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俗话说,无韵不成诗,无律不成词。诗词之美,全在其音韵平仄之中。诗词,不同于诗歌,古风,有其特定的一些限制。比如字数,格律,韵律,对仗等等。所以对初学者而言,创作有一定的难度。

【第四篇】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平仄”,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声调,也就是声音的高低起伏、升降长短。小学都学过,汉语里有四种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平水韵》中,有一些特殊的字,今平古仄,比如“滴”、“缺”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今仄古平对字,比如“看”。这个大家可以查一查《平水韵》多了解一下。

【第四篇】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其次,看看什么是“格律”,在古诗词中,平仄声调是交错排列的,绝句和律诗都有其特定的几种形式,不可轻易更改。词有特定的词牌,也有平仄限制。

再来看看什么是“韵律”,韵是指汉字的韵母,具有相同韵母的汉字称为同韵字。在诗词句子的尾字使用同韵字,称为用韵,这个韵字就叫韵脚。不同句子之间同时用韵,就称为诗词的押韵。写诗一般遵循《平水韵》或《中华新韵》,词行《词林正韵》。

【第四篇】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现在很多人写诗,都不依照格律韵律,网上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一时之间难分伯仲。情书想请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能一字不错的背完一首古诗或词,而很少有人能一字不差的背一首古风或散文诗?并不是因为古诗词流传千古,经久不衰,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有音韵平仄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容易让人牢记于心。

【第四篇】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关于格律和意境之争,自古有之,很多人认为格律限制了诗词发展,固步自封,易因词害意;也有人觉得老祖宗留下的都是精华,我们必须传承。其实对于任何一个诗词高手而言,格律都是最基础的东西,他们不愿打破常规,并不是守旧。他们偶尔也会破格律而立,旨在寻求更高的境界。比如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最后一句的韵脚“雨”和前面都不同。但是这首词却流传后世,纵观全词,最后一句也并无不妥之处。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毛主席不懂诗词韵律,恰恰相反,他在诗词上的造诣,当代恐无几人能及。看看他写过的《沁园春·雪》,再看看《清平乐·六盘山》,哪一首不是合韵合律,气势非凡。关于格律,先立后破,再破而立,是我比较认同的观点。当你把格律运用得淋漓尽致的时候,可以考虑破格律而立,以追求至高境界。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先练好基本功,循序渐进,方能有所为。

【第四篇】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当然,要写好格律诗词,除了文学积淀,更重要的是人生阅历。没有故事,便写不出那些风花雪月的句子。诗词风格很多,下一篇情书给大家介绍一下诗词风格类别,持续更新中~

【第四篇】诗词创作中,格律和意境,如何取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