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 張羽)清明之時,春暖花開,微風徐來。踏青、祭掃、休閒……當下的城市人正迎來難得的小假期,走出戶外賞盡春光。要說起假期玩兒什麼,還有一項傳承千年的習俗,被不少人忽略了,那就是放風箏。說起風箏,就不得不提咱北京的曹氏風箏了。清明之際,新京報鄉村頻道探訪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李家墳村的曹氏風箏工藝坊,不僅帶大家看看裡面的門道,也盼望在假期裡更多人能有閒適的心情,與家人孩童共同放飛紙鳶,感受大好春色。

風箏是這樣製成的。新京報記者 李傲 張羽 攝

清明放風箏 清風正相伴

在古代每逢清明時節,放風箏是流行習俗,已流傳了兩千多年,古時風箏稱為“紙鳶”,宋人周密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清人潘榮陛所著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

在古代,放風箏不僅僅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一種祈福,希望遠離災病。那時,人們不僅白天放,晚上也放。夜裡在風箏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燈籠,就像是閃爍的明星,又被稱之為“神燈”。關於清明前後放風箏,也留下不少優美的詩篇,比如“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而更膾炙人口的,則是孔尚任的《燕九竹枝詞》中的名句——“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

現今,放風箏的景象少了,但在老城區和部分郊區,還是有不少熱愛風箏的市民這幾天趁著天氣晴好一展身手。4月4日,在德勝門城門樓下,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看到,就有十幾位愛好者正趁著風和日麗的天氣放著風箏,扎燕風箏、串式風箏穩穩地掛在天上,人們時而牽線奔跑,時而仰首遠望。

每年暮春前就開始放飛風箏的曹先生說,藍天白雲,加上點兒微風,這種天氣放風箏再合適不過了,“放風箏要看三個指數,溫度、風速和氣象,而最主要的是風速,什麼樣的風適合放什麼樣的風箏,微風可以放中小型的,而大型風箏需要6級風左右。”曹先生還告訴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清明節這幾天就是放風箏的最好時節。

古人也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寫道:“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此時和風煦煦,眼看風箏扶搖直上,實乃心中樂事。

最難“黑鍋底” 最萌是“雛燕”

說到北京風箏,離不開傳承已久的曹氏風箏。曹氏風箏工藝坊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上莊鎮李家墳村,作為當地的工藝代表,風箏元素也出現在村子的路燈、牆壁、石碑等各處顯眼的位置。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風箏元素在李家墳村隨處可見。新京報記者 李傲 攝

走進工藝坊內部,牆壁四周均掛滿了風箏,其中以曹氏風箏的代表——扎燕風箏數量最多,也最為“百變”。

雙頭燕、雛燕、淑女燕等風箏,既代表了不同身份的扎燕外形,配合身上的圖案又搭配了不同的寄語與祝福。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各式各樣的扎燕風箏。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如畫有四隻獅子的扎燕風箏,寓意“四世同堂”,而外形更瘦、頭身骨架細長的扎燕則代表女性,相比之下的雛燕造型,在整體骨架上更為圓潤,看著就像一個“胖娃娃”。

說起這些造型的由來,曹氏風箏傳承人李世華表示,最經典與傳統的造型,均來自《南鷂北鳶考工志》的手稿設計。

據悉,曹氏風箏的製作手法起源於曹雪芹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扎、糊、繪、放的手藝也被傳承人沿用至今,把這“四藝”作為傳承人的基本手藝。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一隻做好的風箏骨架。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為了最大程度保證文化傳承,曹氏風箏的手藝人們至今仍採用純手工製作的方式。這意味著,即便是手掌大小尺寸的風箏,其從骨架搭建到製作出成品也需要3至5天的時間。

整個過程,通常由兩個人配合完成,一位主要負責繪畫,另一人負責風箏骨架的製作。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師傅在找中心點,準備彎骨架。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李世華說:“就拿上色這部分來說,曹氏風箏需要一層一層地上色、繪畫,必須等到下面一層的顏料幹了之後,再去畫下一層,否則顏色會暈染在一起。”

而聊起最難的一種扎燕圖案時,李世華卻給了一個意外的答案——“黑鍋底”。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最難製作的“黑鍋底”風箏。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李世華解釋說:“黑鍋底是北京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扎燕風箏,它身上有五隻蝙蝠,象徵‘五福捧壽’,雖然顏色只有黑白兩色,但正因為其他顏色的缺失,對整體要求才最高,因為稍有瑕疵就遮不住。”

手藝代相傳 幫扶遞愛心

初次聽聞曹氏風箏,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戶姓曹的人家世代相傳的手藝。事實上,這裡的“曹氏”指代曹雪芹,而其背後的第一位傳承人則是現年99歲的孔祥澤。

根據曹氏風箏傳承人王曉宇介紹,曹氏風箏工藝源於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志》一書,傳說曹雪芹將以往流傳和自己創制的風箏繪成圖譜,並編成通俗易懂的工藝歌訣,講解了風箏的製作方法。

而後孔祥澤以“曹氏”命名風箏,一是其技藝、手法、造型等均源自曹雪芹的文章隨筆;二是為了紀念與傳承,因為據《南鷂北鳶考工志》中記載:為今世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也。幫助殘障人士學會一門手藝,從而有了安身立命之技。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製作風箏的工作臺。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時至今日,曹氏風箏也依然將幫扶助人、傳遞善心作為重點,自覺承擔起了扶殘的工作。在工藝坊的一間教室中,傳承人張立麗正在上課,內容為風箏的繪製。而在場的8位學員,均為曹氏風箏工作坊對接扶助的殘障人士。

據介紹,這些學生每天都會來到工藝坊進行大約兩個小時的課程,以繪畫、上色為主。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學生正在給壽桃上色。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到訪當天,學生正在統一給壽桃上色,不只有紅色、橘色,甚至一個壽桃會出現三種顏色。

“工藝坊作為助殘點,也為其幫扶的殘障人士提供一個常駐活動的場所與活動項目。”王曉宇表示。

人人誇你春來早 欠我風箏五丈風

上課現場。新京報記者 張羽 攝

曹氏風箏工藝坊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也是康復幫扶基地。建立以來,工藝坊解決了上莊地區弱勢群體和殘障人士的就業以及培訓。王曉宇說:“這是我們工藝坊每天都要乾的事,到現在堅持十年了。”

小貼士

※有人在放風箏請注意:

1、請勿離放風箏人太近,因為線可能因為風向突變,纏繞到你身上。

2、切勿從放風箏人正前方穿行,這樣容易被風箏線攔截割傷。

※放風箏的人要注意:

1、放風箏時最好戴上手套,遇到大風或風箏被纏,及時放手。

2、風箏線繃斷,應該把線整理帶走,否則可能傷及路人。

3、兒童放風箏,最好選擇小風箏,使用棉質風箏線。

4、放飛大風箏,應選擇滑輪式線圈,不要使用手工繞線的線板,以免風箏線纏繞手指受傷。

5、不要在道路兩邊、高壓線附近、機場附近放風箏。

新京報記者 李傲 張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