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大白話:關於新生兒黃疸,這些知識家長都應該知道

醫生大白話:關於新生兒黃疸,這些知識家長都應該知道

前幾天我去探望了一個姐妹,她剛生了個7斤多的大胖小子,正在坐月子。閒聊期間這小姐姐跟我說起來孩子剛生下來的那幾天,身上特別黃,哭的厲害的時候,連眼淚都是黃的,快把她給嚇死了,趕緊去我們縣城的醫院看病去了,我還以為她接下來要吐一吐看病的苦水了。

沒想到,接下來的話讓我大感欣慰。那位兒科醫生給小嬰兒看完以後就抽血化驗,最後一看結果沒有達到需要治療的指標,看看孩子狀態還挺好,沒給開什麼藥,也沒給開什麼茵梔黃口服液,也沒讓打針,也沒有光療,直接讓她回家了,2天以後孩子就自己退黃了。病人和病人家屬眼中的"沒啥事兒"和醫生眼中的"沒啥事兒"是不一樣的。

有的孩子通過多排便和多排尿,很快就不黃了,也有的孩子一直不退黃,要小心的是血中膽紅素如果太高的話,他們流經大腦時,會對腦細胞造成傷害,如果出現嬰兒出現黃疸一定不要掉以輕心,請多考慮兒科醫生的建議和治療。

在這裡我把大家可能想知道的問題用問答的形式寫出來,請注意看哦。

“可是為什麼孩子身上會發黃?”

這種黃,我敢說中國有一大半人,包括你和我都經歷過,所謂“10個寶寶8個黃嘛“。是的,我們要聊的是新生兒黃疸,這黃大多發生在孩子出生後的2-3天裡。其實黃疸它是一種症狀,並不是疾病的名稱,它是由於血液裡邊膽紅素的含量太多所引起的皮膚和黏膜的黃染。

別擔心哦,孩子身上發黃不一定是生病引起的。

你看孩子似乎是身上哪裡都發黃就說明這“黃”是在血液裡的,只有血液可以通過血管流到全身的各個地方,連一絲一毫都不放過。我們身體的血液主要有三種成分:血細胞、血漿和血小板。醫生們再給血漿做一個“離心運動”,發現血漿裡有一部分是纖維蛋白,而另外一部分是看起來是很透明的血清。

我曾經講過血液會在人體的各個地方流來流去,連頭皮兒,手指尖兒和腳底板都有血液的流動,比如卵巢產生雌激素進入到血液裡流到小女孩的全身,有雌激素“接收器”地方就會產生變化,身材平板的小女孩就變成了凹凸有致的大姑娘;比如垂體排出生長激素進入血液裡進流動到人的全身骨骼等地方,小不點就會慢慢變成大高個。醫生有時候要檢測病人的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等等都是在病人的血清裡找到的。

醫生大白話:關於新生兒黃疸,這些知識家長都應該知道

而衰老的紅細胞經過脾臟的時候會被識別出來,脾臟裡的巨噬細胞就會把這些衰老的紅細胞吃進去,然後再分解成”a膽紅素“進入血液裡。

a膽紅素“經過肝臟以後就變成“b膽紅素”,它會和膽汁一起進入到腸子裡幫助我們消化食物,說道這裡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膽汁兒是肝臟產生的不是膽囊,膽囊只是膽汁兒的存儲器而已。

吶,因為”a膽紅素“必須處理後才能變色,而“b膽紅素”用試劑後會直接變色,它們就被分別稱為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後來醫生們經過實驗,發現”a膽紅素“在肝臟結合了一些蛋白才變成了b。所以a又叫未結合膽紅素,b又叫結合膽紅素。a和b加在一起就叫做總膽紅素。如果a或者b膽紅素進入血液太多了,我們肉眼就能看到眼睛和皮膚髮黃了,“小黃人”就出現了。

正常人的尿和便為什麼都是發黃的?就是因為他們這些東西要經過尿和便排出,總膽紅素才會慢慢降下去。很多時候醫生都會告訴家長,多讓孩子排尿排便可以幫助孩子退黃,就是這個原理。

“聽說有一種黃疸不是病,對嗎?”

醫生們一般把黃疸分為好幾種類型呢,你說的應該是第一種。

1.生理性黃疸:

顧名思義,這種黃疸是嬰兒生長時出現的正常現象,小嬰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他血管裡氧氣都是媽媽通過臍帶血管給的,因為嬰兒自己不能呼吸所以紅細胞的氧氣含量高不了多少,當他一離開慢慢突然開始自己呼吸以後,紅細胞的氧氣一下子高了很多,它們也需要去適應的,一部分無法適應的紅細胞就破掉了,它們經過脾臟的時候被吞掉然後分解,最後成了“a膽紅素”。

2,母乳性黃疸:媽媽的乳汁裡也的孕激素會通過母乳進入到孩子身體裡,會對孩子肝臟的排洩功能有抑制,這會使得a膽紅素不能變成b膽紅素,它們就不能從尿、便排洩出去,積攢在孩子身體裡,導致了孩子黃疸,對於有些黃的特別厲害的孩子,醫生會建議暫時用奶粉來代替母乳,就是這原因了。

3.病理性黃疸:

比如,新生兒和母親血型不合,造成了新生兒溶血,這個血字其實就是指紅細胞,溶血就是說紅細胞溶解破壞了,而且數量還很多;新生兒有肺炎或腸炎,就會影響了膽紅素的排洩;新生兒身體裡紅細胞數量過多,出生後自然的也會破壞很多;嬰兒餵養不當,排便和排尿太少,膽紅素不能及時排出;肝炎/膽道閉鎖,導致膽紅素不能通過膽汁排出······等等。

總之最後血裡的總膽紅素越來越高到達一定的數值,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小黃人”。

“可是大人也會有黃疸啊?”

“不管是什麼病因,比如紅細胞破壞的太多,產生的a膽紅素太多(溶血性黃疸);肝臟分泌膽汁的通道堵住了(膽汁淤積性黃疸);肝臟生病不能把a完全變成b了(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天生有問題,不能吸收、結合,排洩a。(即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不管是什麼類型,比如以a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以b膽紅素增高為主的黃疸。都是一個道理:進入的多了排出的少了。”

“很簡單啊,堵了的就通開,溶血的就治療溶血,肝細胞生病發炎了就治病…”

“呃…看來人體醫學也沒有那麼難懂啊…”

“對了,為什麼你們總是喜歡扒開病人的眼皮看呢?“

“我們是在看人的眼白啊,學名鞏膜,因為人的眼白裡某一種蛋白特別喜歡膽紅素,它們喜歡聚集在那兒,比皮膚更容易被觀察到,也更敏感呢。“

請記住,你眼中的孩子"沒啥事兒"和醫生眼中的孩子"沒啥事兒"是不一樣的,對於孩子是不是能夠儘快的恢復健康,醫生可是比你還擔心呢。

【部分內容來自】

1.葛均波,徐永健主編.第八版《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朱大年,王庭槐主編.第八版《生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本文花費6小時,閱讀僅需5分鐘,如果您覺得我寫的還可以,請記得轉發和點贊哦,你們的每一次鼓勵都是我行走路上最美的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