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只有甲方,沒有景觀設計

國內只有甲方,沒有景觀設計


畢業兩年後,當我回到這片故土,卻越發看不懂這裡的景觀設計環境。“甲方看不懂圖紙,你先把這個SU模型做出來”,“只要甲方高興,這個項目就穩了”......聽到這些的時候,我只想翻白眼,內心有一萬個為什麼升騰而起,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不調研?為什麼不考慮實際需求?

我後來漸漸明白,任何行業都有兩種人,一種是在前方衝鋒陷陣,有血肉之軀者矜矜業業,也有濫竽充數者盆滿缽提;還有一種,選擇作為一個教育者在背後默默耕耘,我最終選擇了後者


1.“我總覺得哪裡不太對”


2011年,正值中國房地產事業的巔峰,那個時候景觀作為房地產的附屬項,正以前所未有的紅利迅速擴張著,但作為一名景觀學生,我總隱約覺得,好像有哪裡不太對。

在國內讀本科時,我覺得自己像一個植物學家,設計課和植物課像兩條平行線,設計老師對植物一知半解,植物老師解決不了設計問題,“這棵樹叫什麼名字?”,“它的拉丁語是什麼?”,“它需要怎樣的生長環境?”,老師將自己的所學傾囊相授,卻依然無法解決我的困惑,面對項目時,只有四個字,無從下手。

當時的資源獲取途徑,遠不像今天這般手到擒來,從手頭現有的一些國外專業書籍中,我好像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的解答——景觀,是一門集合科學、工程、結構與藝術為一體的實用性學科,是以人為核心,以植物為表現的空間設計方式,它應涵蓋於構築物之中,而不只是構築物的附屬。

我決定出去看看。大三下學期,我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作品集,當時的留學機構鳳毛麟角,所謂的作品集也只是幾個大學作業的簡單疊加,加上中介的簡單翻譯。因為沒有人告訴你,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正確的設計邏輯、語言邏輯,所幸那時的留學競爭也遠沒有今天這般激烈。

在擇校上,我也有自己的堅持:

作為一個東北人,四季分明是我最後的倔強——沒有雪的冬天還叫什麼冬天?其次,在當時的認知裡,美國是一個教育大國,特別是美東,聚集了不少好學校,學習氛圍也相對濃厚,美國的實用主義精神,也比較符合我對景觀是一門實用學科的認識;再加上,我的母校馬薩諸塞大學本身的景觀學科歷史非常悠久,大概僅次於哈佛GSD的景觀設計,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景觀教學方法和邏輯,最重要的是,學費也便宜一些

一切就緒之後,我終於踏上了留學的旅程。


2.“我依然要從零開始”


直到入學後,我才發現,一切才剛剛開始。

經歷了本科四年的學習,我本以為自己在景觀設計上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上了幾次基礎課才發現,我連景觀設計是什麼,都無法講清楚。

經歷本科四年,我能畫出炫酷的效果圖,卻對最基本的設計邏輯一竅不通。但當時擺在我面前的,遠遠不止這一點:

  • 上課聽不懂

英語一直是我的軟肋,15分鐘,是我當時集中注意力聽課的物理極限。國外老師的講課邏輯,也讓我非常不適應,作為在祖國茁壯成長的花朵,我早就習慣了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但國外導師完全不吃這一套:

“你這個設計有問題......”

“好好好,對對對,您說怎麼改?”

“你自己看。”

......卒

事情總要解決。我的導師也曾直言不諱地吐槽我 “本來英語就差,還非得找個中國室友”,“中國學生很聰明,但有點太急功近利了”,這確實是很多中國孩子的現狀,關鍵是總要學著改變、去邁出第一步,去問,去交流,真的沒人會笑話你。

  • 基礎課的“頓悟”

我逐漸接受了自己毫無優勢的事實,從零開始。

在國內的時候,很多學生的設計過程,就是找一個好看的例子,然後進行模仿,至於它為什麼呈現出這個樣子,我當時並不知道,也沒人告訴我。而在馬薩諸塞,基礎課就是一個幫助大家整合自己邏輯思維的過程,從而將腦海中的碎片化知識串聯起來。

我開始與教授的交流,針對設計問題努力講出自己的見解,這條設計方向行不通,就根據自己所能想到最好的,拿出三到五個設計方案與教授討論。事實證明,也正是在這樣不斷推翻再重建的過程中,我逐步錘鍊了自己的設計思維。

我至今記得,當時做完了基礎課的五個模型,我將它們堆在一起的時候,原來那些平面化的圖像,突然在腦海中有了立體的形象,彷彿實現了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的跳躍,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是空間感。


國內只有甲方,沒有景觀設計

馬薩諸塞大學 景觀設計學生作品展


  • 從聽不懂到助教

在此特別感謝我的導師Joseph SR Volpe,他是一位畢業於哈佛,師從凱文林奇,並有著40多年教齡的老教授,有一點點老派,注重空間營造與邏輯,注重人體的比例關係。他教會了我真正的設計邏輯,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正確的教導學生的方式:只有自己有足夠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支持,才能在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設計上的實際問題,也感謝他在我畢業後,從眾多學生中特別選擇了我成為他的助教。

身份的轉變,不僅鍛鍊了我的表達能力,也讓我能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景觀設計,並深度體會世界名校對於景觀設計教學的理解

景觀設計,實際上是一個網狀的設計邏輯,各條設計線往往是穿插進行的,但是作為老師,必須按照線性的流程來教學。因此

,在第一堂課,我會把教學重點放在生態模型的構建上,這個生態模型說來也簡單,以一箇中心和三個落腳點為基礎。

這個中心是人,也就是以人為本,這是景觀設計的核心所在;三個落腳點分別是生物群落、自然基礎與文化背景。生物群落其實就是植物,自然基礎包含地形、風、水、陽光朝向等;這三個落腳點相互影響,也只有通過反覆的教授和練習,才能讓孩子們真正地明白這個是什麼,幫助他們構建起自己的邏輯框架,因為只有建立起框架,你才會在實踐中主動的進行自我補充和學習,而這種框架是通用的。


國內只有甲方,沒有景觀設計


3.“好,回國”


回來的契機,是因為我先生,他是個地地道道的美國人,歷史系的背景,讓他對東方的神秘力量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而我,也確實離開這片土地太久了。

回國前,我已經有過三年以上的工作經歷,回國後,順利進入設計院就職,但國內外差異化的設計環境,讓我越發看不懂國內的景觀設計:顛倒化的設計流程、缺失的人體比例、無中生有的設計需求,以及只有噱頭的中國元素。

對很多中國的留學生來說,中國元素似乎是一個屢試不爽的利器,包括在國外上學時,身邊很多同學也會利用中國元素做設計,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於表面的形式,而忽略了中國元素背後的內核挖掘。對中國人來說,傳統的景觀之中,透著中國人內斂、含蓄的性格,這種傳統元素的價值所在不是照搬和堆砌,而是要思考如何通過西方當下的設計規則,來符合當下中國人的審美以及功能需求。

日本在這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包括我最喜愛的現代景觀大師詹姆斯·C·羅斯,就是在吸收日本文化的同時,根據場地、氣候的變化,通過西方的形式創造出帶有自己的園林風格。在這條路上,中國的景觀設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我相信,那一天總會有的。

最後,給同學們提供一點留學的小tips:

  • 對於專業上的任何疑問,大膽去問,溝通和交流是一個幫助自己迅速成長非常有效的方式;
  • 不要侷限於自己的思維模式,學會接受別人的建議,在漢藝,每一位老師都希望你能迅速成長;
  • 享受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營養,去旅行、去看展、去攝影;
  • 學好英語,學好英語,學好英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We design landscape for people",這是我當時放在自己作品集扉頁的一句話,共勉。


國內只有甲方,沒有景觀設計

與我們聯繫,可微信關注康石石公眾號:kang-shishi,後臺留言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