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碧崇輝


功名利祿都是人活在世上想得到的。在我們的人生追求中會得到很多東西,但也會失去很多東西。

當我們得到或失去時該保持一種什麼心態去平衡自己呢?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嶽到摟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名句詮釋了人得與失應持有的品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傳統道家思想的一種思想境界,古代修身的要求——無我境界。無論外界或自我有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一生行事做人的準則及豁達胸懷。


人的一生,功敗垂成,大起大落,實屬常情。當我們為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我們興奮的、如願以償的達到了。於是我們高興了,狂喜了,自以為是了。我們炫耀自己,我們目空一切,我們高傲了,忘記自己的初衷。固守不前、得意忘形。然則時代日新日異,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遷。你得到的成功和價值只是對你過去的認同,我們時刻要保持一顆對未來嚮往的心。把你現有的、得到的作為起點。絕莫驕傲狂喜,否則一個不小心會誤入岐途。當你成功了別大把自己當回事,路還長著呢,還有很多可能性讓自己去挑戰。因此豁達淡然面對你的成功,你的未來會更美好。


相反,有些人做事失敗,遭受一點挫折,便垂頭喪氣、妄自菲薄,自己瞧不起自己,顧影自憐,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自設圈套自己跳進去,無法自拔,那隻能自己葬送自己。停留在悲傷的過去也許會喪失屬予你的可能性。你看前面便是一亮點,抬起頭——一片藍天白雲。挫折是你成功的起點。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藏著潛在的人生哲理,年輕人絕莫過於看重得與失。美好的人生不是得與失可以衡量。不管成功失敗,我們都要以平常心看待,恆定淡然。只有保持這樣的心態才會實現更多的可能性,從而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堅持原則,不要給外界的事物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當你看定了目標,擬好計劃,別因為他人的一、二句話而搖擺不定。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而影響前程。


逸ys


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寫景抒情的佳作,同時代人歐陽修稱之為“文正《岳陽樓記》,精切髙古,而歐公猶不以文章許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確實典重,鑿鑿乎如五穀之療飢,與世之圖章繪句、不根事實者,不可同年而語也。”

這篇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其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廣為人們傳誦,幾千年來,都激勵著我們,是我們放佛聽到了跨越時空的錚錚良言!

但要深刻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還需要做許多的功課。

第一,先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字面意思

字面上來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是不因為外物而喜,不因為自己而悲。但似乎意思不完整,我們需要採用文言文翻譯常用的“添”字訣,將省略的內容添加進去。那麼,這句話就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而高興,不因為自己的得失而悲傷”。但意思很矛盾啊,壞怎麼讓人高興,的怎麼會讓人悲傷呢?

其實,這裡運用到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參互成文,含而見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不因為外物的好、自己的得而高興,不因為外物的壞、自己的失而悲傷)。

但這裡還會有一個疑問,明明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為什麼要寫這些內容呢?這就是我們要說的下兩點:

第二,再看寫作這篇文章的緣由

《岳陽樓記》作為一篇經典的寫景散文,按道理,若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所感,是不可能寫的出來的。但事實上,范仲淹確實沒有到過岳陽樓,而只是憑藉一幅畫所寫出來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慶曆四年,被貶到嶽州巴陵郡(今湖南嶽陽一帶)的滕子京,重新修葺了岳陽樓,就寫信請范仲淹寫一篇文章,隨信附送了一張畫。范仲淹就藉助這幅畫,通過大量的想象和聯想,寫出了這一篇千古名篇!

可這一點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什麼關係呢?彆著急,繼續往下看:

第三,深刻理解,還需要結合范仲淹和滕子京的人生經歷

其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句自勉和勉勵他人的話,具體來說,就是勉勵自己和滕子京的話。那為什麼要勉勵自己和滕子京呢?

這就要涉及到兩人的人生經歷了——兩人都屢遭貶謫,那個時候,都是失意人!

作為北宋的政治家,范仲淹頗有政治理想,於慶曆三年,出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王安石也曾擔任此職,發起變法,夜以失敗而告終),發起"慶曆新政"。但新政受挫,第二年(慶曆四年)就被貶到鄧州,相當於從正國級降為了正廳級,完全就是“斷崖式”。

與他同病相憐的還有一個人,就是滕子京。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科進士,兩人志趣相投,遂成好友。滕子京仕途多舛,屢遭貶謫,從中央官員到地方小官。所以,《岳陽樓記》的開篇就是“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一個“謫”字,包含了多少的心緒!

兩個官場的失敗者、政治理想的失意者,同病相憐,氣息相同。所以,范仲淹寫這一篇文章,就是含蓄規勸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所以,文章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說,我們現在雖遠離朝廷,但還要為國為民擔憂!最後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微斯人,吾誰與歸!”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高告誡滕子京,不要因為修了一座岳陽樓(修得好或者不好),也不要因為自己的地位高還是低(得或者失)而高興或者悲傷,要有更大的境界,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心境之恬淡,境界之宏大,理想之高遠,這,才是這句話背後隱含的更深的含義!

在物慾橫流的當下,我輩自當從“古仁人之心”中,吸取精神的營養,用平常心看待外物,用淡泊心對待名利,用進取心,實現自己的理想!


三水三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本人內心志向的表達,也是天下士子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

對於常人來說,這種境界不是想達到就能達到的。人的情緒都是受環境外物影響和控制的,這是人的本性使然。也就是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與人的本性相違背的。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認同並希望達到這種狀態,但在現實生活中卻總是做不到的原因。

世上所有的動物都沒有違背本能的能力,人是唯一例外。因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儘管很難,但對於人來說並非不可能。超越本能、超越禽獸的生存狀態、擺脫天誅地滅的窘境,成為自己的主宰,實現真正屬於“人”的從容自在的理想生活,自古以來就是往聖先賢、士人君子孜孜以求的目標。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這樣的理想呢?《大學》有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身修的前提是正心,正心的前提是誠意,誠意的前提是致知。何以致知?孔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生而知之者,聖人也;學而知之者,漸修也;困而知之者,頓悟也。

因此,如果你真的想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命境界的話,對於當下普通人來說“學而時習之”恐怕是最好的路徑了。“文武之道布在方策”,經典就放在那裡,還等什麼呢!





淡漠千里1


句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其君;處江湖之遠,則優其民。

直解:不會因為外在的物質而感到歡喜,不會因為自己的處境命運而感到悲哀。

我們需要把這句話放在歐陽修的整段語境中來理解一下:

原文是: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意思是:哎呀!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麼呢?(是由於)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他進也憂慮,退也憂愁。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古仁人必定說:“先於天下人的憂去憂,晚於天下人的樂去樂。”呀。唉!不是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

由此看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是要做個木頭人,是先與天下人去憂,後於天下人去樂。

這是一種大擔當,更是是一種大境界。

和道家所謂坐忘,和佛家所謂放下其實不是一回事。


屯元國學文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意是:不要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也就是說,人不要因為無意中得到一點好東西或者是利益而高興,也不要因為沒有得到什麼或者是失去了一點利益而傷心難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要人們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一種淡然而寧靜的心態,豁達而開闊的胸懷,也是對人們思想境界的一種要求。

當今的社會是物慾橫流,太有誘惑力了,每個人都應該是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這一切,不要被不屬於自己的物質給迷惑了心智。暫時的失敗或者是不如意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悲傷難過,振作起來,好好奮鬥,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有成功的時候。人生的起起伏伏,風風雨雨,就得靠自己來改變。人生的路,就得靠自己來走,不要被外在的物質和名利所困。得到了什麼別高興,失去了利益別傷心,凡事都保持一顆淡定的心,看淡得失,懂得知足,人生須當如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涇河長生


不應因為得到的財富和聲譽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不為自己的磨難,人生不盡人意而悲傷。做人要有良好的心態。

擁有一定的財富,社會地位就仗勢欺人,目空一切,對所有不屑一顧,總是高高在上,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的姿態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是自貶身價,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

生活裡有些波折,經些磨難很正常,只要有顆堅強的心,頑強支撐下去,不拋棄,不放棄,終能熬出頭,終會達成所願

“將相王候,寧有種乎"。記住,強中更有強中手,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論環境如何,做好自已,笑對不幸,靠雙手,靠努力,堅持打拼一樣會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豫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不以物喜”這個“物”字可以是財富,也可以是權利,不要以其得到而喜悅,也不要因失去而悲傷,得之不喜,失之不憂,順其自然。“不以己悲” 不要抱怨自己所遇到的困難,不要看到自己的弱點或是失敗而沮喪,樂觀豁達的面對一切。

生活中有驚喜,也有無奈,有得也有失,擁有一顆平常心很重要,也就要求我們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因為人是有情感的,《禮記》中寫道:“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捲雲舒。


閱讀與思維


博大胸襟,哲人境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范仲淹名篇中的名段中的名句,此句運用了互文的手法,翻譯為: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原段文字: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此段中有三個名句,三句之間是一脈相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抒發了作者偉大的政治抱負。

這一段話傳留今天,曾激勵無數仁人志士放下得失,為國為民做出偉大貢獻!



王老師閱讀寫作


范仲淹的,年輕能背誦,四十年後的現在也能背: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心曰"先天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說做人心胸要開闊,有志向,有家國情懷,少計較得失,要高風亮節,不因外物的美好而特別高慶和眷戀,不因個人的寵辱得失而悲哀消極無作為。

范仲淹我是很欣賞而敬仰的。他公元989年生於今徐州,兩歲父逝,其母為把他養大而改嫁朱姓,他也改朱說。範從少就勤奮好學,頗有抱負,後別母離朱家去求學,忍受了別人難忍的窮苦,以讀書為最高樂趣,經多年寒窗苦讀,終在二十七歲一舉及第,走上仕途,改回原姓,取名仲淹,接母來贍養,後官承相,他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將個人榮辱置之度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和高尚情操的人物,他的傳也名作不知鼓舞了多少中華學子,特別是:不從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人。總之,他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我十分佩服而崇敬他





樹德漢碩


看到題主這個問題,今天我又重讀《岳陽樓記》,發現了一點新東西,有了新的感悟。一篇中等篇幅的文章,堅持看到結尾,我相信一定會給你啟發:

為什麼會感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前學習岳陽樓記,只知道最重要的就是這最後一段議論,這是學習文章的通法,也可以說是教條,並沒有多少思考。


當我今天重讀岳陽樓記之後,發現這樣的感嘆是源於登樓的人有不同的經歷,曾經身處不同的環境。我把原文按照自己的理解並結合現代的情況去嘗試解釋這句話。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陰雨不斷,整月不見天日,陰風呼嘯,汙濁的大浪前仆後繼;陽光、星光暗淡,商客不能通行,船隻不能航行;薄暮冥冥,虎嘯猿啼。這給我的感覺就是環境惡劣,氛圍壓抑。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環境,登樓的時候就會懷念家鄉,憂讒畏譏,悲傷流涕。


放在當今,可以理解為你一直身處逆境,長期不見天日,這時候的內心是低迷、痛苦的,抑鬱、孤獨是這些人的典型心境。當他們看到悲景,看到失敗,他們會失望迷惘。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等到春天來了,天空明亮,波瀾平靜,上下天光,化為一色;沙鷗飛翔,錦鱗游泳;岸邊綠草芬芳,郁郁青青;湖面長煙飄蕩,高空月光皎潔;漁人對唱,此樂何極!

春天到就是你的事業、你的生活出現新的轉機的時候,很多人像摩登兄弟,馮提莫的火爆全國,就是春天到來。之前的努力,加上現在抖音平臺給予的支持,讓這些人走到觀眾視野。然而,火爆,或者取得了成就時,是最容易迷失自我的階段。


所以作者告誡世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希望不要把自己看的太輕,把環境看的太重,把過去的風光成就看的臺神。

不以物喜的含義、反例

為什麼有的人登樓他是悲觀的,有的人他是樂觀的?大家可能沒有想過,但是卻又很容易想到。

不以物喜,它說的是不要因為你得到了很多就沾沾自喜。

這兩天看過劉強東的一次演講,他提到京東現在成長速度是多麼迅速,也講了京東這些年確實賺了很多錢,同時告誡京東的兄弟們,這些一切的一切,之前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講歸零。這裡面“歸零”的思想,就是不以物喜。


近年我們不是沒看過多少人因為一時爆紅,自己本人的素質卻停留在很低的水平,所以導致爆紅後開始心理膨脹,覺得自己有多麼厲害,多麼成功。例如美女楊凱莉(莉哥)侮辱國歌的事件,旭日陽剛成員劉剛開豪車因小區老人擋道而打人的事件。。。

這些都是因為本質上沒有明白不以物喜是怎樣心境,過於依靠自己曾經成就,仗勢欺人,敗性敗德。

不以己悲的理解、典例

最典型的就是馬雲對於自己學校的個人看法,他說自己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學校而自卑過,也沒有因為自己失敗那麼多次而自卑過,反而是這些不順成就了今天的馬雲。


大家可能認為馬雲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如果他沒成功就不會這樣說了。這也有道理,但是我們可以從馬雲早年經歷中看到蛛絲馬跡,就是他過人的樂觀。馬雲高考三次,曾經高考數學只得了一分,他自卑了嗎?沒有。他還是堅持高考,相信教育會給他帶來改變。他面試失敗了30多次,他自卑了?還是沒有。他反而因為面試不能成功,另擇良地,死而後生,選擇互聯網這個大趨勢,站在互聯網蓬勃發展前夕的風口上,最終鑄就瞭如今的阿里巴巴巨型企業。


馬雲失敗了那麼多次,他沒有放棄,源自於他骨子裡有永不放棄,和不以己悲的獨特魅力。

現在說什麼叫“不以己悲”,我相信各位已經知道了這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自卑。你自卑了,不光光是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別人也會不把你當回事。自卑其實是最沒用的心思,越自卑,越失望,越失望,越自卑。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要想跳出這種循環需要你敢於面對別人,而不是面對自己。

很多人說馬雲長得醜,可是馬雲卻說,沒覺得自己真的特別醜,醜都是別人說的。馬雲就跳出了惡性循環,他敢於面對別人。

實際上,沒有那麼多人過度在意你有多麼不堪,多麼無能,不會在意一個小角色,一個跑龍套的,他們在意的只是強人的吃喝拉撒。你的自卑只會讓你更加不堪,更加無能。環境我們很難改變,但是心境確是由自己掌控。一個不以己悲的心,是積極的象徵,它能給你帶來潛意識的力量。

也許你不信,但是我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