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拖延是什麼心理?

桑代克的貓er


為什麼我們人人都知道愛拖延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都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但為什麼還是愛拖延呢?

  1. 能力不足,不自信。遇到一件事,感覺自己很難完成,或不知道怎麼做,就會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形成拖延。這種情況最好就是自己平時多學習,多問,多嘗試,積累經驗,提升能力。

  2. 目標不明確、具體。只有一個大概的目標,沒有具體行動方案,具體時間節點,就會形成今日做也可,明天做也無妨,從而一天拖一天。

  3. 做事不分輕重緩急。總是被生活瑣事耽擱,總是重複做一些簡單容易的事,遇到難一點的事就會形成能拖則拖。

  4. 時間觀念差。心中對時間觀念沒有一個把握,總覺得時間很多,或覺得這件事一會兒就能做完,等會再做也不遲,但往往會事與願違。

  5. 心情不好。情緒低落,做事興趣不高,就會拖拖拉拉,甚至不做,等心情好了再做。人都有喜怒哀樂,我們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好的狀態,提高做事效率。

  6. 過於追求完美。總想把一件事做得十分完美,就會在開始想很多方案,猶猶豫豫,始終無法真正行動。

  7. 沒壓迫動力。很多人都喜歡在壓迫下做事,覺得這樣才能集中精力快速完成,因此故意拖延到最後再做,比如週一早晨趕作業。

  • 愛拖延不是一兩件事,一兩天形成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形成的,要轉變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自己從平常的事情中逐一去改變,養成良好習慣。

日月新辰168


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是拖延症患者,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們如此拖延,對於一些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經常定一些模糊且沒有最遲截止日期的計劃。

比如說每個人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都會暗自對自己說:

今年我要好好努力!

今年我要努力變得更好!

今年我要努力變得更加有錢!

但努力究竟怎麼衡量,變好又是變得有多好,有錢指的是多多少錢,這些很多人通通不知道。

這些計劃之所以你會一拖再拖,是因為它們真的太過於模糊,而人類又特別喜歡確定性的事情,特別害怕模糊,所以你在內心深處對於這些計劃都是拒絕甚至牴觸的。

拖延症給人完成最大的危害,就是讓你一直生活在無邊無際的愧疚之中,因為你一直有著這些計劃,但這些計劃卻一直沒有去完成,於是你在吃喝玩樂的時候,老是惦記著它們,搞得自己心浮氣躁,不能好好地活在當下。

那要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避免犯上拖延症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定下來的計劃,給清晰化和加上明確的截止日期。

努力就是每天讀1個小時的書和跑30分鐘的步;

變得更好就是讓自己在今年之內從200多斤瘦到150斤;

變得更加有錢,就是在今年年底之前,攢夠10萬塊錢!

你看,是不是比你之前定下什麼努力、變得更好、變得更加有錢這些所謂的計劃清晰許多。

人類不喜歡模糊的事情,既然不喜歡,你就得不斷清晰化。

希望對你們有用。


曾少賢


【拖延是一種病,得治!】

我寫了幾篇關於時間管理方面的文章,你可以點擊右上角關注,也許對你有所幫助。

愛拖延總體來說,可以用一個字形容,就是懶。

我分享幾個內容給你:

時間都去哪兒了?

經常有身邊的朋友說起:

恍恍惚惚一天上班又結束了,感覺什麼都沒做成,一天就沒了。
感覺才看兩集電視,一晚上就沒了,明天又要上班了。
好像昨天下午才放學,怎麼週末就結束了?作業還沒做。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類似的疑問?

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都在不知不覺間流走。

我給你支一個招:

把你的時間具象化。

看上去好像很抽象的感覺,時間很簡單。

你拿一張紙,把你每天的時間給記錄下來,這些時間你到底在幹什麼?

道理也很簡單,對於時間這個很抽象的東西,流失過後,人們的心裡是沒感覺的。

只有把時間具象化,把時間弄做一個看得見摸的著的東西,人們才會有感覺,到底去哪兒了。

記錄下來。

克服拖延的三個自我反問

時間如水,不經意間就這麼流走了,感覺忙忙碌碌,一天到頭來,感覺又像是什麼也沒做。

我相信絕大部分上班族都有這種感覺,更別說加班狗了。

有不少人都是這種工作狀態,白天上班疲於應付外界溝通,電話,郵件,問題處置;晚上忙於自己的文字類工作,今天的表格,報告,PPT,總結。

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同學在銀行裡工作,表面上看似光鮮亮麗,銀行上午8點30分開門,下午4點就關門,比一般的朝九晚五工作時間還要少一個半小時。

但你知道嗎?他們4點關門後,還要繼續進行賬務處置,如果今天“生意”不太好,7點就基本結束了,“生意”好一點,估計8,9點都弄不完。

所以,除開上述的強迫時間法則外,到底我們如何去安排好自己的時間?

這裡,我向你提供三個自我反問的工具:

1.對我來說,最高價值工作是什麼?

面對撲面而來,多如牛毛的工作,你要做到的第一個反問是,我的最高價值工作是什麼?還是那個經典原則,20-80原則,那個是最高價值?只有把這些最高價值工作找出來,才能找到你工作的主心骨。

2.我把哪件事做好,會產生最大的影響?

這個問題本身是世界級管理大咖彼得德魯克提出來的,這個是判斷個人的工作是否卓越的最好問題,這個問題會引導你去完成最重要的事。

3.此時此刻,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克服你拖延症的最重要問題,只有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你才具備你的高效時間管理能力。

在時間面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然而時間對每個人來說也是無情的,你無法去索取他,無法去要求他。你只有自己管好你自己的時間,讓你始終保持做最重要的事,這樣你才能做到你的時間管理。

以上,就是我對拖延的個人見解,希望能幫助到你!


姜哥成長說


愛拖延是什麼心理。


拖延,首先拖延的情況下一定是不想做的事情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

如果是自己喜歡或者感興趣的事情,那麼,一定不會拖延。

所以,拖延的心理就是不想不願意。


說實話,我也是時段性的喜歡拖延。

如果,在早上起床,並不像很多人,鬧鐘一響,或者不響的情況下,到點定點起床,不賴床。

但是我就不一樣了,我想很多人應該也是這樣,

早上鬧鈴響了,隨手關,繼續睡。難道不怕遲到?

哈哈,你錯了,因為根本不可能只有一個鬧鈴,會隔幾分鐘就會響一個。

這種賴床我想就是拖延症最常見的一種。

如果說第一個鬧鈴一響,起床就給五百塊的話,那麼。我估計沒幾個人會拖延的。


其實,拖延症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病”。

當然了,如果想要改掉這種拖延心理的話,我們一定要有毅力,還要有一種說幹就幹,麻利不拖延的習慣培養出來。


這樣持之以恆,拖延症,所謂拖延心理,逐漸就不會存在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有類型情況朋友們,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討論。

如果你有類似的拖延情況,那麼,你會需要多久可以徹底改掉呢?

我是郝臻一,你的唯一。喜歡記得關注哦


郝臻一


現如今,拖延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不管是學生上班族還是自由職業者,拖延的足跡遍佈各行各業。有一本書曾經得出統計,有拖延行為的人佔全球人數的70%。然而邏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在節目中卻感嘆道:“何止是70%啊,在我看來就是100%。”

羅振宇的說法雖然過於絕對, 但是現實生活中有拖延行為的人確實佔到了大多數。如果你經常關注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平臺,你會發現有很多人都會抱怨自己太拖延、不自律。你可能會說:“不對呀,我的朋友圈裡有很多跑步達人,日更達人 讀書達人,他們做了那麼多的事,怎麼會有拖延症呢?”這就要先聊一聊,到底什麼才算拖延了。


什麼才算是拖延呢?

拖延現象由來已久,但由於它在現代社會極為普遍,而且造成的後果比較嚴重,所以,被人們當成了一種病——拖延症。

朋友小米說她男朋友拖延症特別嚴重,每天早上要喊他10遍才能起床,即便時間已經不夠用了,還是慢吞吞地刷牙洗臉,買份早點再去上班。因此,小米的男朋友經常遲到,以至於不得不用加班來彌補。我問小米:“你男朋友會因此而著急或焦慮嗎?”小米說:“從來不,每次都是我急的要命,人家無動於衷,就算遲到了,也依然遵循自己的節奏。”我說:“那不叫拖延,那是懶。”

沒錯,拖延和懶完全是兩回事。有些自律達人,他們對自己要求很高,比如,我的一位自由職業者朋友,每天要求自己工作10個小時,此外還要運動和做家務。然而,因為要求太高,所以她每天都完不成任務,即便她早已經成為了別人眼中的自律達人。但其實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如何拖延,如何在焦慮中掙扎著做事的。而即使是做了那麼多事,離自己的期待還是相去甚遠。於是,她每天都活在自責和焦慮中。



而另外一些比較懶的人,他們是從不為時間緊、任務重而感到焦慮的。即便因為懶惰而面臨糟糕的結果,他們也不會自責,因為他們能夠面對事情沒做好這樣的現實。

但是拖延症患者,卻是明明知道拖下去沒有好處,卻始終行動不起來,內心充滿了自責和焦慮。好不容易開始工作了,卻總是被其他事情所吸引。最終,那些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只好通過熬夜加班來完成。甚至,一些人也會因為時間不夠而放棄。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拖延症是一種主觀感知行為。一個人是否有拖延行為,跟他做成了多少事情沒關係。而是要看他如何開始工作,是否對無法行動感到焦慮。因此,在《拖延心理學》這本書裡,作者寫到:拖延,是一個人如何跟自身相處的問題。

拖延症患者都擁有哪些心理?

具體來說,拖延症患者擁有以下5種心理。

1.恐懼失敗

拖延症患者往往都有著固定性思維模式。什麼是固定性思維模式呢?就是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變的,一件事做錯了,失敗了,就證明自己的能力不夠,是個失敗者。而這種對自己的否定感,會讓一個人感受到毫無價值。為了逃避這種失敗、無價值感。一些人就選擇了拖延。因為拖延可以讓自己暫時不去面對,即使最後不得已熬夜完成了工作,工作結果不是很好。拖延症患者也有話說:“要是我沒有拖延症,就能把這件事做好了。”這樣一來,拖延症患者就不用去面對自己的能力不足這件事了。他們順理成章地把工作結果歸結到了拖延行為上。

2.追求完美

很多拖延症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他們對自己有著近乎變態的高標準。自由撰稿人便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很多作者都期待自己一下筆便寫出千古文章,因此,在沒有把握之前,他們遲遲不肯動筆。但是,好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作者的期望脫離了現實,也給自己增加了壓力。而壓力越大,他們就越難以動筆。因此,很多編輯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催稿,要知道有些作家的拖稿時間可是以年為單位的。

3.恐懼成功

“還有人恐懼成功嗎?”沒錯,有很多人害怕伴隨成功而來的責任,壓力,稱讚,嫉妒,孤立,暴露等等,他們覺得自己無力招架這些東西,因此他們選擇了拖延。還有一部分人,因為成長環境的影響,總覺得自己不配獲得成功,比如一些重男輕女的家庭,即使女孩非常出色,她也不敢過於表現自己。因為她會覺得,男孩才有獲得成功的資格,自己根本不配。


4.爭奪控制權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故事,如果讓你隨便編一個小故事,你能寫得非常精彩,也更願意開始創作。但是,如果給你擬定一個題目,再給你設定一些要求,讓你寫一篇作文,你就會產生抗拒心理,很想逃避。這其實就是你在爭奪控制權。讓你隨意發揮的創作需求,給了你自由的空間,因此你願意去完成。而擬定題目,設置標準的作文原題,讓你感受到了種種限制,這種限制,要求,會讓你感受到被控制的感受。因此,為了抗拒這種感受,拿回一部分控制權,你的潛意識選擇了拖延。

5.時間觀念模糊

有些拖延症患者對時間的感知力和客觀時間不太一樣。比如,當我寫一篇文章實際要用4個小時,但我卻認為自己只需兩個小時就能搞定的時候,就說明,我的時間觀念和客觀時間有很大偏差。而這種偏差,會讓人總是有一種,要用很多時間才能完成某事的感受。這會給人很大的挫敗感和焦慮感,讓人忍不住想拖延。

另一方面,時間觀念模糊,會讓人覺得未來還很遙遠,因此他們總覺得還有很多時間可以浪費,於是,拖延就變得更加理所當然了。

其實,說到底,拖延症患者不是那些真正自由散漫,不求上進的人,相反,他們正是那些,希望做更多事,有進取心,對自己要求比較高的人。因此,在改善拖延行為之前,我希望你能夠改變對自己的看法,這樣你才會減少自責。

那麼,如何才能改善拖延行為呢?

關注我,下個回答告訴你( '▿ ' )


想了解實用的心理學相關的乾貨、知識、技能、好書,就關注泰迪抱枕,讓你更瞭解人生,更瞭解自己。


泰迪抱枕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懶惰和拖延呢?主要是這4個原因:

1、外界太多的誘惑

誘惑會讓我們變得目光短淺,情不自禁的“享受舒服”。仔細回想一下,你會發現:我們大部分人的拖延其實都和網絡有關,因為網絡具有很大的誘惑性,讓我們不知不覺就身選其中。

2、壓力帶來的惡性循環

過大的壓力會讓我們不願面對現實,最後選擇逃避。我們都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沒有壓力人就會變得懶散和拖延。事實上,壓力和動力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拱形曲線。當壓力強度在曲線轉折點的那個最佳值上,人的潛能最容易被激發,壓力最能創造動力。但是過了這個值以後,壓力會產生更多焦慮、抑鬱等負性情緒,當我們自覺無法應對壓力時尤其如此。處理這些負性情緒本身就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和心理資源。於是我們陷入了這樣的怪圈:壓力越大,我們越需要時間和精力來放鬆。可放鬆後回頭一看,原本就很緊迫的時間又消失了些,壓力更大了,只好繼續放鬆。壓力和拖延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

3、對未來形勢的樂觀估計

過於樂觀的心態會讓我們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想的太容易,然後習慣性地找藉口放一放。比如:今天心情不好、瑣事太多,現在做效率太低了,等晚上、明天再說,那時我的精力應該會很好,應該可以很輕鬆搞定。可事實是,最後要麼沒完成、要麼完成的質量很差。

4、挫敗感帶來的心理負擔

面對失敗,有的人會越挫越勇,有的人則會開始懷疑自己,帶來心理負擔,要麼一蹶不振或放棄,要麼逃避或拖延。比如,看到一本評價很好的專業書籍,剛好你也需要它,然後你就信心滿滿的買了,結果看了一小部分,就看不下去了(可能因為內容晦澀難懂、可能因為枯燥......),就覺得自己不行,不是這塊料,然後就放棄了(或者一直把他放到自己要讀的書單中,結果一拖再拖,遲遲沒有去閱讀)。


內容摘自:“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的文章《懶惰和拖延的4個原因和4個解決辦法!》。

國內最專業的快速閱讀記憶訓練平臺,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高效學習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


每天學習一點


首先我們要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拖延症?很多時候,我們很喜歡給自己隨意貼個標籤。


先跟我看三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你有一個朋友A,他在工作上從來不拖,甚至有“提前完成症”,因為他有很強的表演慾,提前出色地完成任務總能讓他獲得誇讚。但是他私下卻有很嚴重的拖延行為,比如朋友託他幫忙辦事,媽媽請他幫忙,就總是拖著不做。他是不是有拖延症?


第二個例子,你有一個朋友B,他在工作上總是有意利用拖延。如果最後期限是一週,他會用前面四五天看書啊、玩啊、休息啊不亦樂乎,最後一兩天,用爆表的效率和連續十幾個甚至二十幾個小時的不眠不休,把工作漂漂亮亮地完成。他知道自己前面幾天是在拖延,但是他更加相信自己在臨近截止期限時能爆發出的驚人潛力。這樣的人是不是有拖延症?


第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C,工作壓力大、身體不好,就總想鍛鍊身體。但是每天早上都覺得時間不夠用;想晚上鍛鍊,又覺得剛吃過飯,不適合運動;好不容易週末不用加班,時間夠用也沒有其他事情打擾,又覺得空氣不好、天氣太冷,忙了一週還是多睡一會。於是小半年過去了,他始終沒怎麼運動,身體狀態變差,心裡著急,運動這件事開始變成了他的壓力,一想到運動就逃避,還是沒有足夠的行動。


聽完了這三個例子,相信你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不是所有的拖著不做都是拖延症。拖延症更多的是,拖著不做這件事讓你很痛苦、很焦慮、又沒辦法跳出來。


如果像A這樣,拖著不做的事不會對他造成嚴重的後果,他也不為此感到焦慮;像B,拖延甚至是他激發自身潛能的一種方法,那他們都不是拖延症。而如果像C這樣,覺得這事很重要,拖著不做會有嚴重後果,並且為此非常焦慮又沒有行動,不斷地循環,那就是我們這裡說的拖延症了。


說到這裡,我總結了四條幫助你更瞭解自己,判斷自己是不是在拖延:


第一條,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想做、但是拖延的事情,並且這件事會對你造成嚴重的不良後果?

第二條,這種焦慮又沒有行動的狀態會不會讓你很痛苦?

第三條,你是不是明明知道要做的事情很重要,拖延不好,但是依然根本停不下來,無止盡地拖延下去?

第四條,你的拖延有沒有給你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給你在乎的人造成困擾?


如果以上四條都不滿足,你的狀態你和你的同事、家人能夠接受,甚至樂在其中,那麼這樣的拖延只是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是拖延症。而如果你就是上述四條描述的那樣,那就需要好好調整了。


如果是拖延,該如何改變?我給你一個“改變拖延的行動公式”。

這個公式說的是,改變的動力=(期望*價值感)/(衝動*推遲)


這個公式的提出者是世界上研究拖延最著名的學者之一、加拿大心理學家皮爾斯·斯蒂爾。他綜合了經濟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從801項研究中總結出了導致拖延最直接的四個原因。也就是這裡看到的,期望、價值感、衝動和推遲。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拖延的現況,想要改變現在“學也學不好,幹也幹不好,玩還玩不好”的窘境,那就可以從拆解這個公式開始吧。


期望和價值感越高、衝動和推遲越少,我們越容易開始行動。而反之,

期望和價值感越低,衝動越多推遲越長,我們就越容易陷入拖延。


凌晨兩點鬼敲門心理園


做事拖延的習慣很多人都會有 ,可能我們會找出各種原因,為我們應該做但又拖著沒做的事情當藉口。但可以肯定的是,拖延不能使事情自動解決,我們反而會產生壓抑、自責、後悔、自尊心下降等負面的感受。

有拖延習慣心理的人,主要來自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感。

首先,害怕失敗。似乎凡事拖一下,就不會立刻面對失敗了,而且還可以自我安慰:我會做成的,只是現在還沒準備好。同時,拖延能為失敗留下臺階,拖到最後一刻,即使做不好,也有藉口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有如此表現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其次,恐懼不如人。拖到最後,能不做便不做了,可以消除了做不好低人一等的恐懼感,還滿足了虛榮心,告訴別人,換成是我的話,做得肯定比他們好。怠惰是人之常情,但不幸的是,它抑制了人們的潛能發揮,而且會逐漸侵蝕我們的信心和力量。


在人生中,由於我們的拖延,不知道耽擱了多少想法、多少夢想、多少計劃,這一切都來源於我們的決定沒有付諸行動。如果辦事拖拉,就會浪費掉很多時間,很難成大事。但凡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絕不拖延,抓住時機做對事。


c知否c


有人類就有拖延的毛病,拖延是人類慣有的一種習慣,是無法根治的。

不要過於糾結於自己是否有拖延習慣,非要把它與什麼病掛鉤,管它叫拖延症。

拖延習慣跟人的本性有關,人總是喜歡追逐快樂,逃避痛苦的自然天性,這就很難避免拖延的習慣。

如果你做一件是很快樂,爽的停不下來,你還會去拖延不做嗎?

拖延不是病

一件事越是簡單,做起來越是輕鬆,帶來更大的快樂,越不容易產生拖拉的現象;反之,做起來越是複雜,做起來很是痛苦,越是沒有確定性和把握的事情上,越是容易產生拖拉的現象。

關於如何具體避免拖拉的習慣產生,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詳細闡述,本文主要將拖延的習慣分類,先明確自己主要是哪種拖延習慣再說。

懶惰性拖延

這是很多做體力勞動最容易出現的,就是俗話:“好吃懶做”,不是做不好,就是不想做,哪有睡覺閒逛舒服。

如果是靠體力就能完成的,又知道怎麼去做,你不想完成的多半是這個原因,都是懶惰作怪。

這個過程中,如果安排一個具體的事情讓他去做,他會很高興積極完成。

恐懼性拖延

恐懼性拖拉

這種拖延主要有兩種,做這件事本身就會有一定的風險,或者事情做了害怕有不好的結果,導致事情一直拖拉不敢去做。

另一種是,這件事已經是最後的選擇,一旦做不好就沒有其他的選擇,所以一直不敢去做,怕最後的希望破滅。

不確定性拖延

這種拖延一般是腦力勞動比較多,怎麼做沒有確定的方式,尤其是靠腦力來創作的人。

他們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式,如果又不會把事情進行細分處理,形成具體的任務,會很茫然,很容易產生拖延的習慣,一拖再拖,拖到沒有辦法硬著頭皮去做。

這個過程中,如果安排一個具體的事情讓他去做,他會很高興積極完成。

猶豫性拖延

滾蛋吧猶豫

這種拖延一般跟決定有關,不知道去做還是不去做,一直不能下定決心,導致事情一直被拖拉。

這種拖延習慣只要把決心定下來一般也就沒有了。

刺激性拖延

這種拖延習慣特別有意思,不是不會做,也不是不願意做,而是喜歡把事情放到一起,實在不做不行了,最後突擊完成,以此來獲得那種緊張、刺激、忙碌以及完成前後對比的快感。

逃避性拖延

逃避現實

這種拖延一般是由於事情比較複雜,又沒有一個具體步驟,這就導致很多人自然而然不願意去做。

如果能把事情簡單化、細分化,具體到每個環節這種去,這種拖延也就能客服。


幣富思維


明日復明日,明日多的是


愛拖延一般都是因為要做“迎難而上”的工作(腦力,體力,注意力……)

然後又想著反正沒到deadline(或者壓根就沒有deadline)明天也來得及

然後就拖啊……拖啊……拖啊……


比如最近我要寫個工作報告,一開始我覺得一個晚上足夠了,然而……

然後我的拖延症不治而愈了!運筆如飛!下筆如有神!

然後……我開始困了……

哼!

要不是妖怪拖延,唐僧能到西天?能取到真經?我們能看上《西遊記》?

不過要是妖怪不拖延的話,他們就能長生不老了……

我還是得治病……

你聽我說,真的是筆先誘惑我的!還有牆!

呼~畫畫就是比寫報告簡單得多,關鍵是還特別有!意!思!

終於,當同事們意識到治療我的拖延症是一件非常耗時耗力的難題時

他們也患上了拖延症……

(連畫師都因為格數多任務重,而拖延的不描邊不上色了……)


所以愛拖延的兩個必要心理因素就是:

1.覺得麻煩 ;2.還有時間。

如果說兩個裡面只能選一個的話,那一定是“覺得麻煩”。


因為要是把 工作報告 換成 紅燒肉 放我面前……

我分分鐘就吃完!

一點都不拖延!


查看本期完整條漫與更多搞事日常,關注公眾號:全民備胎夏週一(ID:beitaixi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