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最需要的“钝感”,你有吗?

低工资、高压力、无薪假期、裁员、减薪…坏消息像滚雪球般接踵而至。无疑,任何一个时期的职场都着实不好“混”。

想要安然度过这个非常时期,除了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专业能力等,作为ー个职场人,“钝感”也是必不可缺的,这样才能撑过这场淘汰赛。

当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卸任时,对其继任者安倍晋三的勉励中就提到:“首相不应凡事在意,“钝感”十分重要。”

职场人最需要的“钝感”,你有吗?

钝感……?

所谓“钝感”,就是迟钝。说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惊奇,你也许会认为,在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迟钝怎么可能会是什么好的情商特质?这似乎完全颠覆了一般人的社会常识。

事实上,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功的人在他们卓越的个人能力背后,都隐藏着有益的“钝感”。

“钝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个人オ能,是一种能让个人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一个人的成就是其敏锐和钝感两者既矛盾又统一的结合。

首先,“钝感”能够帮助我们排除工作中的干扰因素。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曾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他就读的医学院中,有一位主任教授医术高明但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他总是不断地严厉指责他的学生,尤其是对担任自己手术助手的学生骂得更加厉害。这令很多学生对他都退避三舍,都很怕被安排做教授主刀的助手。

然而,渡边淳一的一位学长却似乎迟钝得完全感觉不到教授的呵斥,总是轻答“是、是”,他只专注于掌握教授手术中的要点,对其余的“杂音”充耳不闻。整个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后,这位学长的心情完全不受影多年后,这位“钝感”优越、经得住责骂的学长,成为一位极为出色的外科医师。

职场人最需要的“钝感”,你有吗?

其次,“钝感”能帮助我们减弱挫折感,尽快地走出挫折,并一直走下去。

一个不具“钝感”的人是很难从挫折中走出的。当失败已成定局,敏锐的人的潜意识会牢牢记住这种痛苦,不断地为此纠结,难以像从未被失败伤害过一样去大胆地尝试、实践,变得总是畏首畏尾,自然也就很难摆脱挫折。

而“钝感”却可以直接将失败的伤害挡在心门之外,依然积极进取、大胆尝试,从而很快走出困境。在这方面,已经66岁的陈和宗,可说是实践“钝感”的代表。他一直从事着与金融相关的工作,由于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在理财方面,他是无往而不胜的。然而,在这次金融海啸中,他蒙受了上千万的损失。

当由于具有“钝感”,他并没有像德国第五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美国房地产大亨史蒂文古德、法国基金经理蒂里·德拉维菜切特等那样结東自己的生命;而是豁达地说:“财富像牛奶,洒了,很可惜,但是再挤又有了!”再则,“钝感”还是负面情绪的最佳缓冲区,使我们远离亚健康。

在职场中,即使被上司责骂,也能够充耳不闻,马上把它抛到脑后;即使面对非常事件,也能够像一个没事儿人一样,睡得甜、吃得香,始终保持开朗放松的状态,冷静、理智、从容地解決问题。这样的“大将之风”都要归功于个人的“钝感”。因为感应迟钝,所以不会对负面情绪过于在意,自然也就容易让负面情绪烟消云散。

由于负面情绪对我们的伤害不能持续、深化下去,我们的身心也就比较容易恢复,也就不会受负面情绪影响而导致亚健康。

职场人最需要的“钝感”,你有吗?

而且,还有研究指出,与敏感的人相比,“钝感”的人更容易快乐,而人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合成血清素(一种减绶忧郁等负面情绪的化学物质)的效率会大幅度提高。

不能否认,职场人时刻都面临着各种困难。但是,只要有“钝感”为我们“护驾”,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学会对伤害我们的负面情绪和事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让自己具备“钝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生存的必备情商素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