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還要沿用繁體字?

實在想不出名字該取啥


誠邀,如題。小編以為與其討論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還要沿用繁體字?不如說說大陸為何要使用簡體字。

其實新中國建國的時候,大陸也還是使用繁體字的,簡體字的歷史不過幾十年,然而最終能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字體,說明簡體字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那麼簡體字的優點有哪些呢?

首先,簡體字清晰明顯

21世紀是網絡的世紀,電腦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社會。文字也必須與電腦相結合。古代的繁體字雖然字跡優美但是筆畫太多,難以適應大數據的輸入。

其次,簡體字通俗易懂

古代中國文盲率高的原因,除了生產力不好,很大的原因就是繁體字太難寫了,數據顯示,在簡體字應用這50多年以來,沒有給中國的文化傳播造成負面影響,相反卻大大降低了文盲率。


最關鍵的時,調查顯示,大多數使用簡體字的大陸居民其實也能閱讀繁體字。

至於為何臺灣和香港至今還要沿用繁體字?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一是香港迴歸的時間太短,新中國使用簡體字的政令在迴歸前無法在香港得到執行,臺灣就更不用說了,與大陸對著幹的國民黨和民進黨怎麼可能聽人民政府的話。

二是繁體字確實有其好處,比如繁體字的書法就比簡體字更有韻味,臺灣香港生活水平較高,也能夠負擔起繁體字教學的花費。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還要沿用繁體字?

當時因為國民黨戰敗,蔣介石率領一批人逃到臺灣,不想與大陸共和,想自成一派,對大陸推行的政策,他們都予以反對,這裡包括反對使用簡體字,所以一直沿用官方的繁體字。

而香港則是因為當年還未迴歸祖國,正處在英國殖民統治,理應不會推行中國的簡體字政策,等迴歸祖國後,因為多年習慣的原因,就一直沿用繁體字到現在。

早在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就正式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佈《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在1952年周恩來總理連同剛剛成立的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委員,對我國漢字進行了一次由繁到簡的改革。在通過《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後,並開始著手收集、整理編制《漢字簡化方案》,於1964年公佈最終《簡化字總表》,並在1986年10月,經國家語委經國務院批准調整,又重新發布了《簡化字總表》。

在華夏曆史上,繁體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而且一直都是我國的官方文字。那麼,中國當初為何要把繁體字改成簡體字呢?

有書君是這樣分析的:基於當時的國情考慮,中國在剛剛經歷重創後,經濟實力薄弱,再加上中國又是個農業大國,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在貧窮落後的農村,所以導致大部分人都是文盲。

為了更好的建設國家,滿足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加強文化的普及教育就成了人們首要解決的重要任務。

而“掃盲”就成了那一時期的熱潮,不管是在工廠,街道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會有識字和學習文化的掃盲班。

但問題來了,那些筆畫繁瑣的繁體字,對於本身沒有多少文化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難寫又難認。

為了讓大部分人民群眾能夠更快更好的學習到文化知識,於是就出現了文字的簡化改革和漢語拼音的普及,而這樣的改革使國人的識字率提升了九成。在此基礎上,才有能力學習更多的更高層的文化知識,從而掌握科學技術,實現科教強國的戰略目標,復興中華。

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文化在經過不斷的演變更新後,變得規範化和統一化,便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傳承人類文明的工具。

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語言文化,更何況香港是後來才回歸的,而臺灣一直都自成一派,作為主張和平民主的祖國來說,開始都沒有要求他們文字統一,現在更不會,特殊情況特殊對待,他們怎麼方便怎麼使用,我們不做過多闡述,更不要政治化,因為我們自始至終是一家!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港臺之所以至今沿用繁體字,原因不外乎:


1、沿用解放前民國的教育體制及漢字內容,由於臺灣的去中國化,香港人對中文教育不是很重視,至今為止,漢字水平在港臺幾乎是滑到底了,象帶過香港五六年級學生的作文課,他們只相當於大陸二三年級的中文水平,六年級的學生100字的作文都寫不出,這些學生還是在香港的中文學校學習的,那些英文學校的學生更不必提了。


2、過於保守,不能應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這一點上,新加坡做得好,早年新加坡和港臺一樣,使用繁體字,後跟隨大陸改為簡體字,並且幾乎全盤接收大陸的簡體方案,使新國省時省力也省成本,完成其國內簡體字改革與普及,同時引導東南亞國內的跟進,以簡體字為主。港臺在文字改革方面,止步不前,特別是在手機智能時代,繁體字越發顯現。


3、文字的發展,幾千年來,本身就是一個簡化的過程。從甲骨文、金文、篆書…到楷書(繁體、簡體),文字簡化的目的主要是便捷書寫、信息快速傳播,當今信息化時代,簡體比繁體更適應。互聯網,特別移動互聯網普及以來,簡體字的傳播優勢已經顯現。


4、簡體對於漢語的國際化推廣促進很大,簡體字方案以來,起到極大的掃盲作用,對漢語國際化也產生積極效果,從教外國人學漢語的體驗來看,漢字是最難的一關,很多老外最後不得不放棄漢字,只說口語,造成一種現象,老外漢語講得特好,但可能一個漢字都不認識。海外教老外的老師多數來源於大陸或港臺,現在基本上由大陸的簡體方案完全佔優,你想想學習:憂鬱的臺灣烏龜 變成:憂鬱的臺灣烏龜 ,本人都寫不出來,何況老外。


4、文字本不分繁簡,繁簡都是文字的一環,因而不必把繁體與簡體割裂。很多人以為簡體字是新中國之後自創的,事實上,簡體字不是現代人新創造的,現在的簡體字基本上魏碑、唐貼中能找到;簡體字大多從草書簡化、簡單字合併繁雜字、俗體字傳承而來,不必把繁體與簡體割裂。另外,簡體字,如果不算偏旁的簡化,實際上也就幾百個。


網上總是流行港臺人攻擊簡體漢字的段子,如: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廠空空等,這只是港臺經濟、社會全面被大陸趕上後,找不到別的優越感後,想在文化上立話語權而已,攻擊者根本不懂中華漢字文化的傳承,好象簡體漢字是大陸憑空生造出來的。如下:


[愛],由草書局部簡化而來,草書中,心字常常只用一橫草寫,一代表心


[幹、後、廠]等簡體字形,早在甲骨文時就有了,只是用簡單字形合併了複雜的字形,不懂的人,如果把 天后, 改成:天後 就大錯特錯了。


[親]字,在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碑貼很常見,當時簡體親字被稱為俗體字。

親,本來就有至親、靠近、親近的意思,有見無見都不影響表義。



現時大陸學習簡體,又很容易認識繁體,是一種最好的模式,就象大陸人能看懂港臺的繁體報紙,而港臺卻讀不懂大陸的報紙。所以不管是聯合國還是其它眾多國家(特別是歐美、東南亞國家等)都是支持簡體字漢語的。


每年總有人以為認識幾個繁體字,就是懂中國文化,並主張把簡體廢掉,恢復成繁體,這是逆潮流、逆社會發展趨勢的,也不可能逞的。



.

.


我是漢字谷主,【專注說文解字、快速識字、K12大語文、海外漢語,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

漢字創新思維訓練 提升中小學生想象力及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能讀懂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交流及合作!

如何獲得上述 人字學習法 相關資料,請關注本頭條號,私信 “1001”


漢字谷主




主要原因還是兩岸三地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理解不同,進而延伸出來的結果不同。

臺灣和香港地區他們為了強調對中華文化的繼承性保持的比較好,接受的是正統的中華文化,因此不管是從形式還是內容都進行了很好保持,繁體字和豎排版就是其中最明顯的標誌之一。

任何一個政治實體,想統治的更長久,都會強調自己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統性。臺灣一直宣稱自己才代表中華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不管是內容還是生活方式上都保持和民國時期的高度一致性。

香港則是因為長期受英國政府的殖民統治,華人則更有民族自尊心,用來和英國人區分的東西就是文字,長期以來用的就是繁體字和豎排版。



中國大陸是從1950年代才開始對簡體字的改革的。

當時的爭論非常之大,基本和五四運動時期的爭論差不多。

第一種觀點,要不要保留漢語和漢字。有些激進的人主張中國全面西化,採用拉丁文為新中國的文字,並且得到了部分國家領導人的支持。但最終發現難度太大,也不符合中國國情,就取消了。



第二種觀點,就是要不要簡化漢字。有些專家認為繁體字本身就有很明顯的表徵意義,代表了中華文化。簡化漢字後,就會讓很多漢字失掉了這層意義,就破壞了中華文字的美感。但有些領導人最終還是採取了簡化漢字的方案,畢竟簡化後有利於中國人民全面掃除文盲,提高識字率。



簡化漢字工作剛完成不久,大陸就出現了十幾年的其它狀況,我不說,你懂的,不讓寫。

當時的向外輸出革命,香港甚至出現了社會動盪,部分人士採取了過激措施。香港和當時出現了強烈的對立情緒,根本不可能推行簡化漢字的工作。

臺灣則從49年以後實行了長達近30年的戒嚴工作,整個社會的思想文化都處在停頓狀態,雖然也有不少文化搞些反抗活動,但都沒有多大用,臺灣同樣沒有可能採用簡化漢字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兩岸處於對抗狀態,大陸擁護的,臺灣必反對,根本沒有可能就這些皮毛的事達成一致的可能性。

就放在現代,不管是大陸還是香港臺灣,包括新加坡,許多學者對簡化漢字還有不同的意見,根本不可能全面在全球推行簡體字。


新知傳習閣


在華夏曆史上,雖然簡體字一直存在,但繁體中文一直都是我國的官方文字,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進行了一次文字由繁到簡的改革。由於當時香港和臺灣兩地並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沒有被包括在改革範圍內,所以現在還在用繁體字。


那麼,中國當初為何要把繁體字改用成簡體字呢?

1956年1月,中國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是考慮到中國國情——

當時的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

那個時期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組建了掃盲班,識字和學文化是那一時期的熱潮,但是遇到困難,繁體字筆畫多,難寫難認,掃盲的對象是大批的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年人,為了這一需要才根據群眾中的一些書寫習慣形成了簡化字。

簡化文字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儘早儘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能力學習更高的科學技術。


城市研究所


文化,不論到了哪一個年代,總是免不了兩種狀態:繼承與發展。漢字不論簡體還是繁體,總是文字,文字作為文化載體必定免不了要趟繼承發展的道路。

因此,顯然開篇便能回答問題,簡體字是從繁體字發展而來扮演發展的角色,而繁體字則是發展簡體字的本源,既然是本源總歸不能數典忘祖,當然是要有人去繼承的,喝水便忘挖井人並非我們的作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之所以有韻味、有魅力多半是其悠久的歷史煥發出來的,而其中文化便是其芳香源,繁體漢字作為我中華文化載體,猶如名香,是我們傲人的資本,別人想求而不得,絕不可能丟的。

其實,臺灣香港使用繁體字,確實與上個世紀新中國成立時的政治對立不無關係。但是,這絕不是強制的。也就是說,當時不論香港臺灣乃至大陸絕沒有強制任何人非得用何種文字,否則動輒下獄什麼的,僅僅只是一種倡導呼籲然後大家約定俗成去響應倡導罷了。不論那時候還是現在,你在大陸寫繁體字仍舊很令人欣賞,在臺灣寫簡體字也不會有人說你什麼。



有人錯誤地把臺灣香港用繁體字,大陸用簡體字這一現象誇大到大陸失去傳承的地步,我認為觀點大錯特錯。需知道當初我們為什麼要倡行簡體字。新中國成立時,國家一窮二白,文盲率是很高的,為了普及教育方便大家認字,簡體字應運而生。

也許有人要說古代也是繁體字,難道他們就沒文盲?這個看法是沒有跳出時代來對比的。有些常識的人都會知道,古代文盲率絕對比新中國普及簡體字後要高很多。或者說我們沒有普及簡體字之前的文盲率比普及簡體字後要高很多,這一點就是之所以普及簡體字的切實好處。

再一點,古代繁體字也確實難認,古代文人一輩子拿來唸四書五經差不多時間就不夠用了,博學聰慧點的可能還通些算數天文等,你讓現代人從娃娃抓起讓他學繁體字,恐怕到九年義務結束也僅僅也就是四書五經與唐詩三百首徘徊,類似數學、物理、化學、地理、生物難道不用學了麼?同等年輕學繁體字的人絕對趕不上學簡體字的孩子的步伐,這一點毋庸置疑。即使是現在香港臺灣也是倡導的是繁體、簡體兼用,以期達到傳承發展的最好狀態,比如香港涉及到古典文學詩詞,課本上大多是簡體字,而臺灣人有不少書信乃至老師有時候手書為了方便學生理解都會用簡體字,比較正式的文稿才用繁體字。


還有的人戲比較多,認為新中國成立用簡體字是為了打造始皇帝那種書同文局面,丟掉了傳承。其實這樣的人,大多不知道我們倡導簡體字僅僅只是書同文的表,而非裡。兩者局面背景截然不同。始皇帝統一六國而六國文字不一,自然是要統一文字的。而新中國之前,是否有六種文字?恐怕僅僅只有繁體字罷了,如此一來也就不存在書同文的裡了,目的上面已經敘述。

其實近代史那段時間為什麼如此之多的大師?因為他們所倡行的是當時中國迫切需要的。比如說我們要細述魯迅為什麼說要打倒孔乙己?因為他太繁文縟節之乎者也了。為什麼胡適先生說要打倒八股文?因為白話文更簡便敘述罷了!而文字從繁體發展到簡體,與上同理。

當今是多元的,只有封建才會要求單元。我們倡行簡體,卻仍舊鼓勵繼承繁體。比如說有考生曾經在高考以甲骨文作文,不也是受到極大重視重點培養?同樣你以繁體字作文也可以,不但不扣分,極有可能加分,就怕你寫錯。只要你願意,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繁體字行文,絕對能收到稱讚一片,絕不會有人說你什麼。


歷史發展到今天,新中國倡行的與臺灣香港倡行的必定是有區別的,這是來自當初香港、臺灣上層建築的思想建設問題,他們害怕被同化失去手中的東西,同樣也不具備能力去新創一種文字,繁體字用起來就很不錯也便使用傳承了下來。一直到今天,既有我們一國兩制尊重他們的緣故,也有我們與他們本身希望發展傳承的緣故,所以他們一直用繁體字。而我們人口多,所以簡體字更適合我們。


不書公子


簡繁各自的好處

用繁體字有什麼好處?用繁體字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離傳統文化更進一步,真正想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人,都避不開和繁體字打交道。因為古代很多典籍、善本的載體就是繁體字。

那麼繁體字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呢?繁體字是古人經過美化後的才誕生的。其大部分字都書寫的方式在今天較簡體看來確實很繁瑣。這個對於全民識字運動來說會增加一點阻力。不過在現代社會中,比如很重要的考試,簡體字的優勢就很明顯了,寫一個繁體的時間都能寫幾個簡體字了。


時變異也

很多人都只是用以前的眼光來看待臺灣和香港,以前的臺灣和香港確實有很多弘揚中華文化的人在努力踐行著,這點我們得學習。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就是現在的雙語教育,雖然我們大陸也學英語課,但是很多隻是應付考試,可能現在當語言來學習增多了。但是香港那邊就是當語言在學習,所以都可以看到香港的大學用英文來講授中國古代文化。

而臺灣則是近幾年廢漢字推不動,所以就來另一條道,雙語教育就是他們目前在推動的事實,從而借雙語之名來行去漢語之實也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所以別看今天他們還在用繁體字,但是他們實行的雙語教育卻給年輕人開了拋棄傳統文化的大門,所以他們有些人年輕人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生活和學習中的英文越來越多,這些也是今天應該得注意到的,大陸亦然。



對於我們大陸地區來說,雖然廣泛使用的是簡體字,但是喜歡中華文化的朋友們就無師自通的認識了繁體字。而且我們也從來沒有規定過你不能學習繁體字,練習書法的朋友們,臨古代名帖不也是在寫繁體字?

不過在下也給出一個建議,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標出繁體的寫法,多教教字的演變和其意義的演變等等。古代的小學教育(訓詁、音韻、文字)在如今在兩岸三地都是缺失的很嚴重,重視這個的教育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不懂這個,就算知道繁體又如何?照樣看不懂古代的文獻和資料,不懂古人的美,是這樣的話那學繁體繼承華夏文化的理由在哪裡呢,那就只是在捨本逐末而已。


淡看天上月


中國大陸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有一段時間也是沿用繁體字的,從50年代後期開始,在吳玉章等人的主持之下,簡化字方案開始在全國實行。

實際上,簡化漢字是近代以來的一個強烈呼籲,並不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有這樣的呼籲。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胡適等新文化運動健將就開始主張使用簡化字。

由於歷史原因,1949年,中國發生了分裂分治的狀況,蔣介石、國民黨集團敗退臺灣,香港則依然是英國的殖民地。

儘管蔣介石集團內部也有過實行簡體字的呼聲,不過因為阻力太大而未真正實行。蔣介石從60年代開始為了與中國大陸別苗頭,凸顯自己的“正統性”,開展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堅持使用繁體字當然是文化復興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官方語言是英語,不過在文字上卻是繁體字。因為自從被割讓給英國之後,香港的文字系統並沒有發生過太大變化。


青年史學家


繁體,簡體,各有利弊。繁體比簡體更多的保留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信息,信息承載量更大,但是傳播效率低,古代中國認識字的有幾個人,很多地方一個村就一個認字的,文盲佔比高在農業社會其實影響不大,相反,反而有利於統治,可是繼工業革命,電力革命之後,如果文盲佔比太高,那這樣的國家是很難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簡體字某種程度上說也是無奈之舉,是被逼出來的。簡體字普及效率確實更高,對建國初期的發展建設是有極大推動作用的。畢竟,一個國家首要任務是儘可能的先讓自己的人民能生存,然後圖發展,然後逐步改善生存狀態。我們建國初面臨的狀況又更加嚴峻,你不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就連生存都成問題,總有人惦記我們的大好河山。所以,簡體字在那個歷史境況下是勢在必行的。至於港澳臺沒用簡體,不也一樣發展的很好嗎這種問題,忽略了一個問題,管理成本和難易程度。10個人統一思想,統一價值觀不是太難,那一百個人呢?難度就是10個人的10倍,一千個人呢?一萬個人呢?港澳臺加起來多少人,建國初我們有多少人,4億5千萬!這在管理上絕不是那麼一句話的事,相當的難。再加上大部分人是文盲,不誇張,溝通成本高的簡直無法想象,全國一盤棋,沒那麼好下的。只有用最短的時間提升全民文化程度,至少要能理解中央說的話是啥意思,才相對來說更好的協調生產關係,保障最基本的工農業生產發展。這個其實應該是當時為啥一定要推行簡體字的一個大的歷史動因。翻改簡,其實是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陣痛,不應對立起來看這個問題,我們應該一方面更多的去理解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出這個選擇的無奈和迫切。另一方面也應該去掌握一些繁體字,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空喊喊就行的,應該從我做起從多認識一個繁體字做起。我個人也是比較喜歡繁體字的,因為繁體字的文化信息量更大,非常大,每個繁體字就是一個歷史的切片,每個繁體字都承載著古中國人對待生命,生存,環境,家庭,自己的價值觀,認識論和方法論,是華夏民族特有哲學的切片。丟失了是絕不應該的。我自己在和香港,臺灣,以及海外的港臺籍華人通過手機和互聯網交流時,都是用繁體字的。平常手寫漢字時,非常簡單的,保證能讓別人也看得懂的字,凡是我會寫的,也都寫繁體。畢竟官方文字是簡體,平常我們能用繁體的機會並不多。其實我覺得,只要所有的中小學生開設的書法課上多教些繁體的寫法,至少可以讓我們的後代不覺得繁體陌生,沒有隔閡感和距離感,簡單的繁體可以看懂,能這樣就很好了。


百勝47


現行的簡體漢字依據的是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的《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具體參照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的《簡化字總表》。偶爾也能見到的一些“奇怪”的簡化字,如“雞旦”“仃車”“快歺”“𡬝”等,則是屬於1977年後推行的“二簡字”,不過這一方案在1978年就停止使用並在1986年正式廢止了。

無論哪種簡體字,都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推行。其時的香港,主權尚未迴歸,因此並不在推行範圍內,故繼續使用繁體字。

193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的《第一批簡體字表》

臺灣則由於政治原因,自然也不會實行大陸的方案。但並不意味著臺灣沒有過簡化漢字的想法。從民國時期開始,簡化漢字就在知識精英中形成過許多次想法,1935年,當時的教育部還發布過部令,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同時公佈《推行簡體字辦法》9條。但由於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的強烈反對,僅於次年就奉行政院令收回了。1952年,蔣介石在臺灣重提簡化漢字一事,並很快成立了“簡體字研究委員會”。豈料再次遭到廖維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員”的反對,使得此事耽擱了。其後大陸率先推出簡化字,臺灣基於政治考慮,避免唱和,並保持“正統”,於是徹底擱淺了簡化的想法,一直沿用繁體漢字至今。

不過,應當明確的是,香港和臺灣的繁體字存在一些差異,並不完全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