空的道理。

五祖看到了慧能的慧根,便将衣钵传给了他。




灰姑读书


本句诗其内涵之意是指无物便无埃,没有沾染尘埃的物体,你又怎么会发现尘埃的存在?

其完整的句子为: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是呀!人何来烦恼?那些看似的烦恼,只不过是虚像而已,它似乎在你的眼前,细看却又空无一物。如果将它当作实体,岂不是于水中捞月,镜中寻花,自是枉然,徒累其心。面对烦恼,上上的做法是“本来无一物”,心中无需“染尘埃”。





诗海泛舟


汉传佛教禅宗教派,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惠能;北宗主张“渐悟”,南宗主张“顿悟”。

“悟空问答”所出题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和尚,最有名的揭语的后面两句;正因为惠能的这四句名揭,对禅宗佛学的大彻大悟,才令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与惠能。

禅宗主张“顿悟”成佛,佛教的“四大皆空”并非什么也沒有?那是佛门的顿悟。惠能大和尚有名的揭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对“四大皆空”最经典的诠释。

佛学博大精深,讲究一个“悟”字,突出一个“空”字;佛门哲学的精妙之处,就在似悟非悟之间,似懂非懂之间。我等凡夫俗子,也只能领会其皮毛,不能悟其精髓也。





昌国750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六祖慧能作的偈,非常有名。

与另一首偈对应,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扶拭,莫使惹尘埃。这首主要偏向修行功夫,讲修行需要时时反观虚妄的污染心,让其清净下来。

第一首,重点在直指人心,彻见本心,说明众生自性清净无污染,本来无一物,这是心的体性、空性,是佛法的根本。离此清净心,佛法就建立不起来,也是宇宙与生命依存的根本。此心是虚空如来藏,也叫真如。每个众生的这个心都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自清净、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体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用心观,而不是眼观。眼睛能看到的都有具体的事物,而心可以看到一切本来空,宇宙生命都是这个空性的作用与表现。


般若究竟涅槃


二句实际就是“万物无自身性”究竟真理的阐述。

那何是“事物有自身性”呢?---我们说甲物时,甲物必有自身,否则就无法谈论甲物了,没法张口了。言某人时某人也必有自身,对不对?朋友们,我们就是这种观念、这种心理,这就是自身性之见。

也就是指“事物有内在规定性、确定性”---甲物必有可以区别于乙物的内在规定性,因而可以确定哪个是甲物,哪个不是甲物。我也如此,有自己的内在规定性、确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和你区别开来,与他区别开来。这就是自身性之见。

也就是指“事物有独立自存性”-----甲物、乙物、丙物。。。。既然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定性、确定性,自然各个事物就不是一个东西了,这样甲物是独立自存的“一”物,乙物是独立自存的“一”物,丙物也是独立自存的“一”物。。。。等等等

朋友们,上面万物“有自身性”之见,是我们凡夫俗子先天性就有的不明观念。

请接着看~~智者善喻,今我也一喻,“无自身性”真理现在可以用你的智慧来观察一下。比如手心与手背。试问哪位能找得到手心与手背的确定分界线呢!如果找不到,那请问如何能确定手心的疆域呢手心手背的处所呢?如果确定不了,我们为何信誓旦旦的说,这里就是手心,那里就是手背呢。如此道理有心人一定要特别三思:我们不过是内心不自觉的假设了一条分界线,请听好,是假设了一条分界线,于是把一部分命名为手心,另一部分命名为手背罢了。这个始作俑者本来是自心,但如果不做深刻反省的话,我们还会真认为确实有能独立存在的手心和手背呢。【实际手心与手背不过是关系中的分别存在,纯粹是人为设定的】。而诸如此类的错谬见地因失于反省,反倒会以独立客观境界身份来蛊惑我们自心,我们的世界观宇宙观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设计完成而不自知。

       


说道者


尘埃,有可见的,有不可见的,灰尘也好,尘土也好,大概都是指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家一名言,当然离不开佛系的思想。总的来说还是因果报应的意思。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尘埃来源何处,似乎到今天也讲不清楚。有人说,是风等作用力产生的尘埃呀!也因此有人说黄土高原的泥土是风送来的理论。但当我们在一个完全密闭的空间里,没有任何作用力(当然是我们能够感知的那种),我们会惊奇发现,尘埃会产生,且会有积累。这个尘埃来自哪里呢?这似乎与佛系以上的这句话有相背之处。即,即使无一物,也会有尘埃。其实,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们能会知道,宇宙从哪来,地球从哪来,地球上的物件从哪来,人从哪来。那么尘埃从哪来的呢!本人无知,粗浅。但大胆设想,尘埃应由宇宙间静电产生。如果此事为真,地球上泥土由石头风化,植物腐化之说当推翻矣!以此类推,谁建造了地球?怎样形成?是不是有了一个研究的方向呢?当然,佛系的经典话语不容置疑,但她所指的恐怕是些特定的领域,与科学并不矛盾。仁者见仁,算乱吹吧!


山之力助水爱无边


佛祖问,徒弟答: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佛祖回:菩提亦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处应该有很多人知道。自不赘述。

我想,这一答一回,反映出来的是修行的佛和人的两种境界。

在人们心中,有修为有道行的人,他们“潜心向善”能够“克己复礼”,压制自己的欲念、邪念。以此总是提醒自己“时常勤拂拭”别让坏习惯沾身。按理说,能够做到如此地步已经算是“正果”匪浅。

那么,佛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说:我佛没有了物质欲念,心也并不是清如明镜。四大皆空,灰尘——往哪儿沾啊!喏,这是何等境界!

欲和求需要克制,无欲无求就不需要克制了。这就是“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顽石补天


这个是禅宗六组慧能悟道之语 对应的是神秀佛偈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对应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个人觉得如果把尘埃也看做无一物 那么染了尘埃又如何呢


牛28881714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这是六祖慧能的四句佛偈名句。六祖慧能的真人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后,真身不烂面目传神保持完好。现在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后来引申出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辉哥H99602836外在美


原本就是没有,又何必去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