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对“格律”的误解说起

现在网上网下对格律诗的观感分化得比较严重。其中一部分人尊“格律”为王道,除此皆无味。另一部分人认为,“格律”已僵化,且“律不可害意”,我辈必破之才能大快!其实“格律”今日之窘境,完全就是今人自己造成的。

君不见,很多自身诗词功底极差又从不去钻研的人,正将很多错误的,人云亦云的知识在网间传播不休。别的地方且不说,就说这头条上吧,教人写格律诗的比比皆是。但是细看某些人的水准真是让人有惨不忍睹之感。

有些人的行为已经不是在误己误人了。普通大众对“格律”二字产生误解,乃至大起厌烦的,皆从此来。

比如,有的人经常误指“古体”为出律,让人产生“格律”独霸天下除此无诗之感。

更有的,对格律的本质了解不深,把合律的,甚至非常经典的拗救指作古体(或者出律),造成大众误解“格律”必是僵化的。或者,以此缪为例,为“出律”寻找借口。

以上两种情况,对于活了一千多年的国学之一“格律”来说,无异于是在美玉上面布施狗血。

就拿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之一》为例来说吧。很多人要么说这种诗是出律,所以得出结论:名家名作多出律!所以律是死的,“律不可害意”!以致但凡一个人不管手高手低,兹认为自己要出意境了,便可把“律”丢之一边不管了。(若真整出意境了也是好事,事实呢?)

要么就是——“这都是古诗,跟你家格律没关系”!

好吧,这里便把这首诗的平仄律贴出来。我先不说,大家先看,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格律知识来分析一下这首是出律的律绝,还是跟格律不沾边的古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少小离家老大,乡音无改鬓毛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

记得我以前跟人讨论过格律当中的“拗救”技巧。从说“135不论246分明”是错的开始;到小拗不救大拗必救;再到自救、对救、混合救的应用时机和应用场景。并明确阐述过,所谓的万能拗救式“平平平仄平”不是万能的。为此还单独写过一篇小文,说为什么这种看似万能的救式只能用在“仄仄平平仄”拗变体的下句,并做了反推和反证来说明其中的具体原因。

看到这里,相信真正沉下心来研究过格律的人便已经知道答案了。这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之一》是完全合律的律绝,而且示范了教科书式的混合救技巧。同处同律相同救法的诗还有很多,不再一一例举。

有眼尖的同学会指出,二句结尾的“衰”字不对!平水韵里它是“支”韵,跟其他韵脚的“灰”韵不属同一韵部,所以此诗非“孤雁出群”格,是出律的!嗯,好吧,我来解释。其实解释也是在重复自己之前说过的话。即,用平水韵去解读唐律(切韵系),或者宋律(广/集韵)是错误的,虽然这三者都属于中古音系统,但却不是百分百相通的。此外还得明白这些分属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官韵之间,它们延承的脉络和根脚在哪里。所以我一直都在强调,没有一点音韵学基础,各朝各代的格律诗是无法辨清它到底出不出律的,甚至有些诗到底是格律诗还是古体诗都没法辨清。所谓的一时一境,科学严谨是也。否则便会闹出笑话。这道理就跟现在有人用普通话来分析你用平水韵写的诗是一样的,肯定是不对的。看到这里如果有同学问,那看明朝的诗产生疑问时是否需用《洪武正韵》校对才是?恭喜你,已经会抢答了!

好了,例子就说到这里。其实我要说的是,大家都经常会见到整天把格律挂在嘴边的人;也经常能见到每时每刻都在愤怒的以为“格律就是僵化代名词”的人。我在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也曾说过,有些人翻了一辈子类似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种文献,到头来还是对格律一团浆糊,不能化用。

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天赋所致(无解),一部分是自身的知识结构所致(可解),还有一部分是“懒惰”所致(可解)。其实不用悲观,大多数人都是属于后者的。

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格律”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快相当于它摆在大家面前可以任意的进行肢解剖析了。可惜的是,还是有大多数人少于去钻研。从来都是人喂一口便消化一口,不喂了便一动不动。更不管那些喂来的东西是对的还是错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我没有对王力先生有任何不敬的意思,但我还是要忍不住的指出来,此公的某些指导性意见是不严谨的。不然也不会造成今时今日那么多人对格律的认知产生混乱。大家不奇怪吗?为什么对于格律的争论要远多于对词牌的争论?说诗解律的人、文章少吗?但为什么还是仍然的争论不休?

其实,但凡抓住了格律本质的人,从来对这些争论都是不屑一顾的。能把格律了然于胸的人太多了,举不胜举。可以说在古时,自从有科举制度开始,历朝历代去参试的人无论能否取得功名,无不把格律视为儿戏。到了清后期,格律更是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直到今日,科技资讯如此发达,查阅典籍资料更是顺手拈来容易到不能再容易的事了。

只要沉心努力,躺着都能进大学的年代,格律又何难之有?当然,真正行起诗来那是与另一套系统进行磨合的事了。只研格律的话还是没什么门槛的,就那么点平平仄仄的变化,粘联对仗,加上几十个韵部的事,背都背下来了。但比较可惜的是,当代的大多数人不学这些倒好,接触多了反倒造成了自身抛简入繁,而不是食繁化简,从而产生迷惑乃至到愤怒。这也是一种很难解释的奇怪的现象。

关于格律的本质,说到底是跟音律有关的。其实就是围绕“双平因子”进行的声调起伏和递进而已,就这么简单。

至于拗救的本质,把它看成加减法就可以了。这里堆多了,别处对冲一下就好,千万不要把它想复杂了。“孤平”也并非是什么死结,都可做活的。

所以无论是格律还是拗救,只要掌握了它们的本质,就没有再犯错的时候。再复杂的变化,不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么?还能咋变,乱搞就真的出律了,出律就更好判断了,是吧。

另外,这里再强调一下,格律肯定不是僵化的,不然从古至今,在格律范围内那些不断涌现的名家名作是怎么出来的?不都在那玩儿同样的几套吗?这道理简单的就像你看音乐的7个音符一样。如果按“数竭”理论来看的话,50年前就不应该再有新的音乐诞生了。但你看,当今世界各种风格音乐照样蓬勃发展,除非以抄袭为生的,你听到过相同的音乐和歌曲没?

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记住了,格律是严的,但它不是死的,只要人是活的,律就是活的!

(注:文中引用的诗例与某人无关,若有交集纯属巧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