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廊橋曾經遍佈福建全境,即使是今天,它還依然在福建山區尋常可見。

周亮工《閩小紀》載:“閩中橋樑,最為巨麗,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

這些廊橋或小巧,或大氣,或粗樸,或精緻,或豔麗,或素淡,或平直,或曲拱,或古老,或現代,或長,或短,或有名,或無名,橫跨在急流深澗及輕波細浪之上,彷彿一段凝固的鄉愁,一道拉長的門樓。

這是離家時最好的送別之所,也是回家時最好的接塵之所。

如果,我們願意將視野放得更遠,就會發現,廊橋其實是曾遍佈整個南方的基本建築形態,它絕不是中原文化的傳播,反而是由於中原文化的影響,不少地方慢慢式微,只留下在少數民族地區或個別山地地區偶而讓人驚豔的身影

在戴雲山山脈地帶,我遇見的第一座廊橋是永春縣東關鎮湖洋溪上的東關橋(又名通仙橋)。這是一座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145年)的古老廊橋,橋長85米,寬5米,六座橋墩,其橋樑範式為閩南罕見的長廊屋蓋梁式橋

。該橋全身漆紅,如丹龍臥波,華麗雍容。據稱歷朝歷代多次修葺均無改南宋始建時風貌。

東關橋最神奇的地方是,冬季枯水期時,透過淺淺的水面,可以清楚地看見石砌橋墩下橫臥了800多年的古松木墩基——“睡木沉基”。這是一種極為古老的造橋技術。這種神奇的技術使沉重的橋樑堅實地立足於巨木縱橫的基礎之上,從而化解江中的淤泥之害。該技術在南宋的福建各地有廣泛的運用,其起源,與善於治木的百越民族有沒有關係,值得探討。

東關橋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橋的中間供奉觀音菩薩。小小的橋上神廟,香火還蠻旺盛的。這使東關橋籠罩在一種吉祥安寧的氛圍之中。

2016年9月15日晚,由於受“莫蘭蒂”颱風影響,東關橋中段部分被洪水沖垮。一時間,海內外永春人痛心不已。令人欣慰的是,不久,永春人以最快的速度修復了東關橋。

下次,我到永春採風時,一定要再去看看這位“老朋友”!

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東關橋被莫蘭蒂颱風摧毀之前



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被沖斷的關東橋


1900年的東關橋影像:

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桃源|廊橋遺夢:永春有座東關橋

百年影像源自英布里斯託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