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樓,廣東較多,河南又有新發現,但又不完全相同,功能更強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北蒙街道武官村因發現國寶---司母戊鼎而聞名。1939年武官村吳培文在在自家祖墳發現了司母戊鼎,1946年,作為蔣介石的壽禮運往南京,存放在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59年大鼎被運往北京,安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當年藏鼎的院落整修後稱為吳家大院,是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末年,政府統治更為頹敗,外國入侵,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不少人鋌而走險,嘯聚山林,打家劫舍,成為土匪,我國地方治安普遍變差,碉樓這種集日常居住和防衛於一體的建築形式應運而生,其中廣東省江門市的開平市的開平碉樓最為著名。在我國的碉樓建築中,很少見到北方的報道。

但是,在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武官村吳家大院西南幾十米的地方,卻存在一座實實在在的碉樓。武官村碉樓採用當地傳統建築形式,但是在後牆不留窗戶,兩側面的山牆僅在高層才留有很小的採光窗,門窗只有在生活的院落方向才有,這大大減少了易受攻擊的點,提高了安全性。


安陽武官村的碉樓頂部和開平碉樓的頂部基本一樣,都留有瞭望臺,但是,武官村的瞭望臺上更是留有類似城牆的垛口,更加有利於保護自己、攻擊別人。而且,武官村的瞭望臺上還建有房間,便於值更人員的休息生活和存儲武器彈藥,更有利於保持戰鬥力,功能更強。

武官村碉樓留有自己的院子,院牆全部青磚砌就,院牆高度高於普通院牆,大門開口較大,門扇材質堅硬厚實,牢固耐用,幾十年來歷經風吹雨打雖然已經破敗,但是依然存在。

武官村碉樓建築形式基本一樣,但是,也會根據家庭經濟實力和家庭人口數量而有所不同,基本上以三間或者五間為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土匪絕跡,社會治安有根本性的改變,碉樓採光通風不良的弊端逐步引起人們的關注,房屋建築也從安全為主逐步轉向居住舒適為主,新的房屋已經沒有瞭望臺,更不存在垛口,房子的周邊也不斷的加開、加大窗戶,人們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轉載鏈接,敬請“關注”並查看其他所有內容,謝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