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楼,广东较多,河南又有新发现,但又不完全相同,功能更强


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北蒙街道武官村因发现国宝---司母戊鼎而闻名。1939年武官村吴培文在在自家祖坟发现了司母戊鼎,1946年,作为蒋介石的寿礼运往南京,存放在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9年大鼎被运往北京,安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当年藏鼎的院落整修后称为吴家大院,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末年,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外国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不少人铤而走险,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成为土匪,我国地方治安普遍变差,碉楼这种集日常居住和防卫于一体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其中广东省江门市的开平市的开平碉楼最为著名。在我国的碉楼建筑中,很少见到北方的报道。

但是,在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武官村吴家大院西南几十米的地方,却存在一座实实在在的碉楼。武官村碉楼采用当地传统建筑形式,但是在后墙不留窗户,两侧面的山墙仅在高层才留有很小的采光窗,门窗只有在生活的院落方向才有,这大大减少了易受攻击的点,提高了安全性。


安阳武官村的碉楼顶部和开平碉楼的顶部基本一样,都留有瞭望台,但是,武官村的瞭望台上更是留有类似城墙的垛口,更加有利于保护自己、攻击别人。而且,武官村的瞭望台上还建有房间,便于值更人员的休息生活和存储武器弹药,更有利于保持战斗力,功能更强。

武官村碉楼留有自己的院子,院墙全部青砖砌就,院墙高度高于普通院墙,大门开口较大,门扇材质坚硬厚实,牢固耐用,几十年来历经风吹雨打虽然已经破败,但是依然存在。

武官村碉楼建筑形式基本一样,但是,也会根据家庭经济实力和家庭人口数量而有所不同,基本上以三间或者五间为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土匪绝迹,社会治安有根本性的改变,碉楼采光通风不良的弊端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房屋建筑也从安全为主逐步转向居住舒适为主,新的房屋已经没有瞭望台,更不存在垛口,房子的周边也不断的加开、加大窗户,人们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布衣镜界》关注百姓生活 弘扬传统文化,感谢您的评论、收藏、点赞、转载链接,敬请“关注”并查看其他所有内容,谢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