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俗話說,無韻不成詩,無律不成詞。詩詞之美,全在其音韻平仄之中。詩詞,不同於詩歌,古風,有其特定的一些限制。比如字數,格律,韻律,對仗等等。所以對初學者而言,創作有一定的難度。

【第四篇】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平仄”,平仄是詩詞中用字的聲調。聲調,也就是聲音的高低起伏、升降長短。小學都學過,漢語裡有四種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在《平水韻》中,有一些特殊的字,今平古仄,比如“滴”、“缺”等等;當然也有一些今仄古平對字,比如“看”。這個大家可以查一查《平水韻》多瞭解一下。

【第四篇】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其次,看看什麼是“格律”,在古詩詞中,平仄聲調是交錯排列的,絕句和律詩都有其特定的幾種形式,不可輕易更改。詞有特定的詞牌,也有平仄限制。

再來看看什麼是“韻律”,韻是指漢字的韻母,具有相同韻母的漢字稱為同韻字。在詩詞句子的尾字使用同韻字,稱為用韻,這個韻字就叫韻腳。不同句子之間同時用韻,就稱為詩詞的押韻。寫詩一般遵循《平水韻》或《中華新韻》,詞行《詞林正韻》。

【第四篇】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現在很多人寫詩,都不依照格律韻律,網上也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一時之間難分伯仲。情書想請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能一字不錯的背完一首古詩或詞,而很少有人能一字不差的背一首古風或散文詩?並不是因為古詩詞流傳千古,經久不衰,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有音韻平仄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更容易讓人牢記於心。

【第四篇】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關於格律和意境之爭,自古有之,很多人認為格律限制了詩詞發展,固步自封,易因詞害意;也有人覺得老祖宗留下的都是精華,我們必須傳承。其實對於任何一個詩詞高手而言,格律都是最基礎的東西,他們不願打破常規,並不是守舊。他們偶爾也會破格律而立,旨在尋求更高的境界。比如偉大領袖毛主席在《蝶戀花·答李淑一》中寫道:“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最後一句的韻腳“雨”和前面都不同。但是這首詞卻流傳後世,縱觀全詞,最後一句也並無不妥之處。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毛主席不懂詩詞韻律,恰恰相反,他在詩詞上的造詣,當代恐無幾人能及。看看他寫過的《沁園春·雪》,再看看《清平樂·六盤山》,哪一首不是合韻合律,氣勢非凡。關於格律,先立後破,再破而立,是我比較認同的觀點。當你把格律運用得淋漓盡致的時候,可以考慮破格律而立,以追求至高境界。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還是先練好基本功,循序漸進,方能有所為。

【第四篇】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當然,要寫好格律詩詞,除了文學積澱,更重要的是人生閱歷。沒有故事,便寫不出那些風花雪月的句子。詩詞風格很多,下一篇情書給大家介紹一下詩詞風格類別,持續更新中~

【第四篇】詩詞創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