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还有用吗?

原道诗心



榕容寅


现代社会,百无一用依然是书生

我的姨妈和我的母亲给我说,上次去东营给你算过了,你的前世是一个书生。

当时我的心里竟然生生的一愣:他们也知道我的前生是书生的事了?

我的相信人世间是有前世轮回的,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模模糊糊的我前世的样子,而且我的记忆里还有一个女子经常的出现。

那个时候还很小,根本就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情况,后来慢慢长大了,才知道那个应该叫做前世的记忆。是的,我清晰的看到我和一个女子相拥相依在站在一道楼台水榭里,脚下是一片碧绿的水池,水池里是一群游戏的锦鲤。我穿着古代书生的白衣服,而那个女子却穿了一袭大红的衣服,头上还带了凤冠。她就是我没有被孟婆汤喝掉的前世妻子的印象吗?

我曾经也像成龙演的电影《神话》里样子去寻找我的前世的她,或者是一种等待,但是我始终没有遇到我的妻子。所以,眼看着年龄也不小了,也就匆匆的和一个现世的女子结了婚。

也许,前世的她也在寻找着我,只不过我们彼此却没有今生相逢的缘分而已。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就这样,即使相识过,也是匆匆擦肩而过了吧。

婚后,我和现实的妻子也算是恩恩爱爱吧。也曾经想过和今生的妻子过一个平凡完满的人生。然而,没有想到,过后第三年,却发生了一个事情,让我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那是一个春天的晚上,我在深夜里醒来,突然听见卧室门外有洗衣服的哗哗水响的声音。透过黑暗望过去,卧室的玻璃上还有灯光,心说这么晚了我妈还在洗衣服,都这么大岁数了,竟然竟然又犯了年轻时的毛病。我对妻子说,你看妈这么晚了又还在在洗衣服。

妻子门口处瞅了瞅,没有说什么,说要去小解,就到卫生间去了,然后回来睡觉。我又醒来,听见门外传来哗哗水响之声。我说你怎么没有关水管吗?

她说我关了?

关了怎么还有水声?我反问。

她似乎也听到到水声,并且到门外看了看但是什么也没有。

我说什么也没有门外怎么会有灯亮着?

她说外面的确什么也没有。

没有就没有吧。明天还要上班,困的也厉害,所以也什么没想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吃完饭时,我用责备的口气对母亲说,你昨天晚上大半夜的不睡觉又衣服了?

母亲说,没有啊?

你没有洗衣服那么水管哗哗的响个不停?我说,小婉也听到了,不信你问她?

母亲把目光投向小婉。小婉点点头说,是啊,我也听到了水声。

可是母亲确实没有洗衣服,因为小婉起来看过了。但是昨晚关门后的水声和灯光又怎么解释呢?

不好解释,也无从解释,过了几天也没有发生什么异常。于是,就认为是发生了幻觉。而且是集体幻觉。从来都自诩学富五车的我最起码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我的这个想法,大约半个月后,却发生了变化。孩子得了一个病,一场大病,怪病。

为了拯救孩子我的人生从此走上了和医院不解之缘的路。

我看了那么多的书,肚子里那么多的知识,到了这个时候竟然都成了一堆大粪了。

书生是最无用的东西,别看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知识分子。但是书生除了会弄几句酸酸的句子之外,根本没有半点用的,要钱没钱,要力气没力气,他们能干什么,甚至不如一个装卸工,除了会哀叹命运不公之外,根本就是十足的废物罢了。


石头手记


“百无一用是书生”,语出清代乾隆年间诗人黄仲则17岁时的一篇习作《杂感》,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在黄仲则看来,世上无数种职业中,唯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了,读书人虽有满腹经纶,考不上功名时(既未成仙,也为成佛,一种借喻),有志难伸,空有一番豪情,只知道独自夜晚鸣不平而已。

书生考试(模拟场景)


黄仲则之所以发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叹,其实是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的。千百年来,我国都把功名利禄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有用无用的判定标准也是以是否获得功名来衡量。一旦自认为书读了不少的书生,堪称满腹经纶而又未能谋得一官半职时,就被认为毫无用处了。


再者,也与书生的外在形象相关。人们意识中书生都是羸弱的,手无缚鸡之力,无法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武夫相比。事实上,他只看到了跃马扬鞭的斗士,看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书生”。诸如诸葛亮、刘伯温、姜子牙等,是不是书生?他们是百无一用吗?还有,张衡、李时珍等为科学技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者,算不算书生,他们百无一用吗?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当今“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更是不合时宜了。体现在如下方面:

知识就是力量


其一,书生的概念变了。古时读书人甚少,学富五车者屈指可数,能读上几年私塾者就称得上是书生了。而今,免费的义务教育,使得人们都能具备一定文化知识,加之,大学、研究生等一系列教育,更是古时无法相比的。各行各业都是“书生”们的身影,离不开这些书生,自然“书生”们都有用武之地,岂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书生”。我们常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等词语来形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上,要想追赶且不落伍,就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成为一个个知识满满的“书生”才行。

通过学习获得知识


其三,时代需要更高端的“书生”。笔者认为,现代人差不多都能称得上是“书生”,但时代发展需要更加精、专、高的“书生”,即对某一领域的熟知程度更精通、更专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基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书生”对社会的发展和推动有多大的作用了。不过,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知识不只是来源于学校,或者说不只是靠书本知识就够了。社会是个大学校,实践也是获取或巩固书本知识有效的途径之一。我们常看到,有些人似乎没上几年学,但知识渊博、学富五车,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践出真知


总之,“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不仅在古代有失偏颇,在当代更是不当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努力更新所掌握的知识,成为一个个响当当的“书生”。



糖果视线


我是万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百无一用是书生“,恭喜你,一个伟大的发现!题主的题目无非是想诱导答题顺着他的意思说两句话:"一句是,书生无用。"一句是古诗词无用。"是不是这样的?

那么我也反问题主两个问题:问题一,什么是书生?问题二,什么东西才算有用?

我想我的这两个问题,题主一定回答得张口结舌!

第一个问题:

在古代差不多识得字的就算书生,当然拿现代,文化普及率这么高,谁是书生,谁不是书生,倒还真难界定,按古代标准题主一定也是个书生了,因为我相信标题一定是题主自己打出来的!

那么按现代标准呢?是不是上了大学的就是书生?那好,题主没上大学了,那上了大学的都百无一用,没上大学的反而都很有用?按这个逻辑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政府都有毛病,整个人类都有毛病…

发明什么文字,开什么大学,那全是坑,人类还是做猿人的好!


第二个问题:

古诗词在现代社会没用!那么现代社会什么才算有用?是真金白银,高楼大厦等等那些看得见用得着的才算有用,其它的都无用?那么一切一切的非物质财富都是无用的,说到这里我感到一阵旋晕:按这个逻辑下去,所有不是真金白银的东西都是无用的,那么所有的文化都无用…所有的传承都无用…


接下来我们人类该走向何方?

我是万方,热爱诗词以及人生哲理。读过我的文章请赐评、讨论、点赞和关注!(如有想互关的朋友请私信与我)


万方谈人生


很多人以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在挖苦读书人,那些个书呆子咬文嚼字迂腐不通呆板,自然百无一用。


不了解一句话的确切含义,仅凭直觉想当然,这叫望文生义。

不顾全文的内容含义,孤立地截取一句话的意思,这叫断章取义。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的一首诗,诗的名字为《杂感》,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戳,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第一句自嘲自己仙佛未成,只知道写诗抒发愤慨。

第二句感叹自己慷慨悲歌的豪气已经被落魄的境遇消磨殆尽,甚至被人误解。

第三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说这个世界不属于我们这样的读书人,在世人眼里我们只是“百无一用”的死书呆子。显然“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反语,是牢骚。

尽管“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诗人仍不屈服,公开宣称:“莫因诗卷愁成戳,春鸟秋虫自作声。”不要因为写的诗多是表现愁思的就一语成谶(指清朝文字狱),鸟都可以鸣春,虫都可以鸣秋,何况是人呢?



由此可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表达的是诗人满腹悲凉、愤懑至极的心声,读书人怎么会“百无一用”呢?让读书人变得“百无一用”的是腐败腐朽透顶的满清政府、是是非不分、人情险恶、倒行逆施的世道。


要知道我们几千年文化都崇尚读书,自古以来,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那是每一个读书人最神往的时代,鬼谷子、姜太公、商鞅、李斯无不是因为读书而成的集大成者。汉代有张良、三国有诸葛亮、唐代有魏征、房玄龄......这些读书人都为历朝历代的盛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对这整首诗有了深入了理解和感悟,便不会再疑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在今天是否成立。

因为它从来都不成立。


善品堂藏书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我不敢苟同,既然读书无用,那为何大家都要读书,而不都去搬砖?从古至今,唯有读书才能走入仕图,你见过哪个不识字的成为国家栋梁的?古代战场,也许有不识字但骁勇善战的好士兵,但没听说过不懂兵法只知杀敌的将军。在这里 我没有歧视没读过书的人 ,有很多不识字的无名英雄在为我们的幸福生活默默的努力着,我们应该铭记他们,感谢他们。当然,所谓读书,不只是读“圣贤书”,数理化,文史外,天文、地理、医药、农耕,建筑等等一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经验知识都可以从书中获取,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生存经验。当然 也有一些人读了很多书却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不会做的 ,我们俗称“书呆子”,但我们不能以个别的例子来证明“百无一用是书生”。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好多人选择读书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现在社会 好多单位招聘员工看的都是文凭。虽然文凭不代表能力,但没有文凭你连证明自己有能力的机会都没有,就连酒店招聘服务员都要求最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少年强则国家强,我们读书不止是为了走上仕途 ,还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所以啊,不要再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误导大众了。个人观点,有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半卷诗书慰红尘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乾嘉时期诗人黄景仁的诗,前面还有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这两句连起来,更能让人看到书生在落魄时的穷酸样子。

白面书生的确是无用的,缺乏立身安命的能力,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扛锄之气。一纸文章,能不能盖住面瓮醋坛都是两可之间。

缺乏人情练达的能力,情商往往偏低,很不能合群,要么清高,要么酸臭。

缺乏变通能力,读死书,死读书,寻章摘句,白首治经,成为一大弊病,李贺有“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古典诗词在社会能不能用和“百无一用是书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瑰宝,无论在那个社会都有他生存的土壤。

有一个笑话,当懂诗歌的人看到夕阳下的帝王陵冢时,他会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不懂诗歌的人只能说,“好大一个土堆”,素养高低立判。

因为有了古典诗歌,生活不至于是一成不变的灰色,而是多彩多姿。





云生万重涛


我们先来看看“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由来是什么?

句出清代黄景仁的《杂感 》: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此句实为感慨命运、理想和未来而拟就。但这句诗却被断章取义,成为藐视读书人的依据。当然,也不排除是有些人自己学识浅薄,没能读好书而自我安慰的借口。

我们回到这句被歪解的诗句本身,造成“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原因是什么?

形成百无一用的主要原因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有警示专心专注做学问的意义,但一些书生人只关心书上的东西,眼里只有书本,不关心实际生活、不关心家国天下,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联句相比,格局高下立现。这才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根本原因!

学习经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是积淀文化底蕴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谈吐、文化素养的基础,所以还是建议有时间学一些经典诗词,多品味、细揣摩,自得个中滋味!




三悟轩


有人曾问叶嘉莹: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 她动容地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我觉得这是关于古典诗词究竟有什么用的提问最浓缩也是最精辟的回答。的确,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谁敢说自己没有心灵?只要稍为读过一些诗词的人都知道,那些古典诗词,或咏史,或咏花,或咏山水,或咏爱情……或意境优美,或诗中有画,或怀古述志,或描写老百姓的困苦生活……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中的最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的确,古典诗词不是专业技能,不会教给你实用的谋生技巧,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谁会拒绝被那些美轮美奂的古典诗词熏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古人认为不学诗就不会说话,尽管现代人不一定非得要学诗写诗,但读诗吟诗的美妙,那是无法用几句话可以形容的,你要是不信,就去多读些中国的古典诗词吧,时间会证明一切,谁读谁知道!


国学园


用老版三国桃园结义的情节来说明比较恰当。



“关某虽一介武夫,亦颇知忠义二字,

正所谓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

关某平生之愿足矣。

从今往后,关某之命,即是刘兄之命,

关某之躯,即为刘兄之躯,

但凭驱使,绝无二心。”



张飞听完,立即拱手道:“俺也一样!”



刘备甚是感动,关羽接着说:

“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身相伴,生死相随。”



张飞听完,又立即拱手对刘备说:“俺也一样!”



关羽接着说:“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张飞听完,第三次拱手对说:“俺也一样!”



书到用时方恨少,百无一用是书生。真的这样吗?

不懂诗词的人会说:“握草,好美,好好看。”,懂诗词的也会这样说。

懂诗词的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