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七大方言,民国初年,到底哪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

中国有七大方言,民国初年,到底哪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

中国有七大方言,民国初年,到底哪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

说到现在的“国语”大家都知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选定的,我国有着七大方言,在历史上“国语”发生过很多次变化,从最开始的“雅言”到明朝的“金陵雅音”清朝的“北京官话”,及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其中关于国语的确定流传最广的就是在民国初年有一种语言差一票成为了国语,到底是哪一种语言差一票差点成为国语呢?这是怎么回事,下面我来给大家说一说。

大多数人认为在民国时期,粤语差一票就成为国语,并且还说得头头是道,据说当时在民国时期定国语时粤语的呼声最高,因为当时有很多人都是广东人,但是孙中山为了以后的统一大业最终决定将北方话作为国语,而粤语就这样以一票之差落选。

但是著名作家王蒙却不这样认为,他举了一个例子:“普通话是建国后的官话,继承的是历朝历代的国语。我去洛阳的时候,洛阳人告诉我,古代官话是洛阳地区的方言,这是有据可考的,但是却在竞选国语的时候以一票之差落选,后来我又去了陕西,陕西人也跟我说竞选的时候是陕西话差一票落选。”

中国有七大方言,民国初年,到底哪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

可见这种说法在各地都是不同的,那么当时到底是哪一种方言“差一票”成为国语呢?其实研究一下当时大会的的人我们就可以发现,当时大会上大部分是北方人,只有四个广东地区的,因此粤语差一票成为国语是个谣言,并且当时大会上有各个省份的人,他们为了为自己的方言争取一席之地开始了激烈的争吵。

争吵的激烈程度使得当时的会议议长都辞了职。最终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北方官话为普通话,并且临时采用了一套注音符号系统,可见当时的一票之差定位国语纯属是个民间传说,虽然现在很难知晓当时的具体票数,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方官话一定是以压倒性优势取得胜利的。

各位看官看完后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