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者多為山東人,為什麼東北口音中沒有山東味道?

永安0406


我們每個人不管去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如果在去之前已經使用了十幾年的家鄉話,那麼這個家鄉話的口音會記一輩子,受周圍環境影響的概率不大,因為這是我們從小接觸的第一次語言啟蒙,已經深深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但準確地講東北口音中也還是有一部分人說話是帶有山東味道的,這與某個區域山東人多少有關係。因為最先一批闖關東的山東人自始至終一直說的是山東家鄉話,時間久了可能多多少少會影響一點本地話的口音,但當地主音從未做出改變。

但為什麼這一批說山東話的人沒有對東北當地口音產生徹底的影響,因為闖關東過去的山東人數量雖然龐大,但是東北三個省份的土地面積也十分遼闊,將龐大的山東人群體一平均,就會顯得比較稀疏。並且闖關東有從陸路過去的,也有從水路過去的,所以山東人過去以後並不是集中在某一個區域,而是成分散狀態,即便有扎堆,扎堆人數也遠遠沒有本地人數量多,所以分散的山東話遠遠達不到完全影響當地口音的程度。

但準確的講,也有一部分山東口音完全影響了東北話,原因也是因為扎堆效應,比如遼寧大連、丹東部分區域的口音和山東膠東半島的口音,尤其是煙臺和威海的口音十分類似。原因從地圖上可以看出,遼東半島距離山東半島最最近的城市就是大連和煙臺,從水路闖關東基本是在大連一帶登陸,這比通過陸路過去更能形成集中,大連這座水路橋頭堡自然而然的集中了很多山東人,數量眾多的山東人對當地口音做出了巨大改變,這個就是最好的闖關東語言帶入證明。

至於過了遼東半島以北的口音,基本還是以當地話為主,雖然第一批山東人還是講山東家鄉話,但有句俗語叫做入鄉隨俗,所以第一批山東人在東北大地生育的下一代子女,大部分都已經開始講東北話了,在周圍的人都講東北話的環境下,即便家中有一個長輩繼續講山東家鄉話,也很難對子女的口音形成影響。借鑑一個不太恰當的成語:三人成虎,雖然東北話不是謠言,但是說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會成為一個人的啟蒙語言。


地理有意思


闖關東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具體我就不細說了。只是說說個人經歷吧。

我是山東人,我大姑和大姑夫在他們年青的時候去了東北(她們那時候正趕上文革後期,不是知青去的,確實是當年家裡窮,去闖生活的)一家都在東北定居幾十年了,隔幾年回來老家一次。他們是青年時代去的,按說這個年齡段的人的口音已經定型了,輕易改不了了,但是姑姑、姑父回來一說話就是東北口音,即便在老家待一個月了,也改不回家鄉話。

然後再做個對比吧:我大爺爺。我大爺爺也是年輕的時候參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後在江西九江任職定居。我每次見我大爺爺的時候他那一口家鄉話太純正了,一點都不帶九江口音。但是我大爺爺家的大伯、姑姑他們就不一樣了,別看我大爺爺一嘴家鄉話,但因為大伯、姑姑他們從小在九江長大,即便收到了大爺爺在家山東口音的影響,但還是一點山東口音都沒有,但是能聽懂我們的方言。

通過這個對比,我只能說東北口音傳染性太強了,全國各地口音根本幹不過啊!而且你別看山東口音和東北口音不同,但是山東人和東北人說話除了極個別方言詞彙(只在本縣城流行的詞彙)雙方都能聽懂對方說的什麼,因為我們兩地的很多詞彙都是相同的,這就是闖關東帶來的同化。

要是有抬槓的,你找個東北朋友帶到你們那一個月試試,一個月後看看是你家說東北話還是東北朋友說你們家鄉話!


風聲邊界


這個問題我覺我有點發言權,為什麼闖關東的有好多山東人而東北話沒有山東口音。本人出生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郊區,老家山東青島。上一代的就不說了,他們說話肯定都是山東味兒的,那就來說說我們這一代吧。我從東北出生並度過了小學和初中,我在學校也說東北話(已經很接近普通話了),因為東北大多都是關內移民,不光是山東的,還有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的(其中也有吉林或者遼寧的),還有東北本地的滿族同胞、朝鮮族同胞,這麼多地區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很難想象都各自說著自己的方言,感覺溝通會有障礙的,這就像美國是一個完全的移民國家,有好多個國家的人,為什麼英語是普通話(官方語言)一個道理。像我比較傳統,在外跟朋友同學就說東北話,回家跟父母就說山東話,雖然沒有老家山東話純正,但是不能忘了根本,根在山東啊!也不怕您笑話,小時候一聽到"山東"關裡家"這兩個詞,別提有多激動多向往了,也肯能是與生俱來的原因吧,那就是心目中的聖地啊!

另外,也不能說東北的山東人很多,為什麼東北話沒有山東口音,舉個例子,遼寧大連,就跟山東煙臺的方言差不多,俗稱"海蠣子味兒"的。不知道這個回答能否讓您滿意?


浩南哥的金魚大眼睛


你要看哪個地方的口音,遼黑兩省我不瞭解,吉林省的山東移民也主要分佈在通化、白山和延邊地區,並沒有全省分佈,因為這裡是林區,山多,地廣人稀,相對容易刨食,我父母膠南土生土長的,去東北吉林省撫松縣40年,口音依然沒變,我們子女一輩混雜了一點東北口音,但是不嚴重,我們撫松縣有個北崗鎮叫小日照,那裡人更沒有多少東北口音,因為基本都是日照移民。我現在也回了青島開發區,我不特別說明,很多人也聽不出我是東北的,膠南周邊的土話我也全部能聽懂。膠南話我也可以說一點。那些完全東北口音的山東移民,估計多集中在黑龍江,大多是抗戰前闖關東那批人的後代,已經被東北化了,有些方言還是跟山東接近的,只是口音不同了而已。


我是誰的誰誰誰誰誰s


後代已經融入東北口音中,所以沒有了山東味。你經常看抖音或者火山小視頻你就會發現,年齡在七十以上的山東搬過去的東北老年人口音還是地道的山東口音,跟山東老家的口音一絲不差,包括生活習慣,行事風格毫無變化。但是他們的後代已經是滿嘴大碴子味的東北話,他們拍攝的視頻中老年人一口山東話,自己一口東北話,只有跟老年人交流時才會用有些變了音的山東話對白。我家裡同樣也有安家東北五六十年的親戚,已經九十多歲,打電話口音一絲未變,但他們的後代已經不再說山東話,而是地道的東北話,再過幾代老家話更沒人會說了。


南靠山


“闖關東”大家幾乎都不陌生,它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

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建山海關城堡一座,山海關扼東北與中原之咽喉,關東是指山海關以東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地域,東北一帶因此被稱為“關東”。也稱為:“東三省”、“白山黑水”地廣人稀。

明代遼東屬山東省,故而山東人在明代向遼東移民中充當了主力軍。因為兩地有廣泛的親戚關係,所以保持聯繫較多,在山東人“闖關東”後積極幫助。




19世紀,山東大地惡匪橫行,又遭受洪澇災害,義和團亂,民不聊生,餓殍遍野。而且帝國主義瓜分中國,俄國取得東北特權,1860年清政府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山東人部分河北人大規模往東北遷移。山東的百姓大多遷至了遼寧省的大連和丹東。



直到新中國成立前“闖關東者”近4千萬人,也有人說東北的一半人口都是山東人,也有部分河北,山西等人。有首詩說的好“鄉音無改鬢毛衰”,東北口音中老年人的口音依然沒有變,還是地道的山東口音,但是年輕人的口音變化很大。

當時移民,他們克服克服重重困難,漂洋過海或是跋山涉水,忍飢挨餓,躲避土匪,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荒種田,做工打漁,誠信經商等 。 這中間當然要和當地人友好合作,同化語言,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闖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至今一百多年了,至少經歷了三代人,年輕人會隨著當地的口音變化自己的口音。


我覺得山東話和東北話好多方言或者口頭語都一樣,山東人和東北人在一起比較親切,山東人講究入鄉隨俗,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他們也常常把“入鄉隨俗,客隨主便”這句話掛在嘴邊。山東人很實在豪爽,他們對當地文化很尊重,積極融入到當地的文化中。自己鄉音難改,但會支持後代學習當地語言。還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比如說大連話那就是地道的山東話,闖關東後,在大連的山東人佔據了人口中的絕大多數,所以說大連話基本上就是山東話。


無論是山東人還是東北人大家都是一家人。


小姐姐講史


闖關東過來的都路鄉隨俗了,哪還能保留山東話,不講滿語不削死你。遼南為何保留膠州口音?一方面因為日俄戰爭使遼南基本上全部的原住民都逃竄至瀋陽以北,吉、黑等地。另一方面是以前遼南一帶土地貧瘠,想吃飽飯那是很困難的。清末山東人闖關東在渤海一帶登陸後,對遙遠的白山黑水以及北大荒知之甚少,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人口稀少的遼南了,凡是進入大範圍東北原住民的地區,可以說想生存,口音必須隨當地口音。其實《闖關東》電視劇裡,把山東人來東北後多麼牛逼寫的出神入畫,那都是美麗的扯!山東人來東北膽子都很小,怕惹事,處處受盡當地人的欺負和歧視。我小時候還對上一輩闖關東過來的山東人叫山東棒子,東北人叫棒子的一共兩種人,一個是對朝鮮族叫高麗棒子,再就是對闖關東的山東人叫山東棒子,其實山東棒子一詞就含有歧視的意味了,這才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在東北的真實生活。


策馬揚風


東北話大概是當今中國眾多方言之中最具特色、也最具知名度的一個地方方言了。在上大學期間,如果你有一個或幾個東北同學,那麼,無論你是哪裡人,說話的口音總是有意無意的帶上了一絲東北味兒。尤其是經過眾多東北出身的喜劇演員推而廣之之後,估計全國大部分人都能說一兩句東北話。

大家印象中的東北話

今天的我們提起東北話,往往將其視為東北三省地區的方言,很少有人將東北話與山東話聯繫起來。但在近代中國,中國東北其實是一個以移民為主的地區,東三省的居民絕大多數都來自華北地區,其中,尤其以闖關東的山東人最多。

既然中國諸多省份中,山東人是闖關東人數最多的省份,那麼,為什麼東三省的口音中卻沒有了山東味道呢?

首先,雖然東北地區的移民以山東人最多,但是,闖關東的並不僅僅只有山東人。事實上,當時的中國各個省份,都有活不下的貧苦農民前往關東掙扎求生。其中,北方地區的各個省份,如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是移民大省。

闖關東

而進入東北之後這些移民,也並非以省份為單位聚集,而是散落在東北各地。因此,雖然闖關東的山東人很多,但是卻分散在東北各地,與其他各省份的移民共同生活,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因此,在各個省份的文化互相融合之下,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東北口音。

第二,東北三省雖然主要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年輕省份,但是,東三省的歷史依然要以百年計。早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其實就有了貧苦的關內人民闖關東的做法。

只是由於當時的清政府一直將東北地區視為滿清的退路,不願意因為關內的大量移民導致東北地區被同化,因此,清政府一次次頒佈禁令了,甚至設置柳條邊禁止移民前往東三省。

也因此,向東北移民才有了闖關東之說,“闖”字,既說明了前往寒冷東三省移民的前途未卜,也說明了違反清廷禁令、犯禁闖關進入關東地區的風險。然而由於關內實在生存不下去,即使有著清廷的種種禁令,依然前後有近200萬華北地區農民進入關東地區。

不過,真正大規模闖關東,還要到了清末民國時期。到新中國成立時,東三省約有4000餘萬人口,這4000多萬人,大多數都是移民或移民的後代。而到新中國成立之時,據清朝末年開始的大規模闖關東,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因此,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演繹之下,東北三個省份移民的交融碰撞之下,形成了獨屬於東北的文化特色。東北話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而這樣的特色其實也是有例可循的,早在清初之際,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曾經的天府之國四川變成了千里無人煙的荒野。為了真正佔據四川,增強對四川地區的統治力,清廷開始了著名的“湖廣填四川”:他們從湖廣地區大量移民,遷入四川地區。

當時中國南方的各個省份,如湖北、湖南等地,都有大量的移民遷入四川,但如今的四川口音卻極具四川特色,與湖南、湖北地區的口音相距甚遠。因為,雖然四川的移民以湖廣地區移民為主,但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在當地形成了獨屬於四川的特色。

第三,其實也並非所有的東北地區口音都沒有山東味兒。例如,遼寧南部地區大連等地,他們的口音就有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十分相似。大連等地的口音,也與我們通常認為的東北口音相差較大。

大連等地的口音之所以與山東話十分相似,一是由於大連與遼東半島海路十分相近,是闖關東的重要路線之一。闖關東除了陸路之外,最主要的海運就是從山東煙臺到遼寧大連。因此,所以山東故土距離最近的城市,有許多從海路闖關東的山東人選擇留在了大連。

上世紀我國曾在人口普查中發現,上溯三代或二代,祖籍是山東的大連人比例高達60%以上。這個數字也意味著,闖關東期間,大連的主要人口是由山東人組成的,在山東移民的影響之下,大連話十分類似山東話,也就不奇怪了。


鳶飛九天2018


語言傳承問題本身,較為複雜!

東北話缺少山東味嗎?

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看你如何看?

🙏

首先,何為‘‘山東味’’?

即便是在山東,

音調上的山東味也不是一個味,而是三個大味,以及他們之間的各種再調和味!

煙臺威海是典型的膠遼官話味,德州濟南是典型的冀魯官話味,菏澤是典型的中原官話味,濟寧及臨沂大部也是廣義的非典型性中原官話味。

這些三大味間的緩衝區,又是各種雜合味!

用語上的山東味也因三大語言區有不少差異。

即便是山東三大片區核心區的人們之間,其實都是有一定溝通障礙。

所以來到東北的各地山東人,自然會選擇更易交流通用的東北官話!

🙏

其次,東北話裡除了本土詞根的詞彙外,其餘大部分詞彙,在其他官話區可能覺得很有特色,可是在山東看來他的詞根就是源於山東,只是發音東北化而已!

所以姥姥家在山東的馬未都先生說,東北話就是說誇了山東話,也是很有一定道理的!

🙏

第三,闖關東的山東人,不是整批移民,多是分批帶動梯次進入東北的,因此也就較自然地入鄉隨俗,儘量講當地語言,以便儘快融入當地,也就很難在在東北形成較大範圍的山東方言島,但還是有些小的山東方言島。

🙏

第四,闖關東的山東人,多是地位較低的農民,而且是當時在山東生活的不如意的或者無奈的,在儒家思想核心區的山東,一直有著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能出去闖的大多是生活所迫不得不走的!

這些人的地位,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具有語言上的強勢地位。

🙏

第五,東北肥沃的黑土地,讓勤勞的闖關東的山東人,迅速改變了自己的貧困命運,講究宗族互助的山東人,又不斷地從老家召開新人,循環往復~

是東北讓這些新東北人生活的更有尊嚴,所以他們的後代便以講東北話為榮。

就像今天上海的新移民後代,多會點上海話一樣道理!

還有九十年代有些流行粵語臺語歌曲,也是一樣道理,今天港臺方言歌曲很難再流行也是因為大陸崛起,倒是他們流行普通話及大陸文化產品了!

🙏


木魚石OWEN


這個題目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細細探究下來,卻是錯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題目裡說“東北口音裡沒有山東味道”,這就是錯的。昔日的東北話,並非現在的東北話,你怎麼知道東北話從來沒有受過山東方言的影響呢?

現代東北方言深受山東方言影響

學者對山東、東北兩地方言進行過很多研究。

可以確鑿地說,東北近代方言受山東方言影響最大,無論是措辭、聲調、發音,還是一些細節,東北方言都深受山東方言的影響。姑列舉幾個論文題目,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闖關東人口中,山東人佔了70~80%,可為什麼東北話依然還是東北味,而不和山東話一模一樣呢?

東北話中的用詞和發音,深受山東方言影響,但東北話依然自成一家。東北方言形成於明清之際,是東北各民族同漢人相互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特殊方言。直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看見諸多包括滿語在內的少數民族語言和腔調對東北漢語方言的影響。然而,隨著漢人大量往東北移民,昔日的東北話已經不是現在的東北話了,

在東北,受山東方言影響深淺次序依次為:遼寧最深,吉林其次,黑龍江最淺(但依然有山東方言區)。

山東話對遼寧影響最深,尤其是山東移民走海路的落腳處大連,已經被帶得完全成了山東話(山東煙臺)。

下圖為膠遼官話分佈區域,可知山東膠東半島移民對東北(尤其是遼寧南部)的影響。

而更遙遠的東北,遠村遠落的,則按路程的遠近和人丁遷徙的多少,影響或深或淺。

方言的影響,實質上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吞噬少數”。東北人多的地方,山東人過去,自然被帶得說東北話了,山東方言也會對其方言有影響。即便是始遷初代者不說遷徙落腳處的方言,子孫也必然受影響。在本身是少數的情況下,初代鄉音未改,二代強學方言,三代不會方言。

全是山東人的東北村,後代依然說山東話;少數是山東人的村落,後裔都被帶得說東北話。

東北某村(譬如黑龍江遜克縣團結村),全是山東移民,則該村後代依然說山東話。

但如果是數名山東人,落戶一全是東北人的某村,則這家人的後代,必然會被帶成只會說東北話。

別的例子不講,只講中國的阿拉伯移民,頭幾代是會說阿拉伯語的,但時間久了,子孫便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說了,只會說漢話,而且是當地方言的漢話。所以,在距離山東較遠的區域,東北話自然是佔上風的。先來的人,其子孫的方言先被帶跑,等同於東北方言人口了,面對後來來的闖關東人口,又是多數對少數的優勢。

尤其要注意一點,闖關東的人口中,山東人佔80%,不代表東北人口山東人佔80%,在很多區域,東北方言人口對山東方言人口,其實是多數對少數。

東北人口史中的古代人口是粗線條統計的,譬如某朝代統計的是100萬,下一個朝代突然就變成了600萬,再下一個皇帝統計,變成了130萬。尤其是遼寧的人口,更是謎。遼寧在金代統計出來300萬人口,到元代忽然就變成了30萬人口,這完全是不可能的,這是天下太平時統計的人數,光瀋陽城也不止三十萬人口,一個省居然30萬,只能是統計錯誤。山東人闖關東之前的東北人口其實不確切,有人保守地說是400萬,但其實有可能是上千萬。總之,闖關東過去的山東人,在更遙遠的吉林和黑龍江,人數是沒有優勢的。


總結:

山東人把遼寧南部的方言給完全帶跑了。稍往北,大家相互影響,你帶我,我帶你。再往北,就是山東方言被東北方言帶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