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商業百行,百行積聚,於是形成商圈。有人說,商圈之於城市居者而言,是生活的靈魂。改革開放以來,惠州商業迎來蓬勃發展,隨著經濟體量壯大、城市空間拓展,城市商圈從小到大、由寡而眾、單一至多元,滿足城市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當前,惠州正致力建設國內一流城市。一流的城市,必須具備一流的實力、創造一流的環境、聚集一流的人才、擁有一流的生活品質。市民對一流城市環境和生活品質的要求,體現於高標準、高水平的城市理念、生活與消費趨勢,這給惠州商圈提出了“一流業態”的要求,商圈也將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升級。

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商圈綻放

從無到有,商超遍地開花

“等了四年,終於回來了。”

2019年的第一個月,站在重新開業的花邊嶺廣場南側君尚百貨三樓,羅寶娣感慨道。

作為君尚百貨前身天虹商場的一員商戶,2014年因天虹商場“升級改造”,她的專賣店暫時關閉,“也許不久就能重開”,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四年,直到去年12月底商場重新開業。“生意還行,因為附近都是生活區,老顧客逐漸迴流了。”

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相隔200多米,花邊嶺廣場北側,曾經的人人樂購物廣場,卻沒有了昔日的熱鬧,一樓正在裝修,二樓升級後的超市與三樓服裝店鋪,人流不算很大。

再往北,世貿中心大樓裡,海雅百貨早已消失,隔壁曾倍受女性歡迎的“女人世界”商場,面積萎縮得只剩百餘平方米,全是些經營低端化妝品的店鋪。商場對面,麥地路一側的手機專賣店一條街,顧客人數是這裡的數倍。

這是惠州最大商圈花邊嶺-演達商圈幾大商超的非週末狀況,現場雖然稱不上“冰火兩重天”,卻有著明顯的差距。這樣的情形,在10年前,惠州人根本料想不到。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位於今日商業步行街內側的西湖百貨商場,曾是惠州商業地標性建築物,據說當時的孩子得知要去西湖百貨商場便興奮不已。這棟4層高的百貨大樓,以及後來改造建成的商業步行街,帶出了那個年代惠州最繁華的商圈。

2000年4月1日,惠州迎來了第一家大型商場——人人樂購物廣場,商超概念開始進入惠州。隨後,世貿中心聳立(2004年5月)、數碼商業街建成(2004年12月)、天虹商場面世(2006年5月)、港惠購物中心開業(2008年6月)……演達-花邊嶺一帶的商超與商場陸續興起,讓這裡成為惠州規模最大、最繁華、業態最全面的商圈。

據不完全統計,最近15年裡,惠州市區開業的大型商超逾30家,其中不乏外資零售大鱷、國內大型百貨連鎖店,市區消費區域全面開花。

長期研究惠州城市規劃的城建觀察者曾學明,用三個詞語概括15年來惠州商圈的三個發展階段:從無到有、百花齊放、大江南北。“第一階段,人人樂進駐惠州,惠州實現從零散商鋪到現代化大型商業百貨的轉變,後來便有了百佳、數碼街等大型百貨店;第二階段,遍地開花的大型商場,比如港惠新天地、天虹、吉之島等業態較為豐富的商場;第三階段,以江北CBD為核心的大型城市綜合體興起,標誌著惠州大型高端商業往北轉移,比如華貿中心和佳兆業中心,改變了市民的消費方式。”

頭痛之症

受制停車難,商超謀突圍

2014年,對惠州商超而言,是個分水嶺。這一年,位於南壇的百佳超市、位於下埔的廣百百貨、位於花邊嶺的海雅百貨、位於東平的麥德龍、位於江北的意生廣場等5家商超陸續關閉。

三年之後,惠州第一家大型商超人人樂以“升級改版”說法悄悄退出。“這種做中低端消費的商場,肯定要‘轉身’的,否則難以為繼。”一位業內人士中肯地說。

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惠州中心城區“南進北拓”步伐加快,東江沿岸憑藉新優勢強勢崛起,東平片區與江北CBD逐漸成熟,“商超”概念冷了下來,“商業綜合體”興起。它們從佈局到規劃,對位置選擇、產品設計、交通容量等新課題,都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早期商超面臨的難題。

市統計局發佈的歷年惠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有“惠州私人汽車保有量”數字:2004年末5.69萬輛(新入戶小汽車1.4萬輛);2014年末42.0萬輛(新註冊上牌轎車5.1萬輛);2017年末96.48萬輛(新註冊上牌轎車11萬輛)。這意味著:2004年,惠州平均51人才有1輛私家車;2014年,惠州平均11人擁有1輛私家車;2017年,惠州平均4.9人就有一輛私家車。

汽車保有量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堵車與停車難成為城市交通“痛點”。“去天虹逛街麼?”“算了,找不到地方停車。”臨街路面狹窄、停車位不足等問題,讓早期商超如同戴著鐐銬跳天鵝舞的演員,即便穿得再美,也優雅不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下埔、麥地、南壇、花邊嶺商場的客流,這些商場只能成為社區型近距離消費的購物場所,商業的改造更加不能滿足需求,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老舊商超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大大受限。

最近這兩年,市區停車規劃更是難以跟上車輛增速,停車位堪憂依舊是各大商超的“頭痛症”。曾有媒體統計,停車位過千的市區商超也就華貿、佳兆業、港惠、永旺,四大商超停車位加起來也就過萬,即便號稱有4000多個停車位的華貿中心,也時常出現停車難現象。

新的挑戰

網購衝擊傳統消費方式

最大的挑戰,是誕生“剁手”“秒殺”等無數新名詞的網購,給消費方式帶來巨大的改變。

2015年,記者曾從支付寶相關公關處獲悉,當年惠州“剁手族”人均開銷4.1384萬元,全省排第九。而2014年惠州這個數額是1.5036萬元。

根據阿里巴巴2018年財報,2018財年阿里電商業務收入為2140.20億元,僅“雙十一”淘寶的總成交量就達驚人的2315億元。

10年前,多數市民還需要到超市一次購買大包小包的生活用品時,商超的主要作用可以稱之為“購物場所”;如今,在一個沒有什麼不能網購的時代,新一代的消費主力80後、90後,更願意將購物方式便捷化,將逛商場視為“滿足性的消費”,隨機性更強,多元化更明顯,商超的主要作用為“消費場所”。

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這對商圈的業態提出了新要求。對此,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會長秘海英直言:“購物中心的發展是比較迅猛的,老百貨中心的勢頭在下滑,購物中心一站式的體驗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各種需求;而百貨店體量小,模式單一。”

市住建部門去年曾對惠州中心城區商業狀態組織過調研,調研認為,中心城區多數商圈最主要問題是業態以中低端購物為主,雖然餐飲佔比正在逐漸增大,但親子、娛樂等佔比依然比較小,對周邊居住人口吸引力較低,存在空置情況。

海雅、廣百等的退出,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單純的百貨模式已經跟不上消費觀念;麗日、萬佳拼命轉型,增加餐飲、影視等業態,也是在迎合市場的需求;港惠、華貿、吉之島等不斷創新升級業態,走中高端線路,以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

內外兼修

區域商圈功能多樣

惠州的商業體量,真的飽和了?

2017年11月,大亞灣萬達廣場開業,引發不少圈內圈外人士擔憂,商業中心在縣區能走多遠?惠東、博羅、大亞灣、仲愷等地的中小型商超興亡此起彼伏,縣區的人流量與消費力始終是大型商業綜合體考慮的重要因素。

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當然,業內的支持聲音也不少。長期深耕地產行業的世聯行粵東地區副總經理胡光宇認為,商圈與區域發展相輔相成,區域有了清晰的規劃、定位,有了一定人口基數和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才有可能吸引開發商進駐,打造商業體,培育出商圈。

大亞灣萬達廣場,不單單是一個商超,準確的定位是多功能商業體,業態上的設計符合了當下居民對大型商業綜合體的要求,集消費、娛樂、文化、親子、運動、社交等於一體。它帶來的效應,讓“南拓北進”的惠州在惠澳城市放射線中增加了一個新商圈。

回到惠州中心區,容納更大商業體量的區域似乎在誕生。調研指出,中心城區大型零售商業網點36處,建築總量約123萬平方米,人均規模約1.03平方米,低於全國35個主要城市人均1.4平方米的規模水平。這似乎意味著,商業中心仍有繼續開拓的空間。

今年1月11日,隆生大橋通車,帶給水口、金山湖片區新的發展機遇,加速惠州中心區四環生活圈的到來。因此,宜居宜業的金山湖片區,被眾多業內人士認為必然產生下一個大商圈。“金山湖片區內,從華僑城、華潤、保利聯合拿下64萬平方米商住地,準備進行商業開發,到旁邊的沃爾瑪山姆會員店,再到已經開業的方直廣場,一條縱貫金山湖片區的商圈脈絡正在逐漸清晰。金山湖片區人口已經初具規模,而且還有大量具有購買力的人群不斷入住。”胡光宇直言,未來3~5年,金山湖片區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區域級商圈,足以和江北、演達-花邊嶺商圈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四環生活圈的北面,雲山-惠州站-小金口片區,依託於前途無量的交通網絡與強大的物流基礎,早已進入未雨綢繆的開發者戰略目光中。隨著江北商圈城市CBD的北拓,以具備城際軌道、城市高速、全國鐵路交通網絡優勢的惠州站-小金口片區,在區域規劃、人口配置、生活配套、文化產業上拔足前行,成為又一個被業內人士看好的大商圈誕生地。“高鐵新城、物流基地、零售重地、文化基地,這個片區都具備了,這些產業的綜合優勢,將給這個片區帶來更大的商業業態整合與發展空間,而高鐵、物流、文化帶來的人口流量與高素質人才,是這個區域的巨大優勢。”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道。對此,惠州對這一片區的規劃,是打造交通便捷、物流順暢、商業氣氛濃厚、社會服務齊全、多功能的現代化片區,為“大江北”再造一個區域級商圈。

求同存異

運營需追求個性創新

一個城市的能級有多大,內核在於其創新與融合能力有多強,才能外現於城市現代化和影響力。商圈亦然。

“互聯網+”時代,工業經濟逐步向信息經濟轉變,電子商務的興起不斷改變著傳統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

“我不認為線上銷售會衝擊實體店,我認為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會幫助實體店的發展。”對競爭對手的“恐懼論”,身為港惠購物中心總經理的秘海英這樣反駁。她的做法,是去“擁抱”,然後“融合”,最後“創新”。為此,四年前港惠喊出“打造智慧無邊界商城”,用大數據管理運營,發展33萬線上會員,開發智能辦公系統和停車系統。運用互聯網,港惠能夠迅速適應“線上+線下”理念,策劃設計新的業態融合方式,在起伏的市區商圈中一直保持盈利。

江北CBD的代表華貿中心,策略卻有所不同。作為以寫字樓和商貿為主的綜合體,其2018年公佈的信息顯示,399家入駐華貿中心的企業中,高端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和文創產業企業佔了26%,而在2013年高端服務業企業只佔了2.32%,後兩者幾乎為零。2018年,華貿中心成為惠州首個3A商貿景區,商圈就業崗位達到2.9萬個。

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業態融合、跨界、全渠道運營,不等於呈現千篇一律,創新、個性、獨特,是商圈吸引消費者的強大武器之一。去年11月,在南京的一場商圈探討中,來自國際知名商圈的經營代表說出一個共同的詞:獨特元素。

曾在青島商場打拼多年、潛身惠州商圈10年的秘海英,直言惠州商業與一線城市的差距,在於創新能力不足。“例如上海的商場,絕對是彼此間避免同質化,各有各的經營特色。而同質化嚴重,也是惠州大型商場運營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

重新定義

商圈應是城市形象一部分

未來的商圈,應該是什麼樣的?有人大膽假設,成為城市形象一部分。其實這個假設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城市設為應該。以成都為例,春熙路、天府廣場、錦裡等繁華商圈,已經成為成都的旅遊景點和文化目的地之一,是外來遊客必逛之處。

身在惠州,總有一種感受,沿西湖一帶是惠州的名片,但商業格調太低,業態依舊是百貨模式;而成熟的江北、演達商圈,沒有惠州文化與特色背景,更多是消費場所的功能。簡而言之,惠州似乎直到現在,依舊沒有形成一個城市歷史特色商圈。這一點,在市住建部門的調研中也有相關闡述:中心城區南北兩大商圈規模較大、影響力較強,但缺少體現城市歷史特色的商圈,對外輻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下角-西湖-水東是惠州中心城區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若能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通過業態規劃、文旅包裝、主題運營策劃,提高檔次,形成片狀商業,其影響力將成為旅遊型的商圈。”曾學明稱,目前下角的祝屋巷正在復活,水東街一期也已統一招商運營,而西湖作為惠州中心城區旅遊目的地的首站,周邊商業業態低端,未能很好地吸引遊客停留消費,實在可惜。“這一片狀商業區域潛力巨大,也是打造惠州旅遊形象門戶的最佳區域,希望見到其在未來的城市更新中煥發新機。”

十幾年了,惠州商圈如何完成演變?未來又將如何賦能?


莞惠城軌在西湖設站點,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城際軌道的不斷連接,城市生活圈範圍不斷擴大,西湖商圈未來價值可期。西湖一帶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資源可謂高分,重點在於重新規劃整合基礎上,如何用“繡花針”的功夫,將金帶街、步行街、水東街、祝屋巷等老街巷進行微改造,重新盤活西湖商圈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

“未來的商圈,會有城市文化,有地方藝術,有生活體驗,是一個真正的綜合體,是一個社交場合,是一個城市會客廳。”這是一位惠州商界人士的定義。

在城市形象設計上,惠州學院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酈偉認為,起點要高,標準要高。要圍繞一流城市建設目標,引進國際國內一流的設計團隊,規劃和設計未來惠州城市,打造具有傳統歷史風貌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空間,彰顯“山水融城、江湖海韻、開放包容”的城市鮮明特色。

商圈於內是滿足城市生活,於外是展示城市商業環境。惠州商圈的發展,如何“賦能”?依舊是圈內圈外人士思考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