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林黛玉被叫林姑娘,而薛宝钗却不是薛姑娘,而是宝姑娘呢?

宛如清扬


红楼梦中无闲笔。作者给每个人命名也都有相关意义。看似不过一个称呼,往往隐含了情节发展和故事走向。今天说说薛宝钗的称呼为什么是宝姑娘,而不是薛(大)姑娘、钗姑娘。这事还真大有深意。



首先,不能普遍叫薛姑娘

红楼梦中个人的称呼很多,以王熙凤为例,琏二奶奶,凤姐儿,凤丫头,凤姑娘。奴才称呼二奶奶,作者称呼凤姐儿,长辈或者亲密姐妹叫凤丫头。平辈,晚辈,甚至奴才们背后也叫凤姑娘。比较起来,姑娘这个称呼先姑后娘是尊称。比方贾蓉说:凤姑娘那样刚强,瑞大叔还想她的账。由于王熙凤已婚,称姑娘也是背后话。当面不会如此。

薛宝钗未出阁别人应该尊称她姑娘。作为贾家的客人,不好直接称名道姓。官方的称呼应该是薛姑娘或者薛大姑娘。比方李纨称呼宝钗薛大妹妹,王熙凤和贾琏商议薛宝钗生日,也说“薛妹妹”。这种官方的称呼是正经。林黛玉也是这样,被称林姑娘。但薛宝钗不能普遍叫薛姑娘,皆因后面还有薛宝琴要来,预设了薛姑娘给宝钗,容易薛宝琴来的时候叫混。所以薛宝钗的日常称呼,薛姑娘很多人叫,但不普遍叫。


其次,也不能叫钗姑娘

王熙凤叫凤姑娘,史湘云叫云姑娘,薛宝琴叫琴姑娘,称呼起来朗朗上口。但薛宝钗不能叫钗姑娘,这和人们约定俗成的发音有关系。钗姑娘不好听,玉姑娘也不好听,有股子风尘气,所以林黛玉只叫林姑娘,不叫黛姑娘,玉姑娘。相同的还有邢岫烟的邢姑娘。钗姑娘不好叫,还土气,薛宝钗绝不会让人如此称呼。

古人对于称呼有很多避讳。当然也有人提出红楼梦成书清朝,有满汉的区别。汉族称姓,满人称名。不排除有这个原因。但绝不是最主要。


最后,薛宝钗叫宝姑娘一箭三雕。

薛姑娘不能普遍叫,钗姑娘还不好听。薛宝钗称呼宝姑娘最合适。

第一,(作者)区别薛宝琴,避免称呼上的重复。

第二,薛宝钗收买人心的手段。薛姑娘是正是称呼,官方一定如此叫。但私底下,宝姑娘更亲切,让贾家上下认同接受起来更容易,可以快速消除隔阂。

第三,宝姑娘的称呼剑指宝二爷。方便宣扬金玉良姻。贾宝玉叫宝二爷,薛宝钗叫宝姑娘,两人称呼就有了联系。到最后金玉良姻修成正果,宝二奶奶一脉相承,也是作者隐喻金玉良姻必成。

第四,不排除薛宝钗在老家,亲戚之间也称呼她宝姑娘。薛家来到贾家,也就都约定俗成叫薛宝钗宝姑娘。

对薛宝钗的称呼一定不是贾家人决定的。贾家上下对初来的薛宝钗称呼就是“薛姑娘”。薛姨妈一来就宣扬金玉良姻,宝姑娘的叫法应该是薛姨妈确定。再传扬开来,一如我们从小和父母走亲戚,父母介绍时,会定一个称呼,方便亲戚呼唤。宝姑娘也就这样叫开了!

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每天为您带来更多红楼故事!


君笺雅侃红楼


问题:为什么林黛玉被叫林姑娘,而薛宝钗却不是薛姑娘,而是宝姑娘呢?

一、与古代对姑表亲和姨表亲重视程度有关

1.“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姑表亲属于“三亲”中的最亲。姑丈和姑娘都是娘家的娇客,贾府是林黛玉母亲的娘家,贾府里有黛玉母亲的妈妈、哥哥......,这里是母亲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人,理所当然对黛玉很娇宠。

姑爷在妻子娘家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来,用姑爷姓氏称呼自己家姑娘。比如按我们这里农村里的称谓是这样的。我大姑姐嫁给刘姓姐夫,我婆婆及庄上的人都称我姐为“老刘”,注意是称呼我姐为“老刘”,(随夫姓),我外甥就是“刘孩”,外甥女就是“刘姑娘”,按这样的惯例,林黛玉在外婆家的称呼就是“林姑娘”,如果林黛玉有弟弟或者哥哥,贾府的人会称呼他为“林少爷”。


2. “姨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门亲”

姨表亲是母亲的姊妹,也就是姨娘,随着岁月的流逝,倘若姨娘不在了,那么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的淡了,可以说不出三代,就成陌路。

薛宝钗和贾府是“姨娘亲”,反正不够亲,就没有固定的称谓了。在他们来贾府前,薛姨妈等肯定称呼她为“宝姑娘”,薛姨妈给王夫人写家信时,提到薛宝钗时肯定也是“宝姑娘”,他们一家来贾府后,大家也就随着王夫人、薛姨妈称呼她为“宝姑娘”了。

二、为了称谓的美感和习惯

在大观园里,按姓称呼的有林姑娘、邢姑姑(邢岫烟);按名字称呼的有宝姑娘、琴姑娘。史湘云,大部分人称呼她为云姑娘,但也有人称呼她史大姑娘。迎、探、惜直接排序为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李纨、李纹和李绮直接称呼名字。

现在回到咱们的问题上来,林黛玉为何不叫玉姑娘、黛姑娘,邢岫烟不叫岫姑娘、烟姑娘,因为这样称谓缺少美感。

而宝钗之所以不叫薛姑娘,还因为后来的薛宝琴出场的很晚,如果开始叫宝钗薛姑娘,后来就不妥,如果称薛大姑娘,没有薛宝琴对比,又太早。

其实,怎样称呼有时也很随机的。比如我们办公室里两个年轻的姑娘,一个我们直呼其名,一个称呼她姓:小程,是称呼的姓,因为她的名没有姓喊起来有美感,另一个直接称呼她“子璐”,也是蛮好听的。对这两个姑娘的称呼开始完全是随机的,只是大家都这样称呼,就成为习惯了。

大观园这几个丫头,称呼有变化才有美感,文字才不死板。


我就是竹韵


为什么林黛玉被叫林姑娘,而薛宝钗却不是薛姑娘,而是宝姑娘呢?

  《红楼梦》中的姑娘们,长辈们称呼时以示亲热,一般是名字后加个丫头,如迎丫头,探丫头,凤丫头,众人的称呼一般都是单字加个姑娘,如宝姑娘,琴姑娘,凤姑娘,或按排行称二三四姑娘。称呼林黛玉时,除了贾母叫过玉儿,宝钗等叫过颦儿,其他大部分的时候,人们都是称她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呢,除了大小王称过宝丫头,平辈们称宝姐姐,一般人们都称宝姑娘,为什么呢?

  我觉得吧,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说。

  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写作方的考虑。有一个林黛玉,再有一个薛宝钗,本身就是对映的关系,如果在称呼上,还一个林姑娘一个薛姑娘,不够灵动,怎么着,再来一个史姑娘,邢姑娘什么的,哎呀,行文不要太枯燥。而现在呢,林姑娘,宝姑娘,比较活泼。

  而且从人物设定上来说,林姑娘的林,应草木,与木石前盟相对,而宝钗的宝,应金,与金玉良缘相合。林姑娘宝姑娘,风格一下子就感觉到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故事内容来看。林黛玉是侯府家的千金大小姐,从等级来看和贾府是差不多的,而且她父亲林如海高中探花钦点巡盐御史,相当于是旧勋加新贵,相当的了不起。何况林如海只有这么一个宝贝,请个老师都是进士大老爷,可见看重。虽然她只是个女孩子,可也是金尊玉贵得不得了,又才学过人,气度不凡,加上又是贾母的心肝宝贝,这样的姑娘必须给予相当的尊重,称呼姓氏,是对林家的敬重。

  再者说初次见面时,大家也摸不着她的脾气,万一你套近乎,称人家黛姑娘玉姑娘,人一生气咋办呢?——何况姑娘家的闺名,岂是能轻易呼出口的?称呼林姑娘,走到哪都不会错。因为第一次,大家都这么叫,以后也就这么样了。读者也差不多,很容易被主角宝玉代入,我也是跟着他,叫林妹妹好多年了,真正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耶。

  薛宝钗随母兄进京,虽说住在贾府,但住多久不清楚,在不明真相以前,于贾府众人而言,她就是客人,既然是客人,随着王夫人等称呼宝姑娘,显得亲近又不失礼数。以后称薛宝琴为琴姑娘,感觉也是这么个意思。后来的人们,虽然知道宝钗住在贾府,但已经既定的习惯,也没怎么改。

  当然了,满汉称呼不同的原因也是有的,满人的姑娘权力比较大,比较突出个人的能力,而汉人的习惯里,更注重姓氏的力量。所以,称呼林姑娘和薛姑娘,都没有什么错处,先入为主这个想法,估计都有。(文/宛如清扬)

  清扬就说这么多吧。珠玉在前,珠玉在后,压力很大啊。


宛如清扬


《红楼梦》里的小姐们一律以姑娘称呼,可也是差别,比如贾府三艳,因是自家小姐,以排行呼之: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没有称贾姑娘的道理。对亲戚则不一样,史姑娘、林姑娘、邢姑娘,女孩儿未嫁从父,随父姓称呼是封建社会的所谓三从四德的礼仪规范,可是对于薛宝钗却特殊对待,到底何意呢?

一、门第因素

薛家虽为皇商,说到底是豪富的商人,在四大家族里政治地位是最低的。俗话说“当着矮人不说短话”,一个富贵人家未出阁的小姐,人家今后的前程有无限可能,你贾府国公门第,对政治地位逊色自己的薛家姑娘以姓称之,每称一句不是提醒人家的门第吗?多少显得无礼。称“宝”姑娘则完全避免了尴尬,宾主均内心释然,这是礼仪所至。

林家四世列侯,根基深厚,林如海是钦点的巡盐御史,一个“林”字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当然要以姓贯之,也是对其家族地位的尊重。

有人要说,为什么称邢岫烟为邢姑娘呢,邢家门第远远低于贾府,差距太大,如此称呼反倒不会让人多心,或者有障碍了。

二、人物标签

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是《红楼梦》里的一组对立关系,两大阵营,最宊出的符号,一个是富贵气满满的金锁配美王,“宝”字至允至当,称“宝姑娘”很是应景般配;一个是草木顽石前世之盟,“林”字双木扣题,是一个点明了的标签。

三、以示区分

荣国府后来又了一个薛家姑娘宝琴,对宝琴的称呼大约是称琴姑娘,四十九回,丫鬟琥珀来传贾母的话,称呼就叫的“琴姑娘”。以示与宝钗做区分。

宝钗和宝琴在贾府是客人,主人称薛(大)姑娘有门第之嫌,称“宝”“琴”姑娘不但体现尊重,更有亲密之感。荣国府女主人王夫人是宝钗的亲姨妈,这算很亲密的亲戚关系了,自然是非常的恰当,如果不是亲属故交,对其的称呼是需要带上姓氏的,比如,宝钗曾参选善赞才人,面对官方,宝钗一定是“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的名头来冠名的,不会有人称她宝姑娘。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庚辰底本前80回)


屏山品红楼


林黛玉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却被为“宝姑娘”,不管从何谈起,都显得有些不合逻辑,那么究竟为什么曹雪芹先生会将薛宝钗称为“宝姑娘”呢?

首先,《红楼梦》主要反映的是清朝康乾雍正时期的生活现状,因此,在称呼人名的时候,会考虑到满人的规矩,而满人习惯去掉姓氏,直接称呼人的名字,这样就显得平易近人。相反,当时汉族人多习惯连名带姓称呼人,如果不带姓的话呢,会让他人感觉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敬。由此可见,林黛玉称为“林姑娘”使用的是汉人的习惯叫法。

其次,有的认为,这么叫主要是出于读音好听与否。林妹妹、林姑娘总比黛妹妹、黛姑娘听起来顺耳。称姓显得比较正式和客气。实际上书里跟黛玉亲近的人也会叫她颦儿。而书中有两个地方用到了“薛姑娘”。一次是兴儿拿黛钗打趣说“怕这气儿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既是开玩笑,这样用显得生分且谐音的“薛姑娘”就很合理。另一处是贾母刘姥姥游大观园。贾母问:“这是薛姑娘的屋子不是?”如果贾母喜欢薛宝钗的话,也应该叫宝丫头才显得亲近,而不是客气生分的“薛姑娘”三个字。支持“宝黛”而非金玉良缘似乎也可由此看出。

还有一点,这是为了确保称呼的唯一性。《红楼梦》里的姑娘很多,但是姓林的只有林黛玉一人,薛姓却有薛宝钗和薛宝琴两人,如果称薛宝钗为“薛姑娘”,那薛宝琴不是也要这么称呼?就比如贾迎春是二姑娘,贾探春是三姑娘,贾惜春是四姑娘,作者没有将她们称为贾姑娘。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之所以这么称呼是为了对应宝黛钗三人的情感纠葛。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以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这是“木石盟”与“金玉良缘”的区分。木石前盟,黛玉为木,宝玉为石,因此黛玉称为“林姑娘”;金玉良缘,宝钗为金,宝玉为玉,因此宝钗称为“宝姑娘”。

其实这个问题,大致是:文中称呼宝钗为“宝姑娘”,称黛玉为“林姑娘”;为何一个用姓氏称呼,一个却用名字开头作称?其实这是满俗风规:满族人称人不冠姓,而以名为“领称”,双名的则以名字之首一字“领称”。例如“琏二爷”、“宝二爷”皆属一辙。汉人则不同,称人称其姓氏,男子加冠之后即呼其表字,否则则为最大的不敬之表现。因此,书中薛宝钗称宝姑娘而不是什么“薛姑娘”,而黛玉不称 “黛姑娘”,用以区分满汉。





纳兰自强


称林黛玉为“林姑娘”,称薛宝钗为“宝姑娘”,我揣测有以下原因:

1.暗示各自的出身:

“林”谐音“灵”,指林黛玉原是灵河岸的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得以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煎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小说中,林黛玉也几次说到自己是“草木之人”。

“宝”姑娘出自皇商家庭,暗示金玉等宝贝多,“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家里有的是钱。

2.暗示各自的姻缘: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姻缘为“木石前盟”。他们两人一为“木”,“林”为双木,灵河畔的绛珠仙草,一为“石”,青埂峰下那块顽石,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木石前盟代表的是自由恋爱。

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为“金玉良缘”,宝钗有金锁,金锁上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有通灵宝玉,就是宝玉出生时口里衔的那块玉,玉上的八字为: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玉良缘代表世俗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暗示各自的特点。

“林姑娘”有林下之风。林下之风,指态度娴雅、举止大方,这里指有才干,有才华,有诗韵,有风度,又具女性之柔美的奇女子。而林黛玉正是这样的奇女子,有“柳絮才”。

“宝姑娘”是母兄疼爱的宝贝,也是薛家一“宝”,她知书达礼,识大体,顾大局,罕言寡语,随分从时,人谓藏愚,自云守拙。她具有“停机德”。

4.暗示不同的民族习惯。

薛宝钗可能是满族人,满人习惯称名不道姓,对于姓氏一般不提,只说自己的名字。于是称宝钗“宝姑娘”。

林黛玉是汉人,来自苏州,典型的江南美女。汉族把姓放在名前面,表示自己的血缘是哪一支。于是林黛玉被称为“林姑娘”。

汉族称人会称姓氏,现在依然如此,譬如说,一个人叫王小二,年轻时,别人会称呼他为“小王”;年老了,别人会称呼他为“老王”。


融融118


《红楼梦》中的人物,除了名字之外,还有其他称呼,这些称呼,有的来自身份,有的是出自亲昵,有的是绰号,有的彰显个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每个称呼,都是作者的精心营构,都有着特定的含义。

荣府中有三位来自亲戚家的女孩子,她们分别是薛宝钗、林黛玉与史湘云,称呼都很特别:林姑娘,宝姑娘,史大姑娘。

这三人,个个来头都不小,而且都是小说中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三大青春女主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人围绕贾宝玉,构成了明争暗斗的三角恋爱故事,是《红楼梦》爱情主线上的最耀眼的三颗巨星。因此,她们的称呼也非同一般,别具匠心,各有寓意,彰显身份个性。

那么荣国府上下是如何称呼她们的呢?


对林黛玉,一般称为“林姑娘”或“姑娘”,非同一般的亲切而又含着特别的尊重,显然与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母的亲生女儿有关。“姑娘”是亲,“林”强调的是外孙女的特殊身份,是对林家的尊重。宝玉则口口声声称为‘’林妹妹‘’,更显亲切怜爱。“黛姑娘”、“黛妹妹”是绝对没有称过的。

对宝钗,一般称为是“宝姑娘”,长辈称作“宝丫头”,没人称她“薛姑娘”,宝玉也不叫她“薛姐姐”。显然,在亲疏度上,与黛玉有别。因为薛姓与贾府已没有任何至亲上的瓜葛,又是临时借住的远亲,强调薛姓,反而有刻意疏远的冷漠感。而“钗”字又不上口,故叫她不近不远,不亲不疏的宝姑娘,反倒显得亲切合适。

再看史湘云。第一次出场时“人回史大姑娘来了”,第二次来时仍然是“史大姑娘来了!”宝玉也称呼她为“史大妹妹”。姊妹们则昵称她为“云儿”,但没人称她为“湘姑娘”或“云姑娘”。这里人们特别强调“史大”二字,显然与贾母史太君有关。史湘云是她的内侄孙女,又父母早亡,但她是史家长子的长孙女,贾母又视同亲孙女,因此“史大”的称呼既显示贾府上下对湘云的特别尊重,更是对贾母的敬重,当然也与其长孙女的老大身份有关。

人的称呼不同,不仅是人物形象构成的个性色彩一部分,也间接地表现出周围人的冷暖态度,显示出复杂的人际关系。曹雪芹的伟大不仅体现在宏篇巨制的杰构上,更体现在细枝末节的巧思上,对比当代芸芸众生的长篇小说家们,又有几个达到如此境界?他们的小说人物的命名,又有几个能有如此内蕴?学习阅读与写作,《红楼梦》永远是最高的范本。。史湘云是她的内侄孙女,又父母早亡,贾母视同亲孙女,因此“史大”的称呼显示的贾府上下对湘云的特别尊重,更是对贾母的敬重。


大洲文苑


林黛玉的称呼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注重人情关系,大家族里也是如此。

首先,林黛玉是贾母女儿所生,并且黛玉生母已卒,关系也就没有那么亲近了。

其次,与其他几个丫头的称呼做个区别,曹雪芹想以此给读者传递一些信息。

再者,林黛玉也是贵门千金,林府论官阶和经济实力比贾府也没什么低,称林姑娘,有对林家以及他父亲林如海,以及林黛玉贵门千金这种身份的尊敬。

总之,称她姑娘有亲近之意,再加一个林又很好地把握了这种亲疏关系的程度,并且还包含了敬意。


我们都爱看故事


林黛玉、贾宝玉都带“玉”字,宝玉佩戴玉,大家能叫宝玉“玉儿”,肯定不会叫黛玉“玉儿”吧。那就喧宾夺主了。最主要的是,全家的命根子就是块玉,大家都识趣的叫黛玉“林姑娘”。更何况贾母一开始介绍的时候就说,这是你林妹妹,估计也就这么叫开了。

薛宝钗、贾宝玉虽然都带宝,但是园子里可并不是一个薛姑娘,后面不是还来了个宝琴嘛,虽然前面没来,但是为了后面区分,就叫宝姑娘。而且有时候长辈叫什么宝丫头,下人就跟着叫宝姑娘了。

至于四春叫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什么的。那是因为四个人名字就一个字不同,而且大姐进宫当娘娘,家人不能叫名字,就叫大姐姐,后面估计就顺着年龄排下来了。探丫头那也是长辈们叫,平辈们还是多称排名,比如宝玉叫她三妹妹。


月上眉梢的芊芊


林黛玉叫林姑娘,史湘云叫史大姑娘,薛宝琴叫薛二姑娘,邢蚰烟叫邢姑娘,只有一个特殊,就是宝姑娘。

这是薛姨妈让这么叫的。

王夫人是贾府女主人,所有的管家丫鬟都得看她眼色。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想方设法的想把宝钗送进贾家,一上来就拉拢王夫人。她在王夫人面前称宝钗为“宝丫头”,王夫人是她亲姐妹,就跟着她叫“宝丫头”。其他下人都是跟着王夫人叫,目的就是拍王夫人马屁。

因为只有自己家里的小姐才这么叫,把王夫人娘家亲戚当自家小姐,王夫人当然高兴了。

办公室政治,心里明白嘴上不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