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談領袖養生

 古往今來,人們非常重視養生問題,特別是帝王將相,為了長生不老,對養生樂此不疲。

養生者,乃保養生命也。這是來自道家的“重命養生論”。其代表人物老子(名李耳)曾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但“我命在我,不屬軀體,重命養生,樂生而惡死”。可見,養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強健身體、延長生命。

毛澤東作為一代偉人,其思想幾乎涵蓋整個人文學科。他是否重視養生?他的養生理念和目的與古代帝王將相有何不同?

筆者是青年毛澤東的特型演員,帶著這個問題,採訪了毛澤東的親屬李訥、劉松林和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侯波等,請他們談談領袖養生問題,以加深我對偉人毛澤東的瞭解,為今後成功演出毛澤東,進一步充實自己。李訥等同志從不同角度解讀了毛澤東的養生之道,從中可以瞭解偉人毛澤東的人生態度,給我們以深刻的人生啟迪。

毛澤東的女兒李訥:“毛主席不講養生。要說養生,他在革命的征途上‘小憩’,其情融融,也算養生吧!”

筆者於2009年7月22日來到毛澤東的小女兒李訥家中拜訪她,向她請教毛主席的養生之道。

李訥,毛澤東與江青之女。1940年生於延安。1947年,胡宗南進犯延安時與毛澤東一起轉戰。1953年入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讀書。1959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65年畢業後,分配到《解放軍報》任編輯。1967年後,任毛澤東的聯絡員,負責瞭解北京各大學“文化大革命”運動發展情況。1974——1975年,先後任中共平谷縣委書記和北京市委書記。1976年10月後,由中央辦公廳安排在北京西城區的一所獨家小院,與兒子、保姆同住。70年代後期與昆明軍區某軍分區參謀長王景清結婚。

當我到達李訥阿姨家中,開口問到她最近的身體狀況時,阿姨爽朗地笑著說:“還是老樣子,死不了,沒事。”她的語言風格,頗像毛澤東,乾脆,爽朗,毫不忌諱“死”字。而不像有些老年人特別忌諱說“死”。李訥阿姨是那樣的灑脫,即使身體不適,也沒有給她帶來精神的負擔。

筆者前些天從李訥愛人王景清那裡得知,李訥阿姨住院了。現在看到阿姨的精神面貌如此之好,不禁使我想起了毛主席曾經對身邊工作人員說的話:

“我在世時吃魚比較多,我死後就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裡餵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吃他吧,吃肥了你們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

毛澤東還曾無不輕鬆地對蒙哥馬利說,自己的死法不外乎五種:第一,有人開槍把我打死。第二,外出乘火車翻車、撞車難免。第三,我每年都游泳,可能會被水淹死。第四,就是讓小小的細菌把我鑽死。可不能輕視這些眼睛看不見的小東西。第五,飛機掉下來摔死。風趣,幽默,開朗,是毛主席的性格。

當我問到李阿姨,毛主席是如何養生的,她說:

“他從來不講什麼養生,主要是工作、吃飯、睡覺這三部分。吃飯不講究,很簡單。睡覺不太好,主要是工作。”

她充滿深情地回憶著自己童年時代在爸爸身邊時的情景,告訴我說:

“記得有一次,當時我們還在延安,爸爸工作很忙,幾乎沒有時間休息,身邊的工作人員提醒他休息,但又怕打擾他,就讓我去找父親出去散步,讓他藉此休息會兒,我照辦了。

“有一天,爸爸忽然對我說:‘你看,你開始散步時拉著我一根指頭,現在能拉著我四根指頭了,你長大啦!’後來我經常看到父親牽著我的手、我拉著父親的手的照片。

“爸爸這樣溫情脈脈地拉著女兒的手,在革命的征途上‘小憩’一會,其情融融,其樂融融,這也許是他的養生之道吧!”

透過毛澤東對待生命態度的言談舉止,我們不難發現,他是那樣地灑脫、豁達和幽默。他的人生態度,已經深深地影響著女兒李訥。這其實就是毛澤東正確對待人生的態度,是一種不講養生的養生,是無產階級的養生觀:生命不止,戰鬥不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人生,只有在革命的征途中,才能綻開燦爛的奇葩,才有意義。

毛澤東的親屬劉松林:毛澤東詩詞抒情益養生

劉松林,原名劉思齊,毛岸英妻子。1930年出生於湖北,其母親張文秋是毛澤東的革命戰友。1927年,在武漢召開的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見到張文秋,知道她結婚才3天,就開玩笑說:

“如果你生了女兒,我們就要‘對親家’。”

不經意的一句玩笑話,沒想到竟然成了事實。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與劉思齊結婚。朝鮮戰爭爆發後,毛岸英參加志願軍赴朝,1950年11月25日不幸犧牲。

毛岸英犧牲後,劉思齊在毛澤東同意下去了蘇聯留學。1955年9月至1957年9月,劉思齊在莫斯科大學數學系學習。1961年秋天,她被分配到解放軍工程兵某部從事翻譯工作。1962年2月,劉思齊與空軍學院教員楊茂之結婚。後來,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曲折坎坷,劉思齊被分配到《解放軍報》工作,直至退休。劉思齊對毛澤東的養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認為:詩詞抒情益養生。

筆者第一次與劉松林見面是在2006年12月海南舉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13週年活動中。由於平時比較關注革命歷史,“劉松林”這個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我的印象很深。我對她老人家有著深深的敬仰之情。見到劉阿姨後,她隨和自如的精神風貌,讓我倍感親切。

談起毛主席,劉阿姨一直稱呼他為“父親”。她深情回憶著,並道出了為什麼一直叫毛主席為父親的緣由:

“主席對我特別好……第一次見到他老人家時我在延安,我當時才7歲,參加主演了一部叫《棄兒》的戲,扮演一個共產黨員的遺孤。由於和角色有著相似的生活經歷,我演得比較投入。主席看了後,馬上派人叫把演戲的我叫來。當他得知我的父親是已犧牲的劉謙初後,當即認我做乾女兒。從此,我一直稱呼毛主席為‘爸爸’。”

之後,筆者多次見到劉松林。2008年10月,我們還一起上井岡山參加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館開館一週年慶典。阿姨對我塑造青年毛澤東寄予厚望,曾嚮導演力薦我扮演她策劃的電視連續劇《毛岸英》中的青年毛澤東。這種關愛和期望,成為我努力奮鬥的動力。

當我向劉阿姨問起“毛主席的養生之道”時,她卻說:

“現在很多人都講主席的什麼養生,其實他老人家是不講養生的。他一心都在工作上,哪有時間和閒情講什麼養生。他有點時間,還是用來看書學習。他愛好古典文學,不僅愛看,也愛寫。1959年8月,她在寫給我的信中就講到了李白的詩《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並說:‘你愁悶時,可以看點古典文學,可起到消愁破悶的作用。’這也是一種抒情的方法。”

現代醫學證明,要想獲得身心的健康,對於積壓在心中的情感和情緒,應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疏導和排洩。如,有通過運動方式排洩的,有通過對象傾訴疏通的,有通過讀書寫文章宣洩的,還有較雅的是讀古典詩詞、填寫古典詩詞的,等等。方法和形式各異,但最終目的是要人的心情暢通,心情快樂,健康身心。劉阿姨雖然與李訥阿姨所講的一樣,毛澤東並不講究養生之道,其實,劉阿姨所講的,道出了毛澤東的另一種養生之道:詩詞抒情益養生。

年近八旬的劉阿姨氣色非常好,她還對我講到她個人的養生經驗:“平時我也不愛出門,就是在家多做家務活。老年人應該多動,我就喜歡做家務,活兒也幹了,人也鍛鍊了。”這可謂是劉阿姨的養生之道。

毛澤東的專職攝影家侯波:與毛主席在一起就是養生

 筆者早已與侯波老人的兒媳約好去拜訪侯老的時間。臨行,天公不作美。早上起來大雨不斷,但已與老人約好怎能失信?於是,我冒著大雨乘車向老人住處駛去。到家中一見面,阿姨就開玩笑地說:“今天下這麼大雨,以為你們不來呢!好,風雨無阻啊!”我說:“這都是老前輩的革命鬥爭精神在感召著我們,這點小雨不算什麼。”

阿姨熱情地請我們進入客廳,古香古色的屋內,給人以寧靜祥和之感。客廳左邊是一排書架,上面放滿了各類書籍,其中有兩張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一張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專門到侯老和徐肖冰老人家中看望二老;另一張是胡錦濤總書記親切接見徐肖冰老人。正是因為二老對中國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新聞電影攝影事業的巨大貢獻,所以才得到幾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敬重和關心。毛主席在延安的大部分經典歷史照片都是徐肖冰老人拍攝的。開國大典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大部分經典歷史照片是侯波老人拍攝的。兩位老人曾經用攝像機和照相機記錄下經典的歷史瞬間,成為永恆的珍貴歷史資料。

片刻,阿姨攙扶著侯老慢步走入客廳。一見面侯老慈祥地笑了,我快步上前攙扶著侯老坐下。雖然侯老今年已86歲高壽,耳朵還有點背,但那雙眼睛還是那麼的有神。侯老和善地請我們坐下。我深切地問侯老最近身體的狀況,老人說,“好,兒子和媳婦很孝順,天天要麻煩他們照顧我。”說話間,侯老的兒子捧出一本大而厚重的相冊,請我們看。我小心翼翼地翻開欣賞,前半部拍攝的是解放戰爭時徐肖冰老人的經典攝影作品。這些照片都是我們經常能看到的記錄重要歷史時刻的寶貴資料,倍感親切和珍貴。侯老和她的兒子一一翻給我們看,併為我們詳細介紹照片上的人物和歷史背景。老人的記憶力雖然已經大大減退,但對那些輝煌的歷史記憶絲毫沒有減弱,依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話匣子一打開,對於自己參加革命後的非常經歷,娓娓道來:

侯波,1924年生於山西省夏縣一個閻姓家庭,後來曾用名閻鋒,“侯波”是她到延安後取的名字。由於家裡發生了一系列悲慘變故,侯波13歲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8年,14歲的侯波與自己年齡一般大小的幾個人從山西中條山一路走到延安,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到延安後,她被組織分配到保衛處工作。由於年齡太小,經組織批准,她進了安塞縣吊兒溝邊區中學學習。中學畢業後,侯波考上了延安中國女子大學。1941年8月,女大和青幹校、陝北公學等合併成立延安大學,侯波轉入此校。畢業後,她先進入中央醫院做護士,又去婦女合作社工作,還被派到附近農村做群眾掃盲工作。1941年夏天,在中國攝影業上已作出一定貢獻的徐肖冰,經人介紹認識了剛進入延安大學的侯波。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1942年2月,26歲的徐肖冰與18歲的侯波在清涼山下電影團的窯洞裡結為夫妻。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央從延安抽調大批幹部去東北從事土地改革和剿匪,侯波夫婦亦在其中。組織上任命侯波為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影科科長。剛開始對攝影一知半解的侯波,在東北那些年中,與製片廠的工人、技術人員朝夕相處,學到了不少攝影技術,加上徐肖冰的點撥,她很快就掌握並熟悉了這門技術。1949年中央領導人搬進中南海後,侯波就被提升為中南海的攝影科長。

侯波是上天安門城樓的唯一女攝影記者。她拍下了開國大典上很多經典的歷史照片。之後,作為中南海專職攝影記者的侯波就開始跟隨毛澤東行走於大江南北。1961年夏,侯波離開中南海去新華社工作。臨行前這一別,竟成了侯波與毛澤東最後一次近距離地面對面說話。

當我們正津津有味地欣賞這些經典照片時,一張新奇而陌生的照片跳入我的眼簾。這是毛主席與侯老、徐老的合影。毛主席與身邊工作人員合影是很正常的事,讓我感到奇怪的是,毛主席作為國家領袖為什麼站在左邊,而不是站在中間呢?正當我思考時,侯老主動地給我們講起了這裡面感人的故事。

侯老深情地回憶著:

“1949年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搬進中南海後,我被提升為中南海攝影科長。其實這裡就只有我一個光桿科長。當時因為工作需要,徐老和我也搬進了中南海,與領袖們做起了鄰居。這年春天,徐老和我及新華社的攝影記者陳正清等在香山拍攝毛主席會見蘇聯代表團的過程。

“會議結束,送走客人後,毛主席招呼我和徐老等談了一會,又主動地提出和我們合影。我們一聽,興奮得不得了!這對我們來說真是想不到的好事、幸福事!

“當我們請主席站在中間時,他卻謙和地對我說:‘你站中間……’對於我這個二十五六歲的攝影記者來說,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站中間的。這時,主席笑著說:‘女同志是半邊天,要站在中間。’於是我只好站了中間。

“這張照片拍出來之後,我一直小心地保存著,從未拿出來讓人看,一直珍藏在家中。照片真情地體現了毛澤東‘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平等觀點,對於我們婦女來說,是莫大的關愛和榮耀。”

之後我們又看到了1952年劉少奇、王光美及其孩子的照片,侯老也是站在中間。還有一張是周總理夫婦在西花廳與攝影界人士共進午餐後的合照,總理和鄧穎超都是站在眾人兩邊。

經歷這些,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領袖為什麼偉大,凡人為什麼不凡?透過侯老的眼睛,我看到了她對領袖們深深的敬意,對逝去日子的美好回憶。

今天的最新健康學研究成果表明,美好的回憶有利於人們身心的健康,特別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侯老的人生經歷告訴我,與毛主席在一起,就是很好的養生!

當我問到毛主席的養生時,侯老潸然淚下。

現在社會環境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開始越來越注重養生之道時。作為一代領袖毛澤東,人們對於他的養生文化也是充滿好奇。眾所周知,他從青年到老年一直酷愛游泳、登山等體育運動。但對於其他方面我們卻不甚瞭解。帶著這個問題,便向侯老請教主席的養生之道。當問到這個問題時,侯老激動地說:“主席的生活極其簡單,吃東西也少,工作起來有時一天就吃一餐,這一餐不像我們今天吃的大餐。他吃得很簡單,工作十幾個小時,飢時就衝吃些麥片,辣椒就是菜了,吃飯後不像現在人要吃水果……”

說到此,侯老突然哽咽起來,接著說:

“他老人家那時不像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這麼好,他沒有享一點福。當時剛成立的新中國一窮二白,什麼也沒有,蔣介石留下的是個爛攤子,一切要從頭開始。為了勤儉建國,老人家先從自己做起。看主席生活太苦,工作人員就給他搞些水果吃,還分給我們大家吃,分給其他領導人吃。

“三年自然災害時,老人家七個月一口肉也沒吃。生活也沒有規律,工作起來就沒日沒夜。大家都知道主席是要晚上辦公的,因為晚上安靜,還有就是全國各地文件一般到晚上才能到,其他領導人基本也是這種情況。老人家對茶和煙不離,茶可以提神,煙有助於他思考問題。毛主席對茶和煙的愛好也是為了工作的需要,就像他特別提倡國民要加強體育鍛煉一樣,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為了更有保障、更好地工作。主席的生活是不拘小節的。有時吃完衛士給他準備的水果後,連手也不擦,就在自己褲子上磨一磨。

“他是大事決不糊塗,小事從不上心。跟他在一起給人一種輕鬆快樂的感覺。我第一次近距離見毛主席時,特別緊張,主席問我是哪裡人,徐肖冰說我是山西夏縣人。主席對我笑著說:‘你還是關雲長的老鄉啊!’聽主席這麼一說,我的緊張感就消除了。我不無自豪地對主席說:‘在延安時我就見過您,還聽您講過大課呢!’主席說:‘你是吃延安小米、喝延河水長大的,要好好為人民服務啊!’”

說到此,侯老潸然淚下,激動地說:“這句話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永遠不會忘記他老人家說的這句話——你是吃延安小米、喝延安水長大的,要好好為人民服務。”

對於毛澤東養生之道的瞭解,既讓筆者震撼,又讓筆者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我深深感受到了毛澤東的偉大!與其說他有養生之道,不如說他活著就是為了人民。心中沒有了人民,生不如死。這對於我進一步完善毛澤東偉人形象的塑造,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義。○

(作者為青年毛澤東特型演員,河南焦作市藝術學校影視表演專業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