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古典詩詞在現代社會還有用嗎?

原道詩心



榕容寅


現代社會,百無一用依然是書生

我的姨媽和我的母親給我說,上次去東營給你算過了,你的前世是一個書生。

當時我的心裡竟然生生的一愣:他們也知道我的前生是書生的事了?

我的相信人世間是有前世輪迴的,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模模糊糊的我前世的樣子,而且我的記憶裡還有一個女子經常的出現。

那個時候還很小,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是什麼情況,後來慢慢長大了,才知道那個應該叫做前世的記憶。是的,我清晰的看到我和一個女子相擁相依在站在一道樓臺水榭裡,腳下是一片碧綠的水池,水池裡是一群遊戲的錦鯉。我穿著古代書生的白衣服,而那個女子卻穿了一襲大紅的衣服,頭上還帶了鳳冠。她就是我沒有被孟婆湯喝掉的前世妻子的印象嗎?

我曾經也像成龍演的電影《神話》裡樣子去尋找我的前世的她,或者是一種等待,但是我始終沒有遇到我的妻子。所以,眼看著年齡也不小了,也就匆匆的和一個現世的女子結了婚。

也許,前世的她也在尋找著我,只不過我們彼此卻沒有今生相逢的緣分而已。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就這樣,即使相識過,也是匆匆擦肩而過了吧。

婚後,我和現實的妻子也算是恩恩愛愛吧。也曾經想過和今生的妻子過一個平凡完滿的人生。然而,沒有想到,過後第三年,卻發生了一個事情,讓我的命運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那是一個春天的晚上,我在深夜裡醒來,突然聽見臥室門外有洗衣服的嘩嘩水響的聲音。透過黑暗望過去,臥室的玻璃上還有燈光,心說這麼晚了我媽還在洗衣服,都這麼大歲數了,竟然竟然又犯了年輕時的毛病。我對妻子說,你看媽這麼晚了又還在在洗衣服。

妻子門口處瞅了瞅,沒有說什麼,說要去小解,就到衛生間去了,然後回來睡覺。我又醒來,聽見門外傳來嘩嘩水響之聲。我說你怎麼沒有關水管嗎?

她說我關了?

關了怎麼還有水聲?我反問。

她似乎也聽到到水聲,並且到門外看了看但是什麼也沒有。

我說什麼也沒有門外怎麼會有燈亮著?

她說外面的確什麼也沒有。

沒有就沒有吧。明天還要上班,困的也厲害,所以也什麼沒想就睡著了。

第二天早晨醒來,吃完飯時,我用責備的口氣對母親說,你昨天晚上大半夜的不睡覺又衣服了?

母親說,沒有啊?

你沒有洗衣服那麼水管嘩嘩的響個不停?我說,小婉也聽到了,不信你問她?

母親把目光投向小婉。小婉點點頭說,是啊,我也聽到了水聲。

可是母親確實沒有洗衣服,因為小婉起來看過了。但是昨晚關門後的水聲和燈光又怎麼解釋呢?

不好解釋,也無從解釋,過了幾天也沒有發生什麼異常。於是,就認為是發生了幻覺。而且是集體幻覺。從來都自詡學富五車的我最起碼是這麼認為的。

但是我的這個想法,大約半個月後,卻發生了變化。孩子得了一個病,一場大病,怪病。

為了拯救孩子我的人生從此走上了和醫院不解之緣的路。

我看了那麼多的書,肚子裡那麼多的知識,到了這個時候竟然都成了一堆大糞了。

書生是最無用的東西,別看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知識分子。但是書生除了會弄幾句酸酸的句子之外,根本沒有半點用的,要錢沒錢,要力氣沒力氣,他們能幹什麼,甚至不如一個裝卸工,除了會哀嘆命運不公之外,根本就是十足的廢物罷了。


石頭手記


“百無一用是書生”,語出清代乾隆年間詩人黃仲則17歲時的一篇習作《雜感》,全詩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在黃仲則看來,世上無數種職業中,唯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了,讀書人雖有滿腹經綸,考不上功名時(既未成仙,也為成佛,一種借喻),有志難伸,空有一番豪情,只知道獨自夜晚鳴不平而已。

書生考試(模擬場景)


黃仲則之所以發出“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嘆,其實是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相關的。千百年來,我國都把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奮鬥目標,有用無用的判定標準也是以是否獲得功名來衡量。一旦自認為書讀了不少的書生,堪稱滿腹經綸而又未能謀得一官半職時,就被認為毫無用處了。


再者,也與書生的外在形象相關。人們意識中書生都是羸弱的,手無縛雞之力,無法和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武夫相比。事實上,他只看到了躍馬揚鞭的鬥士,看不到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書生”。諸如諸葛亮、劉伯溫、姜子牙等,是不是書生?他們是百無一用嗎?還有,張衡、李時珍等為科學技術發展作出傑出貢獻者,算不算書生,他們百無一用嗎?


斗轉星移,時代變遷,當今“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話更是不合時宜了。體現在如下方面:

知識就是力量


其一,書生的概念變了。古時讀書人甚少,學富五車者屈指可數,能讀上幾年私塾者就稱得上是書生了。而今,免費的義務教育,使得人們都能具備一定文化知識,加之,大學、研究生等一系列教育,更是古時無法相比的。各行各業都是“書生”們的身影,離不開這些書生,自然“書生”們都有用武之地,豈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其二,科學技術發展離不開“書生”。我們常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等詞語來形容科學技術的發展,事實上,要想追趕且不落伍,就需要人們不斷地學習,成為一個個知識滿滿的“書生”才行。

通過學習獲得知識


其三,時代需要更高端的“書生”。筆者認為,現代人差不多都能稱得上是“書生”,但時代發展需要更加精、專、高的“書生”,即對某一領域的熟知程度更精通、更專業、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基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書生”對社會的發展和推動有多大的作用了。不過,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知識不只是來源於學校,或者說不只是靠書本知識就夠了。社會是個大學校,實踐也是獲取或鞏固書本知識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們常看到,有些人似乎沒上幾年學,但知識淵博、學富五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就是最好的例證。


實踐出真知


總之,“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不僅在古代有失偏頗,在當代更是不當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要為適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學習,努力更新所掌握的知識,成為一個個響噹噹的“書生”。



糖果視線


我是萬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百無一用是書生“,恭喜你,一個偉大的發現!題主的題目無非是想誘導答題順著他的意思說兩句話:"一句是,書生無用。"一句是古詩詞無用。"是不是這樣的?

那麼我也反問題主兩個問題:問題一,什麼是書生?問題二,什麼東西才算有用?

我想我的這兩個問題,題主一定回答得張口結舌!

第一個問題:

在古代差不多識得字的就算書生,當然拿現代,文化普及率這麼高,誰是書生,誰不是書生,倒還真難界定,按古代標準題主一定也是個書生了,因為我相信標題一定是題主自己打出來的!

那麼按現代標準呢?是不是上了大學的就是書生?那好,題主沒上大學了,那上了大學的都百無一用,沒上大學的反而都很有用?按這個邏輯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政府都有毛病,整個人類都有毛病…

發明什麼文字,開什麼大學,那全是坑,人類還是做猿人的好!


第二個問題:

古詩詞在現代社會沒用!那麼現代社會什麼才算有用?是真金白銀,高樓大廈等等那些看得見用得著的才算有用,其它的都無用?那麼一切一切的非物質財富都是無用的,說到這裡我感到一陣旋暈:按這個邏輯下去,所有不是真金白銀的東西都是無用的,那麼所有的文化都無用…所有的傳承都無用…


接下來我們人類該走向何方?

我是萬方,熱愛詩詞以及人生哲理。讀過我的文章請賜評、討論、點贊和關注!(如有想互關的朋友請私信與我)


萬方談人生


很多人以為“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是在挖苦讀書人,那些個書呆子咬文嚼字迂腐不通呆板,自然百無一用。


不瞭解一句話的確切含義,僅憑直覺想當然,這叫望文生義。

不顧全文的內容含義,孤立地截取一句話的意思,這叫斷章取義。


“百無一用是書生”出自清朝詩人黃景仁的一首詩,詩的名字為《雜感》,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戳,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這首詩是他對世事人生的深刻感悟。



這首詩第一句自嘲自己仙佛未成,只知道寫詩抒發憤慨。

第二句感嘆自己慷慨悲歌的豪氣已經被落魄的境遇消磨殆盡,甚至被人誤解。

第三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這個世界不屬於我們這樣的讀書人,在世人眼裡我們只是“百無一用”的死書呆子。顯然“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是反語,是牢騷。

儘管“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詩人仍不屈服,公開宣稱:“莫因詩卷愁成戳,春鳥秋蟲自作聲。”不要因為寫的詩多是表現愁思的就一語成讖(指清朝文字獄),鳥都可以鳴春,蟲都可以鳴秋,何況是人呢?



由此可知,“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表達的是詩人滿腹悲涼、憤懣至極的心聲,讀書人怎麼會“百無一用”呢?讓讀書人變得“百無一用”的是腐敗腐朽透頂的滿清政府、是是非不分、人情險惡、倒行逆施的世道。


要知道我們幾千年文化都崇尚讀書,自古以來,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那是每一個讀書人最神往的時代,鬼谷子、姜太公、商鞅、李斯無不是因為讀書而成的集大成者。漢代有張良、三國有諸葛亮、唐代有魏徵、房玄齡......這些讀書人都為歷朝歷代的盛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對這整首詩有了深入了理解和感悟,便不會再疑惑“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在今天是否成立。

因為它從來都不成立。


善品堂藏書


“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我不敢苟同,既然讀書無用,那為何大家都要讀書,而不都去搬磚?從古至今,唯有讀書才能走入仕圖,你見過哪個不識字的成為國家棟梁的?古代戰場,也許有不識字但驍勇善戰的好士兵,但沒聽說過不懂兵法只知殺敵的將軍。在這裡 我沒有歧視沒讀過書的人 ,有很多不識字的無名英雄在為我們的幸福生活默默的努力著,我們應該銘記他們,感謝他們。當然,所謂讀書,不只是讀“聖賢書”,數理化,文史外,天文、地理、醫藥、農耕,建築等等一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驗知識都可以從書中獲取,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祖先代代相傳下來的生存經驗。當然 也有一些人讀了很多書卻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不會做的 ,我們俗稱“書呆子”,但我們不能以個別的例子來證明“百無一用是書生”。國家普及義務教育,好多人選擇讀書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現在社會 好多單位招聘員工看的都是文憑。雖然文憑不代表能力,但沒有文憑你連證明自己有能力的機會都沒有,就連酒店招聘服務員都要求最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少年強則國家強,我們讀書不止是為了走上仕途 ,還可以為國家培養更多的技術性人才,所以啊,不要再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來誤導大眾了。個人觀點,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


半卷詩書慰紅塵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清乾嘉時期詩人黃景仁的詩,前面還有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這兩句連起來,更能讓人看到書生在落魄時的窮酸樣子。

白面書生的確是無用的,缺乏立身安命的能力,手無縛雞之力,肩無扛鋤之氣。一紙文章,能不能蓋住面甕醋罈都是兩可之間。

缺乏人情練達的能力,情商往往偏低,很不能合群,要麼清高,要麼酸臭。

缺乏變通能力,讀死書,死讀書,尋章摘句,白首治經,成為一大弊病,李賀有“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古典詩詞在社會能不能用和“百無一用是書生”沒有必然的聯繫。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瑰寶,無論在那個社會都有他生存的土壤。

有一個笑話,當懂詩歌的人看到夕陽下的帝王陵冢時,他會說“西風殘照,漢家陵闋”,不懂詩歌的人只能說,“好大一個土堆”,素養高低立判。

因為有了古典詩歌,生活不至於是一成不變的灰色,而是多彩多姿。





雲生萬重濤


我們先來看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由來是什麼?

句出清代黃景仁的《雜感 》: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從詩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此句實為感慨命運、理想和未來而擬就。但這句詩卻被斷章取義,成為藐視讀書人的依據。當然,也不排除是有些人自己學識淺薄,沒能讀好書而自我安慰的藉口。

我們回到這句被歪解的詩句本身,造成“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原因是什麼?

形成百無一用的主要原因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雖然有警示專心專注做學問的意義,但一些書生人只關心書上的東西,眼裡只有書本,不關心實際生活、不關心家國天下,成為“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和”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聯句相比,格局高下立現。這才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根本原因!

學習經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是積澱文化底蘊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人談吐、文化素養的基礎,所以還是建議有時間學一些經典詩詞,多品味、細揣摩,自得箇中滋味!




三悟軒


有人曾問葉嘉瑩:古典詩詞究竟有什麼用? 她動容地說: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我覺得這是關於古典詩詞究竟有什麼用的提問最濃縮也是最精闢的回答。的確,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誰敢說自己沒有心靈?只要稍為讀過一些詩詞的人都知道,那些古典詩詞,或詠史,或詠花,或詠山水,或詠愛情……或意境優美,或詩中有畫,或懷古述志,或描寫老百姓的困苦生活……古典詩詞是中華優秀文化遺產中的最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的確,古典詩詞不是專業技能,不會教給你實用的謀生技巧,但腹有詩書氣自華,誰會拒絕被那些美輪美奐的古典詩詞薰陶?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古人認為不學詩就不會說話,儘管現代人不一定非得要學詩寫詩,但讀詩吟詩的美妙,那是無法用幾句話可以形容的,你要是不信,就去多讀些中國的古典詩詞吧,時間會證明一切,誰讀誰知道!


國學園


用老版三國桃園結義的情節來說明比較恰當。



“關某雖一介武夫,亦頗知忠義二字,

正所謂擇木之禽,得棲良木;擇主之臣,得遇明主,

關某平生之願足矣。

從今往後,關某之命,即是劉兄之命,

關某之軀,即為劉兄之軀,

但憑驅使,絕無二心。”



張飛聽完,立即拱手道:“俺也一樣!”



劉備甚是感動,關羽接著說:

“某誓與兄患難與共,終身相伴,生死相隨。”



張飛聽完,又立即拱手對劉備說:“俺也一樣!”



關羽接著說:“有渝此言,天人共戮之。”



張飛聽完,第三次拱手對說:“俺也一樣!”



書到用時方恨少,百無一用是書生。真的這樣嗎?

不懂詩詞的人會說:“握草,好美,好好看。”,懂詩詞的也會這樣說。

懂詩詞的人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