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在写完《鹿鼎记》后便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把武侠写尽了

少年时读金庸,最遗憾的莫过于金庸先生写的小说太少了,仅有十四部中长篇与一部短篇。七十年代金庸先生写完最后一部《鹿鼎记》便从此封笔,相信这不仅是我的遗憾,也是很多金庸迷们的遗憾。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金庸果然没有写新的武侠小说,只是将原有小说修订了两遍。

金庸先生为什么要封笔呢?

金庸为什么在写完《鹿鼎记》后便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把武侠写尽了

这要从金庸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说起。《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是与传统武侠小说主角大相径庭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小混混,几乎不会武功,只靠溜须拍马、坑蒙拐骗便能游走于朝廷与江湖间,一路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其实金庸最早的创作思路并非如此,如果我们看连载版《鹿鼎记》,会发现金庸本想如前面十三部作品一样,让韦小宝成长为武功高强的一代大侠。

然而,小说情节的发展并不总是以作家的意志为转移。也许金庸曾想让韦小宝改掉恶习成长为一个大侠,然而写着写着金庸便放弃了原先的设想,他自己曾说,当《鹿鼎记》写了五分之一,他便把韦小宝这个角色当成了好朋友,多所纵容,颇加袒护。因此韦小宝总能靠着拍马屁和撒谎的功夫便能横行天下,那又何必让他学一身武功呢?

如此一来,《鹿鼎记》变成了一部“非武侠”甚至“反武侠”的武侠小说,里面的武林高手们,要么鞠躬尽瘁却死于内斗,要么被韦小宝耍得团团转,要么见识昏聩不识大体。总之与前面几部书中的高手形象大相径庭。

因此,《鹿鼎记》一书便宣告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已经写到了尽头,只能就此封笔了。

金庸为什么在写完《鹿鼎记》后便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把武侠写尽了

金庸的封笔也与他的思想变化有关。

金庸十四部小说,大部分与一个主题有关:汉民族反抗其他民族的侵略与统治。

第一部《书剑恩仇录》,故事完全围绕着红花会的反清斗争而展开。

《射雕英雄传》,金庸花大量笔墨描写蒙古与成吉思汗的历史,最终还要回到郭靖抵御蒙古入侵上来。射雕三部曲写的就是蒙元从诞生到灭亡的一段历史。

在写作的前期,金庸是站在汉民族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所以异民族总是不好的,是侵略者、压迫者。到了《天龙八部》中,金庸则开始反思这一立场:汉人是人,契丹人也是人,汉人并非天然正义,契丹人也不是天生邪恶。大英雄萧峰身为契丹人,最终为阻止辽帝耶律洪基侵宋而自杀,但他不仅是为了宋朝的百姓,也是为了辽国的百姓。

到了《鹿鼎记》中,金庸的反思达到了极致:天地会、沐王府群雄们只想着反清复明,却从未想过这样是否对百姓更为有利,换上来的皇帝是否一定比康熙好?而主角韦小宝并不想反清复明,却也不想替皇帝铲除天地会,在他看来可能双方和和气气地坐下来一起喝酒赌博逛窑子才是最美好的事。韦小宝的身世也非常独特,他生于扬州妓院中,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有可能是汉人,也有可能是满、蒙、藏、回任何一族人。

因此金庸最常写的一个主题被他自己消解了,我想这也是金庸封笔的一个原因。

金庸为什么在写完《鹿鼎记》后便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把武侠写尽了

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只有十五部,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

有胡一刀与苗人凤的倾盖之交,一见如故。

有谢逊与张无忌,石清夫妇与石破天、石中玉的父子亲情,感人至深。

有郭靖黄蓉夫妇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有胡斐的替天行道,不徇私情。

有江南七侠的一诺千金,言而有信。

有令狐冲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有杨过与小龙女的缠绵悱恻,生死相随。

有郭襄的求之不得,念念不忘。

当然,也有《笑傲江湖》中的争权夺势,《连城诀》中的人心叵测,李莫愁心理扭曲,公孙止、凌退思谋害亲女,其他各色见利忘义、忘恩负义等等无耻之徒太多太多。

可以说,金庸一支笔,十五部书,把那些善的、恶的、无善无恶的动人主题都写尽了了,就算金庸再想写,也很难想出新的主题,那么何不急流勇退呢?

金庸为什么在写完《鹿鼎记》后便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把武侠写尽了

其实写武侠小说并非金庸的主业。

金庸与古龙不一样,古龙就是自己笔下的天涯浪子,写武侠小说是为了换酒钱,所以他要一直写,哪怕自己没空写,也要找人代笔。

金庸心中的理想人物是范蠡、张良,他们俩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帝王师。所以金庸的理想是济世安民,而不是写小说。

当年金庸不满于《大公报》的政治立场,愤而创立《明报》,秉持中立的立场。为了提升《明报》的销量,打开市场,金庸便在报上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金庸从此成为武侠世界的盟主、宗师。武侠小说家分为两类:金庸与其他作家。

一方面,写武侠小说并非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自己又在武侠领域功成名就。金庸自然没有再写下去的理由了。

金庸为什么在写完《鹿鼎记》后便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把武侠写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