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三处小石窟

大同的三处小石窟

鹿野苑石窟位于大同城北五公里外的小石子村大沙沟的北崖面上,关于石窟开凿的确切年代,碑刻文献均无记述。但据《魏书释老志》“高祖(孝文帝)践位,显祖(献文帝)移御北苑崇光宫,览习玄籍,建鹿野苑佛图于苑中之西山,云崇光寺右十里,岩房禅堂,禅僧居其中。”

北魏以后,从崖面上的遗留下的建筑梁孔痕迹说明,后代曾对此进行过修缮和扩建,但具体情况可惜已无记载可考。

鹿野苑石窟现存洞窟八所,东西长30米,中央一窟内凿一佛二胁侍菩萨,其余的洞窟均是无雕像的禅窟。

中央洞窟的平面呈椭圆形,佛像占据了窟内面积的大部分。禅窟的平面呈矩形,长、宽各约1.2米左右。佛为结跏坐,头部虽然已经残缺,但仍可判别其风格特征。造像面相方圆,两肩齐平,菩萨造像头戴宝冠,长发垂肩,项光上雕刻着忍冬纹,宝缯在双耳后作折叠式下垂状,胸前饰项圈,手提净瓶,这两尊造像虽不华丽,却很质朴生动。

鹿野苑石窟造像的风格与“昙耀五窟”的造像如出一辙。它虽然是一处数量少、洞窟小,但对研究北魏石窟开凿史和佛教发展史却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因此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大同的三处小石窟

在云冈石窟以西约2公里处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有一组规模较小的石窟,这就是“鲁班窑石窟”。开创年代不详。传说当年开凿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曾居住于此,从而得名“鲁班窑”。从现存的石窟造像风格辨析,判定其为北魏的遗物当为无疑。

此图中窟外前立壁上有长方形石槽,与云冈石窟辽代增建的窟檐相似。从地面遗留的残砖破瓦来看,辽时在此曾置建木构窟檐。辽代被战火毁坏后再末修复。

鲁班窑石窟坐西朝东,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对峙呼应。这 里没有红墙绿瓦,没有参天树木,只有两个洞窟。石窟均为椭圆形。第1窟(由南向北排列)进深4米,宽为6米,高6米,穹窿顶,顶板无雕刻,周壁雕有坐佛四排,隐刻龛形。入定坐佛高50厘米,服饰偏袒右肩。北壁、西壁尚存佛像三十七躯,南壁存佛像三排二十四躯,东北上角佛龛可看到涂赭红颜色,是为后世所绘。在窟壁和顶板接壤处周围雕有锯齿状帷幕。第2窟相距第1窟5.27米,进深4.17米,内宽6.1米,高4米。窟内周壁雕有规整的千佛龛。现存佛像六十六躯,服饰有通肩和偏袒右肩两种形式

鲁班窑石窟规模较小,但它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创历史和北魏时期佛教的兴衰史,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同的三处小石窟

吴官屯石窟的开凿,同云岗石窟是分不开的。在北魏时,武周山与山前的武周川,被尊为佛教的圣地,所以就在此山沟内大兴土木,到处开山凿窟,雕像建寺,绵延三十里。据唐代《广弘明集》中记载,“谷深三十里……石窟中七里极高峻,佛龛相连。余处时有断续,佛像数量孰测其计。“从以上记述中可以看出,这三十里断续绵延的佛寺窟龛,包括了云岗石窟、吴官屯石窟。

吴官屯石窟开凿于滨河的悬崖峭壁上 ,其下为武周川,河水自西北向东南。北处有十五个石窟,但规模很小。

吴官屯石窟大小有15个,大的有3平米,小的仅可以容身一人。过去石窟显的高大陡峭,由于109国道几次的大修垫土,现在石窟基本和路齐了。石窟应该是在1。5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现在的武周川已经没有多少水了,河床被大片的楼房取代。当地的善男信女为了保护石窟,在石窟外加了一堵围墙,给起名为地涌石窟。

大同的三处小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