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庸:天涯思君不可忘,郭襄思念杨过,还有两位大侠思念郭襄



读金庸:天涯思君不可忘,郭襄思念杨过,还有两位大侠思念郭襄

一、

都知道郭襄喜欢杨过,而杨过喜欢小龙女。

《神雕侠侣》的最后,杨过与小龙女相携下山,“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此一别,杨过与小龙女再无迅息。郭襄踏遍五湖四海,也是再也寻不到半点线索。可是,她心中却仍是念念不忘。

而《倚天屠龙记》的开篇,也正是由郭襄寻找杨过写起。第一章的标题,“天涯思君不可忘”。这个君,指的自是杨过。而心怀思念的那个人,也自是指郭襄。郭襄几年来寻寻觅觅,始终落个冷冷清清,终南山古墓长闭,万花坳花落无声,绝情谷空山寂寂,风陵渡凝月冥冥。郭襄自己也明白,她的感情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可是仍又不能不想,不能不找。

郭襄“思君不可忘”,同时,也有人思念郭襄不可忘。如果说“天涯思君不可忘”还有另一层含义,暗示另外有人对郭襄的思念,我想也说得过去。

那么,思念郭襄的人有谁呢?

<strong>

读金庸:天涯思君不可忘,郭襄思念杨过,还有两位大侠思念郭襄

二、

天涯思“襄”不可忘,其中之一,就是武当的一代宗师张三丰。

张三丰原名张君宝,是少林寺的一名弟子,侍奉觉远师傅。

张三丰喜欢郭襄,在书中其实是由线索可寻的。

他们有三次见面。

第一次是在《神雕侠侣》中,觉远师徒追逐盗经者,在华山与杨过一行人相遇。张君宝与人动武,头上受伤。郭襄见他伤口流血,于是从怀中掏出手帕,替他包扎。“张君宝好生感激,欲待出言道谢,却见郭襄眼中泪光莹莹,心中大是奇怪,不知她为甚么伤心,道谢的言辞竟此便说不出口。”

这就是他们见的第一面,双方都有好感。只是郭襄心中挂念的是杨过,对张君宝不过是帮忙而已,不作他想。而张君宝,则很是感激郭襄,对她的感情恐怕也自此萌芽。

第二次见面是在三年后,郭襄去少林寺找无色禅师,正看到觉远受罚担水,与少林寺人发生争执。后来无色禅师出现,误会尽释,他们送郭襄离开。

送郭襄的本来是无色禅师,二人性格豪爽,有相交之意。再加上郭襄本来就是来找无色禅师的,而无色也公开说“恭送三十里”,以现相待贵客之道。于是二人并肩下坡。按道理讲,这里没有张君宝什么事了,他留在山上侍候觉远就好,不必去送。

可是,书中却写道:(郭襄)回首一看,只见张君宝远远在后跟着,却不敢走近。郭襄笑道:张兄弟,你也来送客下山吗?张君宝脸上一红,应了一声:是。

我们从这里简单的描写中便可看出,张君宝心中舍不得与郭襄分别,心中对她实有念想,才在后面远远跟随。而被郭襄发现并询问时,他脸上一红,更是显露了他的心事。

他喜欢郭襄,不敢走近。如果说开始有无色在场,他地位低,不能打扰。那么,在无色走后,书中还写道,“郭襄循路下山,张君宝在她身后,相距五六步,不敢和她并肩而行。”这就很说明问题了。正是因为喜欢,一个少年对一个美貌女子的情窦初开,而又性格腼腆,才心中不舍,却也羞怯,只能在她身后跟着。

试想,如果他心中没有这层朦胧的感情,他也许就不会远远地相送。即便去送,也会大方的与她并行,而不是羞怯地跟在身后。

书中继续写道,郭襄向他开玩笑,说觉远没有受罚而是练功,倒是自己在多事了。张君宝忙说:“姑娘一番好心,师父和我都十分感激,永远不敢忘记。”这句话,永远不忘是真,但恐怕只是张君宝的心声。他偏拉上师父,也正是想轻轻地掩饰一下。

随后郭襄要与他分别,“张君宝颇为依依不舍,却又没甚么话好说。”再一次体现了他的内心感情。

然后郭襄便送了铁罗汉给张君宝,正要分别,恰无色禅师赶回来。无色见张君宝在,便让他回寺。“张君宝躬身答应,向郭襄凝望一眼,走上山去。”这个凝望,更是显露心事。他知一旦分别,再见应是极难。一眼凝望,正是要把这个少女永记心间。

第三次见面是在十天后。觉远与何足道比武,张君宝显露了自己的内功和从铁罗汉上新学的招式,不想这触犯了少林寺的寺规,事关生死。觉远于是带着郭襄和张君宝逃走。第二天,觉远圆寂,郭襄与张君宝共同把觉远火化。郭襄要与张君宝分别,可张君宝无处可去,于是郭襄又送他一个金丝镯儿,要他凭此镯去襄阳找她父母。

这一次见面很是仓促,而且觉远又突然死去,所以二人并没有机会深入交谈,就再次分别。这一别,就真的是永隔天涯,再无见面之日。

当张君宝变成张三丰时,张三丰在一次危难之际,自怀中取出铁罗汉,交给弟子。这个铁罗汉,历经百年,他仍贴身珍藏。从这一细节,也可看出张三丰内心对郭襄的感情。也许,他终身未娶,正是因为郭襄的原因吧。

读金庸:天涯思君不可忘,郭襄思念杨过,还有两位大侠思念郭襄

三、

另一个对郭襄有情的,便是昆仑三圣何足道。

他们相识,正是郭襄从少林寺出来,百无聊赖之际,听到有人弹琴。郭襄为琴声吸引,前往观看。而弹琴者,正是琴剑棋三绝的何足道。二人一番谈论,何足道将郭襄引为知已。

十天后,郭襄再来少林寺,在一个凉亭处与三个西域少林弟子发生争执。正在这时,何足道出现,为郭襄出头。

何足道的武功见识明显高于那三人,然而他现身并不是为了打架,原来是新谱了曲子,想弹给郭襄听。

何足道在这首曲子里,费尽了心机。他将两首古诗藏于其中,一首是郭襄奏过的《考棋》,一首却是《蒹葭》。《蒹葭》里有句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郭襄听着听着,“心中蓦地一动:他琴中说的伊人,难道是我么?这琴韵何以如此缠绵,充满了思慕之情?”

要知道金庸写书是非常严谨,他既在书中这么写,那就是默认了这一段相思之情。随后金庸继续写道:何足道全心沉浸在琴声之中,似乎见到一个狷介的狂生在山泽之中漫游,远远望见水中小岛站着一个温柔的少女,于是不理会山隔水阻,一股劲儿的过去见她......

这其实写得很明显了。何足道与郭襄虽只见过一面,但已情愫深种。几天里专门写上这么一首曲子,到处找郭襄,要弹给她听。听曲子是假,听心声才是真。

只是,事情发展的难以预料。何足道上少林寺去,本想着只传达一下别人的口信,便和郭襄离去。哪知被迫比武,而比武又遇上内功惊人的觉远。一时失意,便就此离去,再也不涉足中原。他对郭襄的那份刚启蒙的感情,也只好深藏于心了吧。

四、

郭襄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她豪爽,她纯真,她不拘小节,她心胸开阔,她也漂亮,也有女人味,有同情心,也有平等心。

她见多识广,谈吐不俗。她与人为善,交友广泛。她用情至深,又成人之美。

这样的一个女子,谁不怜爱呢?

只是,世上本就难有称心事。她一生追求感情而不得,而张三丰何足道却也追求郭襄而不得。郭襄四十岁时大彻大悟,创立了峨眉派。张三丰也于武当悟道,成为一代太极宗师。何足道远在西域昆仑,建三圣坳,立三圣堂,将昆仑派整的好生兴旺。

那你说,这样的结局,是好事,还是憾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