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尋先輩光榮的足跡

一南一北,兩座軍營。慎終懷遠,鑑往知來。

又是一年清明時,站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門檻,回望我軍92年曆史,第73集團軍某炮兵旅與第79集團軍某特戰旅,不約而同地開展緬懷先烈、追尋先輩足跡的活動。

許多青年官兵從家事國事天下事中,與英雄烈士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一家四代兵 血性永傳承

墓碑前的軍禮

“太爺爺,我沒當孬兵,您看看我的軍功章!”去年清明當天,張政佩戴優秀士兵軍功章,與爺爺一起來到曾祖父的墓前敬一個標準的軍禮。

張政是第73集團軍某炮兵旅下士,去年參加學習培訓,地點恰在他的家鄉,單位特批他回家一天,那天正好清明節。

“過來,給你太爺爺磕頭!”參軍前每年清明節,爺爺總會帶上張政來到一個寫著革命烈士之墓的墓碑前,給他講曾祖父的故事:1939年,風華正茂的太爺爺張富貴參加八路軍,先後參加了百團大戰、遼瀋戰役。後來還參加瞭解放南京、解放廈門等戰鬥,從戰士成長為團長,後來犧牲在戰場。

張政說,聽爺爺講述,淮海戰役後期,太爺爺負責糧草籌備徵集。家裡實在太困難了,曾祖母去看望太爺爺時,順手拿走了一袋糧食。太爺爺發現後,騎了十幾公里的馬,硬是把那袋糧食要了回來,“公家的糧食一粒也不能少!”

張政的爺爺也是一名軍人,在一次邊疆重要軍事行動中,爺爺受領偵察任務,200多人前出偵察,誤入3000多敵人的包圍圈。爺爺和戰友們視死如歸,拼死搶佔敵碉堡,呼叫炮火支援。後來,爺爺因傷退出現役。

太爺爺戰死沙場,爺爺戰場受傷,父親接過鋼槍,曾孫選擇軍營……張政一家四代從軍的故事,鼓舞了許多人。張政入伍3年來,先是被評為優秀新兵,後又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士兵”。

“以前去祭奠太爺爺,我只是以一個曾孫輩的身份,而那天我驕傲地以一名現役軍人的身份,在他墓碑前敬上一個光榮的軍禮。”

英雄雖無名 大愛在心中

爺爺的三等功

當教導員把“優秀義務兵”獎章掛在下士何沛浩的胸前時,何沛浩敬禮的手微微顫抖。教導員清楚,他太想趕緊把這份喜悅分享給爺爺了!

何沛浩是第79集團軍某特戰旅的一名戰士。

何沛浩說,爺爺總喜歡把兒時的他抱在懷裡講述自己的“戎馬生涯”,何沛浩起初還覺得新鮮,後來聽膩了,每次都從爺爺臂彎中掙脫出來。

現在不一樣了,自打參軍後,他給爺爺打電話的頻率越來越高,每次都纏著這位“老兵”講一講“想當年”。

“小浩,去了部隊一定要加油幹,拿個獎章回來爺爺給你做個相框裱起來,就放我屋擺著……”回想起入伍前夜,爺爺對他立功受獎的期盼,急於報喜的何沛浩借用指導員的手機撥通了爺爺的電話。

沒想到,聽筒裡卻傳來了父親的聲音:“怎麼了小浩?爺爺在休息,不方便聽電話。”何沛浩將受表彰的喜訊告訴了父親,興奮的他並沒聽出父親聲音的異樣。

後來他才知道,長期患病的爺爺當時已被下病危通知單了。

3天后的一個深夜。得知爺爺去世的噩耗時,何沛浩捂緊胸前口袋裡的獎章,恨不得叫出聲兒來:“爺爺,您不是說我得了獎章就要給我做個相框嗎?我已經做到了,您為什麼說話不算數?”

回到家後,何沛浩在爺爺墳前長跪不起。

“夜深寒重,彆著涼了。”父親將大衣披在何沛浩身上。“這是你爺爺留給你的,本來打算等你回部隊的時候再給你。”打開父親遞過來的盒子,只見裡面是一張起了褶皺的“三等功”登記表,還有一封由父親執筆、爺爺口述的信。

“這個軍功是爺爺的?為什麼爺爺從來沒提過?”他打開了信紙:“小浩,聽你爸說你在部隊受表彰了,好小子,幹得不錯……把你的那枚獎章放在這個‘三等功’上, 就當是爺爺親手為你裝裱榮譽的相框吧!”

爺爺以前從未曾提及自己的卓著戰功,如今卻用它來裝裱孫子的獎章!何沛浩深知,這不僅是爺爺對孫子愛的呵護,更是戰鬥精神的一種特別傳承。

感同離別苦 身受聚時甜

為烈士尋親的兵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1953年部隊奉命參加東山保衛戰。一次進攻戰鬥中,戰士劉大妹為保衛東山島而壯烈犧牲。

時隔60餘年後,他終於與家人“團圓”。近兩年,每年清明期間,前往福建東山掃墓,已成為福建南安劉華新一家的大事。

劉華新說,這還要感謝駐閩某炮兵旅戰士楊偉欽呢。

當年得知劉大妹犧牲後,他家裡人曾去尋找他的墓碑,但一直沒能找到。隨著父輩們先後離開人世,劉華新一家尋找劉大妹墓地的願望越發強烈。

201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劉華新的侄兒通過漳州籍戰士楊偉欽,幾經輾轉聯繫到東山戰鬥烈士陵園的負責人。當確認陵園內有一名為劉大妹的烈士後,劉華新的侄兒迅速趕往東山確認。“墓碑上的名字與我叔叔一樣,可家庭地址及部隊所在連隊卻有些出入。”劉華新說,經楊偉欽聯繫有關部門反覆確認,證實這一墓碑主人就是他們苦尋60年的親人。

“儘管關於劉大妹的事蹟只有隻言片語,但他英勇無畏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楊偉欽說,今年清明休假時,他要同劉華新及其家人前往福建東山,到劉大妹烈士墓前祭掃。

英雄非天生 本色可鍛造

昇華的“求生欲”

去年秋冬之交,肆虐的火焰再次席捲遼寧建昌縣,在此駐訓的某旅勤務保障營在教導員洪繼魁帶領下,奔赴災區組織滅火,“帶水壺、毛巾,扎腰帶緊急集合!”“同志們,森林再次發生火災,上級命令我部立即前往,這次行動還是每三人組成一個撲火小組……”在救災命令中,宋悅鑫按照防火演練流程疾步向烈焰撲去。

誰能想到,這個救火急先鋒初次救火行動中竟然縮手縮腳、躲躲閃閃。

初次救火時,宋悅鑫一直不敢靠前,教導員洪繼魁感到費解:宋悅鑫一家祖孫三代兵,他本人入伍後事事當先鋒、作表率,戰友有困難他總能伸出援手,為啥救災行動中變成了一個“懦夫”?

幾經瞭解,洪繼魁得知,爺爺的犧牲讓宋悅鑫從記事起就畏懼災難的不可抗力:爺爺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回到地方礦務局工作,當地發生山體滑坡時參加救援,因遭遇二次滑坡,不幸壯烈犧牲。

洪繼魁與宋悅鑫的家人協同用力,慢慢幫宋悅鑫克服恐懼。

宋悅鑫說,媽媽的一番話深深觸動了他:“當年你爸剛退,有一次上街買菜,忽然聽到有人喊‘救命’,你爸循聲跑到一口井邊,當時井邊積雪特別厚,周圍站著很多人,沒人敢下去,是你爸第一個站出來呼喊並投入行動,‘不管怎麼樣,先把孩子救上來要緊’……”

那一晚,宋悅鑫久久不能平靜,他在日記本上寫下了一行字:“生命無價,人人都珍愛生命,但是作為軍人,我們是阻隔在人民和災難之間的一堵牆,如果我的犧牲可以換來萬千人的生命,我願意去犧牲!”

帶兵講奉獻 誠信賽黃金

第8條“班長職責”

古有一諾千金,今有一諾千里。

兩任班長跨越時空的承諾,催生出了一次護送英雄雕像的千里之行。

又是一年清明時,劉奇越深情地看著這尊熟悉的戰鬥雕像,敬上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猶記得兩年前初次祭奠老班長時,羅亮泗班時任班長劉奇越向老班長羅亮泗許下承諾:將連史館內羅老英雄的戰鬥雕像護送至其陵前。

羅亮泗是該旅戰鬥英雄,也是志願軍第一個打坦克的英雄,創造了用爆破筒打坦克的範例,榮立特等功,獲“爆破英雄”榮譽稱號。從朝鮮戰場上退役返鄉後,羅亮泗沒有宣揚自己在戰場上的英雄事蹟,用自己三等甲級的傷殘身軀默默躬耕在家鄉的土地上。

第79集團軍某特戰旅黨委領導得知這份承諾後,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清明前夕,一行兩人輾轉一千餘公里,從遼寧省錦州市奔赴湖南省衡南縣,終於將羅亮泗的戰鬥雕像護送至其陵前。

劉奇越說:“羅老班長的戰鬥精神作為連隊的紅色火種,一代又一代傳承,自打我入伍以來,一直被老前輩的‘犧牲奉獻’精神所感染。”

經劉奇越本人同意,我們翻開他的筆記本,第一頁便是用工整的字跡抄錄的“班長職責”。所不同的是,在《條令條例》規範的7條班長職責外,赫然寫著“8.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我們都應該是奉獻的一代。”自擔任班長起,劉奇越便將這句話當作“羅亮泗班”的第8條班長職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