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布里希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

今年恰逢藝術史、藝術心理學和藝術哲學領域的大師級人物貢布里希誕辰110週年,各國趁此機會紛紛緬懷其不菲的藝術成就。貢布里希的思想和學術研究不僅影響了西方藝術領域,同時也深深融入到中國人文藝術精神當中,值得人們仔細探索和品味。

貢布里希:中國藝術是精雅的

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這位西方傳統藝術史上的最後一位大師,憑藉對藝術史完整透徹的瞭解,被大家廣為敬仰和傳頌,有著極其崇高的藝術地位。時至今日,其著作仍然是藝術愛好者們必讀的入門書籍。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

作為百科全書式的人文主義學者,貢布里希猶如一顆寶石,每一面都散發著耀眼光芒。如若誰有幸成為其學生,無論他學到了貢布里希哪一方面的知識成果,都會成為該領域“獨孤求敗”式的人物。例如被學術界公認為“視覺文化研究鼻祖”的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和對歐普藝術的形成有著深遠影響的藝術大師約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上),約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下)。

在他逝世後的第六年,孫女萊奧妮·貢布里希(Leonie Gombrich)遵照貢布里希本人的生前遺願,將他藏有的4000多冊藏書、著作、書信和手札,以及貢布里希生前使用過的書架、座椅和辦公用品等盡數捐贈給中國。在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範景中、楊思梁教授的共同努力下,這些遺物被妥善存放在了坐落於西子湖畔邊的中國美術學院。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諾貝爾的邀請函

若要道起貢布里希和中國結緣的始末,還要從一位叫做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的作曲家開始。馬勒在自己的“第九交響曲”——《大地之歌》中引用了漢斯·貝特格(Hans Bethge)《中國之笛》七首中國唐詩的德文版為歌詞,其中就包含了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這部絕無僅有的樂曲總結了馬勒身為作曲家的最高成就。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而且,正巧馬勒是貢布里希母親的好友,這才使得他正式接觸到了中國詩歌。也正是受馬勒《大地之歌》的啟發,從而引發了貢布里希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興趣。少時的貢布里希還時常從父母的書架上探取“孔孟老莊”等中國哲人的古典名著,以及《二度梅》《好逑傳》之類的小說。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大地之歌》封面

隨後於1930年,正在維也納大學攻讀藝術史的貢布里希發表了一篇名為《一首中國詩譯成德文的一些可能性》的論文,其中所討論的內容就是李白的《靜夜思》。這篇文章正是貢布里希年輕時對於文體和語言的訓練記錄,他嘗試通過數種不同的文體將中國詩歌的韻味翻譯精準,並探討語言和文體在藝術作品中的重要性。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英文版《楓橋夜泊》

人們常說,不同語言代表不同性格。每一門語言的詞彙都在迫使他們的表達者使用屬於該文化語境下的思考習慣進行交流。其實在學習另一種語言的過程中,我們也在被動學習著他們的行為觀念和思維模式,這使得我們能更加立體地看待自己的語言。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貢布里希的稿件

在接觸了大量不同的中國文學作品後,貢布里希也感受到了語言中暗含著的各異的思考方式。這使得他加深了對中國人文藝術的熱愛與好奇。當時在貢布里希身邊唯一的中國人,就是受教於他母親、維也納大學音樂教授——利昂妮·貢布里希(Leonie Gombrich)門下的、後來任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代理院長的李惟寧。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貢布里希手稿

由於利昂妮教授的喜愛,貢布里希很快便與他結為好友。他還曾親眼見證李惟寧獲得維也納音樂教師國家考試證書的光輝一刻。除此之外,貢布里希還將李惟寧當時為中國詩歌譜的曲子譯為德語,為它們在維也納上空奏響提供了可能。

李惟寧於1933年左右回國後,後將這些歌曲以中德雙語的形式在上海出版。這些出版物可以說是貢布里希在中國出版的最早的文學作品,他從此便在華夏大地留下了姓名。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貢布里希手稿

以及,貢布里希熱衷中國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對他的影響。眾所周知,歌德之於德語國家人民的地位,類似於上帝對基督教信徒一般神聖。因此,要了解貢布里希對中國的熱情,回溯歌德是關鍵所在。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歌德與中國文學的結緣之作,是一部叫做《玉嬌梨》的小說,而這部小說恰好也出現在了後來貢布里希的文體訓練中。也正是因為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貢布里希還將《玉嬌梨》搬上了當時維也納大學歡樂節的舞臺,並在其中插入了儘可能準確的中國元素,此舉在當時被評為東學西傳的先鋒行為。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歌德手稿

貢布里希正是因為對歌德著作的不斷閱讀,同時受歌德“世界文學”概念的影響,才真正把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融入到了血液。恰如他在法蘭克福榮獲歌德獎時所說的那樣:“正是歌德的生活和著作,給我們傳來了這樣一個令人慰籍的消息:我們可以獲得超越國界的世界公民權。因為歌德有權在任何地方都感到如歸故里。”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歌德手稿

除了在中國古典文學方面有著極大興趣,貢布里希對中國古典繪畫上的題跋同樣志趣盎然。面對中國書法,當貢布里希被問及“想要通透草書需要多長時間”時,他引用英國著名漢學家、文學翻譯家亞瑟·韋利(Arthur Waley)的話說:“五百年”。同樣,當他面對“如何領悟中國繪畫”這樣的問題時,他回答道:“掌握中國水墨畫規則的精雅需要多年的專心、勤奮和不懈的苦練。”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亞瑟·韋利(Arthur Waley)

中國藝術的精雅和偉大令貢布里希無法釋懷,他也曾試圖學會漢語。但對於作為歐洲人的他來說,想掌握中國書法的奧秘,識別中國繪畫上的草書題跋則需要多年持之以恆的努力。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中國畫作題跋

也就在這時,貢布里希成了中國山水畫的愛好者。希望能讀懂畫上題跋的他還專門購置了漢語課本。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貢布里希充分認識到了兩種語言間真正的共同點不是規則,而是例外。這種語言間不能徹底置換的感覺促使他在後來提出了“語言是由空白組成的”這一大膽言論。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中國畫作題跋

到了後來,由於受到納粹的迫害,貢布里希於1936年逃亡英國。但是,就算在這烽火連天的歲月中,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情依舊不減。這時的他仔細研讀了亞瑟·韋利所著的大多數有關中國的著作,並在一次報告中清晰地追溯了東西方藝術交流的歷史。貢布里希對中國藝術品的熱愛使他無法收斂對八國聯軍毀壞圓明園一事的怒火,他將此舉定義為近代史上最可惡的野蠻行徑。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亞瑟·韋利的中國詩歌翻譯手稿

正是因為貢布里希對中國藝術的極度珍視,所以每當大英博物館在對是否購買中國藝術品而躊躇不決時,他總是給出肯定的答案。“中國藝術是一門精雅的藝術”,作為博物館理事的他說道。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Monkey》亞瑟·韋利

貢布里希對於東方文化的探索並沒有止步於中國文化,在日本文化和伊斯蘭文化領域他同樣頗有建樹。而且不止他一人,他的兒子理查德·貢布里希(Richard Gombrich)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在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擔任梵文和巴利語教授的理查德·貢布里希,同樣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對亞洲文化的家族式熱愛,讓人不禁感嘆其家族的深厚人文情懷。

貢布里希家族對東方文化呈現出的熱愛和包容令他人望洋興嘆。仔細推敲其原因,或許與他們的猶太人身份和維也納出身有關。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理查德·貢布里希(Richard Gombrich)

作為備受上帝垂憐的民族,猶太人自身對文化間的衝突抱以接納和欣賞的態度,這也使得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尊重東方文化給西方造成的衝擊。深諳這一點的貢布里希用他廣博的胸懷完美規避了傲慢的種族主義給人文精神帶來的毀滅性災難。

再說起貢布里希的出身地——維也納。作為奧地利的首都,又經多瑙河的滋潤,維也納孕育出的精神文化財富數不勝數。與此同時,它作為歐洲的文化中心、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聖地,所達成的藝術成就更是不勝枚舉。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牛津大學佛學研究報告

綜合對東方藝術的尊重和西方藝術的吸收,又加之個人的強烈興趣,種種原因點燃了貢布里希對全球文化藝術的熱情。正是這股熱情使他的思想更為深邃、廣博。得益於對全球文化的擁抱,他的思想也突破了單一的藝術領域,朝著哲學、心理學甚至更加浩瀚的遠方走去。

中國藝術因貢布里希而不同

中國文化不僅深深吸引著青年時代的貢布里希,另一方面,他日後的美學理念也為中國的藝術道路提供了指引。上世紀80年代,我國美術評論界和批評界便以貢布里希的藝術理念作為突破口,開始了對西方藝術的全面瞭解。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貢布里希和家人合影

貢布里希作為一位偉大的西方人文主義學者,研究以他為代表的西方傳統經典,對於中國學者建立起真實可靠的知識系統尤為重要。同時,他的藝術史編撰方法也為中國的藝術史編撰提供了思路。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貢布里希(Ernst Gombrich)

若談起中國的美術史著作,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這部作品作為中國畫歷史典籍,偏重對繪畫的感性認知,缺乏專業的學術性見解,所以並不能作為現代教材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局部

貢布里希所編撰的《藝術的故事》中包含的“情境邏輯”理論,就為中國美術史的編撰提供了極大幫助。“情境邏輯”這一概念起先是貢布里希的好友、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在社會科學研究中運用的。經過總結歸納,貢布里希將這一理論成功引進和運用在藝術史的研究範疇,並對黑格爾提出的歷史決定論加以反駁。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

中國美術史學家利用這一理論,使我國的藝術史編撰更加紮根於本民族文化土壤,並更多地運用作者視角分析和評論藝術作品。這樣一來,就把藝術史看作是藝術家不斷解決問題的藝術史,而不是僅僅將藝術創作歸因於歷史車輪的傾軋。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除了對“情境邏輯”理念的運用,貢布里希還用“實驗藝術”來描述20世紀西方的現代主義美術。他反對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的“歷史決定論”,強調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個人因素的重要性和藝術發展的不可預測性。這些觀點同樣對中國美術評論界和批評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诞辰110周年 | 贡布里希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恩斯特·貢布里希

貢布里希憑藉對藝術無盡淵博的智慧永遠地留在了世人心中,他為世界創造的精神財富是不可估量的寶藏。哈佛大學藝術史教授伊安·格斯克認為:“這是一個象徵,一個重要的起點,是中國與西方學術進行對話的一種新的方式,我們期待著中國對西方經典學術做出自己的詮釋和基於中國文化立場的推動。”在未來,中國一定會與貢布里希結下更加深厚的情誼,從而為世界藝術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精彩回顧:

魑魅魍魎,是迷信?還是藝術?

黃宇興:愉悅的同時,總暗藏著惶恐

大叔們為何迷戀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