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为什么路遥笔下,美好的爱情都千篇一律?

博书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关于普通人的奋斗史,而全书最扣人心弦或说感人至深之处莫过于路遥所塑造的贯穿全书的几段爱情与婚姻,作为本书在探讨个人奋斗价值以外的第二大主题。

细品书中路遥对情爱的描写,我们会发现他所竭力打造的一个婚恋乌托邦。站在艺术源自生活的角度,路遥书中呈现的婚姻爱情观以及他对人物的塑造手法上都是现实情感生活在他艺术创作中的外化,书中人物的爱情命运走向也是作者自己的婚恋态度的投射。尤其是从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重叠的影子。

1、田润叶和少安的爱情;田晓霞和少平的爱情:

田润叶和田晓霞都出身高干家庭,才貌出众,是新时代独立知识女性的代表。难能可贵的是,她们身上丝毫不见原生家庭带给他们的优越感,也没有傲慢跋扈之气,和善而纯真,美好而耀眼。这样两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分别爱上了少安和少平两兄弟。

润叶对少安的爱是青梅竹马的成长过程中深远而富于柔情长流细水。于少安而言,那是他心头的白月光,照亮着他本不太华丽、灰暗狭窄的人生。而那份爱发展到最后是几近决绝的痴恋,及至少安成家立业,有缘无分的爱情伤痛仍在润叶心中挥之不去。她在结婚后拒绝和丈夫同居,在青春初恋的煎熬中爱到忘乎自己。

直到丈夫李向前在一场车祸中失去双腿,她才从麻木的自我中回归到现实婚姻生活。曾经,丈夫在这几年间的深情种种都无法使她改变心意,博取她的好感,而一场车祸真的就触发了她心中对丈夫的爱情吗?在我看来,那更近似于一种亲情的纽带。

现实中,这个可怜人从身体健全,爱她爱到无法自拔到自暴自弃,引发事故,田润叶的良善之心再也无法无视这样一个男人,她从中看到了自己这些年对孙少安的同一种执念。她于是决心用自己的温暖去帮他抵御余生的严寒,却未必出于爱情。

田晓霞对孙少平的感情是从惺惺相惜到两情相悦,是真正意义上两个契合灵魂的相遇。她高贵、美丽、热情、聪慧,集上帝的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双水村的小天地,到更大一点的黄原,及至省城,她是个有着广阔阅历的女孩。

然而,历经千帆,兜兜转转,她依然选择留在煤矿工人孙少平的生命里。因为孙少平身上那种同龄人所不具备的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以及生命的韧性都让同样灵性深邃的田晓霞深深崇拜着。

从路遥塑造的这两个主人公身上,我依稀看到了作者内心对爱情弥足珍贵的信仰,即使这两段感情最后的设定都是抱憾叹息,这也难掩他笔下爱情的纯粹之美。

若非信仰爱情的人又怎会有这样的深情的感叹:

没有爱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设想。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使活着的闪闪发光。

也正是因此,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几乎是爱情乌托邦里的完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叙写的几段婚姻中看到。

2、少安和贺秀莲基于现实的爱情:

孙少安在忍痛割舍下田润叶的告白后,远赴山西,很快确定了贺秀莲为自己结婚的对象。秀莲的确是上天给孙少安的礼物,她在生活的重压快让孙少安喘不过气之际来到了他身边。不需要彩礼,也没有三媒六聘,她就像一个从天而降的田螺姑娘,任劳任怨,一心帮他扶持家业。在生活上,她千依百顺,体贴丈夫,照顾家人。

婚后生活中,妻子给予了少安前所未有的温存和爱意,两人之间逐渐建立起了深情厚谊,但离爱情却似乎有一段距离。秀莲在婚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一个尽职尽责的一个好妻子、好媳妇,但少安却还难以达到一个好丈夫的高度,我将之归结为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

故事的几个情节一直令我记忆犹新:在一次秀莲在分粥时,她盛了一碗更为浓稠的给少安,得到的仅仅是丈夫抱怨她没有以更加公允的态度对待一家人;她为家里操劳数年,提出渴望过上普通人的两口子生活时,少安无情否决了他,直言要照料大家庭,却似乎把她数年来的操持视为理所当然;少安生意受挫时,妻子千里迢迢数次为他前往老家筹钱,而他在生活中对妻子的关照却很少。

最后他好不容易功成名就,妻子却因操了劳过度,吐血身亡。贺秀莲是个完美的妻子,却终其一生没有得到妻子该得到的爱情。

孙少安的姐姐孙兰花和贺秀莲是同一属性的女人。她的丈夫王满银是个吊儿郎当的浪子,不务正业,常年游走在外,对家庭的付出和贡献几乎为零。兰花却死心塌地爱着这个几乎让所有人招恨的男人。

洗衣做饭、下地干活、照料孩子,她过着当爹又当妈的生活却不曾抱怨,只为了一年到头盼他春节归来的那几日温存。哪怕最后丈夫在他眼皮底下肉体出轨,她都没有归罪和苛责他男人,只是抹泪埋怨有人勾引了她丈夫,试图轻生。

3、路遥自身的经历:

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中,路遥塑造的女性身上都体现出了极大的母性光辉,对婚姻和爱情有着近乎不可思议的忠诚与奉献。这导致他笔下一个个过于优质的痴情女子反而显得有点失真,这是路遥塑造的一个大型婚恋乌托邦。

而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的样板化也恰恰体现了他内心对这种女性形象的欣赏和渴望。如果结合路遥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情感生活,我们就不难追溯这样一个情感乌托邦的源泉。

走进作者路遥,他的童年是在饥贫交迫中度过的。当捉襟见肘的家庭已经供养不起他上学,父亲在路遥七岁那年便把他过继给了伯父。父亲离开的那一刻给他的童年就此笼罩上了一层阴影,他也从那一刻起体会到什么叫男儿当自强。

童年的不幸塑造了他更加强大的独立人格,也意味着亲情缺失成为路遥永远的创伤。路遥性格中的自卑与悲观情结也源于他的童年,这一切令他终生耿耿于怀。

直至临终的那一刻,他嘴里最后念叨的是:“爸爸最好,妈妈最亲……”。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路遥笔下无私奉献,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都体现了他对母爱和亲情这一栏人生空白的遗憾和渴求。

感情生活中,路遥的初恋是一名北京户籍的知青,两个人相识相恋,但由于对方的门第之见,这段感情还是最终宣告失败。路遥从那时起便暗暗发誓要娶一个北京户籍的妻子。

他最后也的确做到了,其妻林达是一个颇有文学才情的知识女性,他从中收获了爱情的满足。然而初恋的失败不时闷燃着他内在的自卑,令他无法释怀。路遥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一系列矛盾又因为双方家庭背景的差异不断产生,导致了他的婚姻走向破裂。

情路和婚姻的坎坷让他饱尝了爱情的悲苦,也加深了他对纯粹爱情的感怀。因此,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我们看到他笔下那一个个近乎完美得失真的充满母性光环的无私女性形象。而这些情感最终都带上了或多或少的瑕疵也体现了他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悲观主义。

END.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和你分享知识,一起成长!


博书


想了一会儿,还是没明白问题所指。如果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处于尴尬的处境,可以理解。单纯这个题目看,完全没有根据啊,如果我的理解有误,望题主留言指出。我是这样理解的:

《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不是千篇一律

没有千篇一律呀,各有各的美好,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情愫。


孙少安和田润叶——青梅竹马的爱情

少安和润叶是同学,从小时的玩伴到入学后的同学,有着不同于旁人的感情。后来少安辍学回家,忙于农活,润叶读书求学,在城里当了老师。岁月流逝,两人的人生经历和所遇之事相差巨大,两人的生活交集也少之又少。直到润叶跟少安表白,少安才明白,原来他心中的润叶妹子,也喜欢着他。但现实的鸿沟,实在无法逾越,最终选择放弃。如果有人说少安不争气,没有勇气!那一定没有好好看原著,没有好好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那样的生活境遇下,如何承担爱的责任。深沉的爱却不能接受,内心的苦闷,明白的人自然明白。

孙少平和田晓霞——两情相悦的爱情

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是所有人的都期待的爱情,你有心,我有意,两情相悦。相比少安和润叶,少平和晓霞并不是小时的玩伴,并没有青梅竹马。高中的同学,后来成为挚友,诤友,甚至可以说晓霞是少平的人生导师,指出了内心的方向。两情相悦的爱情亦不是一气呵成,不是一朝一夕,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经历了生活的磨练,才最终走到一起。少平内心也有自卑,只是相比大哥,他内心有一个广阔的世界,正是看这世界的眼光和胸襟,才能和晓霞的人生哲学想匹配。正是如此,二人心中都有感觉,但都没有过早表明心意,缠绵缱绻,正是他们最好的爱情。

孙兰花和王满银——信任至极的爱情

为什么说兰花和满银的爱情是信任至极呢?起初,兰花对这个逛鬼没有感情,觉得他就是个二溜子。但满银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及真心,感动了兰花。从此,他们选择彼此信任。满银相信自己娶的这个婆姨是极好的姑娘,踏实,勤劳,肯定能持家。这为他出去逛奠定了心里基础。而兰花也相信,这个幽默的男人能够依靠。最印象深刻的是,满银决心改过自新,兰花再一次选择信任,这里是极为感人的。如不是信任至极的爱情,又怎么会再次选择相信呢?

孙兰香和吴仲平——恰到好处的爱情

兰香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内心的坚强考取了名牌大学,还是艰涩难学的专业。兰香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坚持的求学路有自己的理解。面对生活,她不卑不亢,即便自己心爱的人是吴仲平,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同。吴仲平也极懂兰香的内心,明白她心里所想。这就是恰到好处的爱情。

郝红梅和顾养民——踮脚仰望的爱情

郝红梅对顾养民的情愫多来自于欣赏和依靠,在她孤独的心里需要有一个依靠,这个依靠不单单是能安慰她,更多的是能改变她生活的人。班长顾养民家庭出身好,爷爷是有名的医生。其实,顾养民内心并不是多爱郝红梅,当他得知毕业前夕那件事,就果断与郝红梅撇清了关系。当然,顾养民也没有别的办法,或许他内心喜欢的人是纯洁无比的,他可以不在乎红梅的出身,但却忍受不了她偷手帕。踮脚仰望的爱情,多指的是郝红梅。

《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没有理想化

爱情唯美,谈理想化还说得过去,关键是很多爱情都极具悲剧色彩。少安没能和润叶在一起,后来遇到了秀莲,家长光景越来越好,秀莲却离开了少安。少平和晓霞的爱情是凄美的,相信很多读者最为惋惜的就是他们俩的爱情。三年之约,雨中再也见不到那位活泼可爱的姑娘,少平的心在滴血,他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可见,并不是每一个爱情故事都有好的结局,为什么说爱情有点理想化?

以上纯属个人的看法和理解,如有不同意的看法,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strong>


秾丽的时光


是有点雷同。在那个贫苦的年代,爱情可能是路遥心里的理想人生吧,也是他想要的结果。


在那个年代,都喜欢高官厚禄,才有了后来少平和小霞还有他妹妹和一个官二代。少安的初恋和一个官二代。他喜欢的人都是这样的结果。除了官二代好像没有别的。在他的脑子里,成功就好像应该是当官吧。


很多人喜欢看《平凡世界》,有的看了辛酸泪流,有的看了一遍不够要看好几遍,有的直接把我当成珍藏起来,随时拿出来看。听说是因为很想小时候的自己,和自己辛苦平凡的父母。我也有那么一点感觉,里面的心理描写的确有亲临实境之感。特别是两个少年买饭时的那种窘迫,没有钱,贫穷是最具有那个年代特征的。



里面哥哥和弟弟都有自己的想法,很远,很美,一个是实业家,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但是他们还是那样平凡,还是那样要承受生活的压力,过着平凡的人生。虽然年代不一样了,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和优越感呢?不再那样穷困,也免不了一样的人生。


爱情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幻影。不够真实。真实的生活中,爱情我觉得更像是少安两口子那样。没有高官厚禄,平凡中有矛盾,有痛苦,彼此离不开,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雨霖铃97090


我没明白什么叫千篇一律,以孙少平为例,田晓霞和惠英,每一段感情都体现了他不同时期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每一段感情都是生活的馈赠,各不相同。

生活是那么困苦和不可控制,所有的艰辛和苦难都必须接受,即使失去最亲的人,哭过后依然要坚强着活下去。

田晓霞给了他最纯的爱。这是奢侈的,精神的爱恋,不顾世俗,不顾身份,能遇见这样的女人,真的是值了,只是这样的爱情太纯太美好了,路遥不得不扼杀了她,生活就是如此。

而惠英,这个质朴的女人,同样失去了最爱的人,她能给少平的可能不是浪漫,也不是激情,却是安安稳稳的日子。

爱情,给了孙少平成长的动力和方向,在那么多苦难面前,他有强大的精神力支撑着自己,一步步走向幸福的生活。


致被遗忘的自己


那个时代的爱情比较简单,我是说相对于现在的爱情。


mouldlion


这个得问他自己才知道。


竹叶红老师


在路遥先生的名著《平凡的世界》中,对于美好的爱情描写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少安和润叶青梅竹马的美好恋情因两家境况的差异难以结合;少平和小霞从相知到相爱而最终却以让人扼腕的悲剧而结束,还有金波短暂而热烈的初恋,描写的各有特色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读者的心。尽管各自的爱情最后都以悲剧结束,却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遐想的空间耐人寻味。把答案留给读者去构思去作答,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感人肺腑回味无穷。




西域之子cyj


歌颂爱情没什么不对,但路遥似乎不懂爱情。

也许是囿于阅历,《平凡的世界》里的爱情基本都是一个模式:扶贫式爱情。据说,路遥先生本人也拥有类似的爱情经历。由此,我们就能理解《平凡的世界》里的有关爱情的理念(理想)了。


猫咪猫咪小猫咪


俄国有个姓托的老汉说过“幸福的家庭都差球不多,不幸的家庭倒各有各的不幸”。这话还真没说错。陕北地方苦焦,小伙路遥把苦吃扎咧,可怜连剃头的几块钱都舍不得花,不像关中老陈,给葫芦头写几个字就饭也咥了,名也有了。抽的那洋卷烟就指头壯,一根能买几十条工字烟。——啥是个理?人跟人能比嗎?


我在故我思\n


在那个年代,物质极度贫乏,生活十分单调,感情相对单纯,所以该作品的爱情故事似乎给人以千篇一律的感觉。其实这种爱情才弥足珍贵!值得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