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他,衣衫襤褸,靠撿垃圾為生;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論語》到《尚書》引經據典,無所不知……

——他就是傳說中的“流浪大師”沈巍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據說,他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出生在高知家庭。

父親是60年代的大學本科生,航海專業。

作為家裡的長子,沈巍跟外婆在一起生活、長大。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他曾是上海某區審計局公務員,已經流浪了整整26年了,現在已經52歲,他有親人,家裡還有老母親,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

按道理說,這應該是一個幸福和美的大家庭,沈巍應該孝敬贍養老母,呵護兄弟姊妹,為家庭和社會盡責吧?

俗話說:“長兄當父。”但沈巍並未盡到長兄的責任——

1993年,因倡導“垃圾分類”每天撿拾收集廢品,被別人看成腦子有“病”被單位勸退病休。

因為丟了工作跟家裡人也鬧了矛盾,1995年他和家裡人賭氣,搬出去租房子住了。

這樣自己清淨了7年的時間,因為家裡人拆遷家裡人給他安排了一個房子,但是被鄰居投訴搞垃圾被人趕出來了。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沈巍正式流落街頭,開始了流浪生涯。

為什麼沈巍會遠離家人,寧願選擇孤身一人,以撿垃圾為生,漂泊流浪?

他因為和家人以及鄰居理念不同,所以甘願流浪不願意回家。

說到底,在沈巍身上,缺失了兩樣最寶貴的東西:“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家庭觀念和家庭責任感的缺失和淡漠,導致他不願意與父母同住,直至選擇離家出走。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責任感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裡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

具體點說,就是社會並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儘管社會不可能脫離個人而存在,但是純粹獨立的個人卻是一種不存在的抽象。

簡單點說就是沒有人可以在沒有交流的情況下獨自一人生活。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對社會負責,對其他人負責,對家人負責的責任感,而不僅僅是為自己的慾望而生活,這樣才能使社會變的更加美好。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一個有家庭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甘願為家人,為社會作出奉獻和犧牲。

如何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呢?

父母用言傳身教告訴孩子,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人的真空,這個世界不能單靠一個“我”就可以獨立生存,“我們”才是一個和諧的整體。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當孩子懂得使用“我們”這個詞語,比如:“爸爸,我們一起玩遊戲,好不好?”“媽媽,我們一起分這個蘋果吧。”“姐姐,來,我們一起切蛋糕。我餵你。”孩子懂得了與人分享的幸福和快樂,就具備了初步的“家庭觀念”。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相反,生長在一個缺失“愛”與“呵護”的家庭,少數人家庭觀念淡漠,道德缺失,價值觀扭曲,拜金享樂極端個人主義便悄然滋長,漠視家訓家風的現象,不孝敬老人,不尊重傳統家風的現象屢見不鮮。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其實,家庭觀念最早體現為集體意識。集體意識作為一種精神遺傳,是存在於人的潛意識當中的。

人是集體的一分子,幼兒也不例外,他當然也遺傳了這種集體意識,不過由於嬰兒的腦部發育還不成熟,集體意識還不能表現出來。這種遺傳而來的集體意識在幼兒三歲到三歲半時會略有表現,在生活中幼兒會經常聽到爸爸媽媽說“我們”這個詞,而且隨著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已經能把自己同他人區分開來,知道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三歲到三歲半就變成了一個屬於“我們的年齡”,三歲的小孩會經常把“我們”掛在嘴邊,做什麼事都喜歡說“我們一起去吧”。他很喜歡這種“我們一起做”的感覺,因為他的自我意識還沒有完全成熟,他還不是一個可以完全獨立的個體,他還需要別人陪著他,需要有人在他身邊,尤其是自己的媽媽,他需要這種有人讓他依戀的感覺,原來,

“我、爸爸、媽媽在一起就是一個集體”。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爸爸媽媽還可以藉助生活瑣事啟發教育孩子,比如,在磨磨蹭蹭遲到的時候,在大聲嚷嚷影響全家休息的時候,告訴他如果他不遵守規定爸爸媽媽上班就會遲到,爸爸媽媽上班遲到,就會被扣工資,全家人就會沒飯吃。不厭其煩的教育,對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必將帶來他集體意識,社會責任感的強化。爸爸媽媽除了給孩子強化“我們是一個集體”的意識,進而上升到“我們是一個集體”,從一點一滴的生活中教給孩子學會分享,奉獻和責任。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沈巍的父母在他還是孩提的時候,不單培養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也許,街頭就少了那位“流浪的大師”了!

“大師”流浪,老媽情何以堪?(可怕的是家庭教育缺了兩樣寶貝)

但僅僅是也許,一旦錯過了該教育的年輪,責任之花就日漸枯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