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ostco和Sam's这种大型仓储式超市模式能不能够照搬到中国?

穿美国望世界


我想你说的应该是Costco大型连锁超市吧,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这个超市的特色是会员制和仓储式。会员制毋庸置疑,就是你要花钱买会员才能进去购物;仓储式,这张图应该很明显,那些高高的货架就有一个仓库的作用,货架下货卖完了就开个小叉车把上面的货卸下来摆放起来。另外它商品的特色是大包装。

Costco 几乎已经可以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因为他代表了美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沃尔玛可能是美国在世界闻名的连锁超市,但是Costco却更能代表美国人。

我们先分析Costco在美国成功的原因,再来分析它是否适用于中国国情。

首先说到的是会员制,它发行四种会员卡,如下图所示。

前面两种卡是面对个人客户,后面两张是面对商业用户。下面的价格是每年的年费,黑卡比白卡贵的原因是,黑卡有2%的返现作用,就是你买100块的东西能给你返现2块钱,所以你预计每年在这里花费超过3000块钱的话,返现超过60美元,那么妥妥的就选择黑卡了,据我所知一般人都会买黑卡,因为它还有一些其他小的附加功能。只要能吸引到顾客办会员卡,基本就能保障每年的销售额,因为凡是办卡的客户都会想方设法的来消费,确保年费是值得的。

而他凭什么吸引顾客办会员卡?质优价廉是回家的诱惑。

Costco是仓储式超市,而中国几乎所有的超市,包括沃尔玛都是零售型超市,区别就是你可能到沃尔玛能买到一瓶可口可乐和12个一盒的鸡蛋,但是你到Costco只能买到一箱24瓶的可口可乐跟24个一盒的鸡蛋,Costco一般都是卖大包装商品。另外一个区别就是Costco的货架是那种直到天花板的高度,上面摆着成箱(边长2米)没开封的货物,超市本身就有仓库的功能!第三个区别就是Costco一般都会开在市区之外,它的房租或者地价都相对便宜。


(Costco内景)

大包装确保了单位产品的价格更低,仓库的减小也削减了仓储支出,房租便宜也能令其更好让利于顾客。但是价格低并不是它的灵魂,它的灵魂是质量优。它有专业的团队每年审核销售产品的来源,而且每一种商品可能只有两个品牌在售,这样也节省了顾客挑选的麻烦,而且顾客可以十分放心产品的质量,也就是说,Costco已经让顾客相信,我替你们选择了最质优价廉的产品,你们放心在我这拿就行。更别提Costco还有自己的商品品牌kirkland,更加确保了它质优价廉的口碑。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你去沃尔玛你在眼花缭乱的同类商品面前可能要花很长时间去比较挑选,比较质量和价格,而在Costco你就不需要了,因为你相信这里的质量有七八十分,价格却是最实惠的。

仓储式超市在美国十分的盛行,比如典型的Costco, Sam's,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超市。另外还有Lowes和Homedepot大型家具超市,这两个超市主要卖装修DIY材料,木材、水泥、门窗、螺丝钉等等一切你能想到装修和建造一个房子的东西这里都能买到,因为美国人喜欢自己修房子,喜欢自己建个花园和小木屋,只要你愿意动手这里就都能买到。下面这张图就是homedepot的内部一隅。

那么从顾客的角度来说,他为什么会选择花钱买会员卡而不是去更便宜的沃尔玛买东西?那么这在中国适用吗?

其一:

美国人逛超市的习惯和我们不一样,我在国内逛超市其实有点悠闲娱乐的感觉,没事的时候可能天天去超市。但是大部分美国人不然,一是他们上班挺辛苦,二是懒得去超市,所以他们可能半个月才会去一次超市,因此每次去都会买上满满一车的矿泉水、饮料、肉和菜,尽量满足半个月到一星期的消耗,而Costco这种大包装销售的方式正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买菜几乎是一天去一次,因为觉得冷冻的肉和冷藏的蔬菜都会变得不好吃,让你一个星期逛一次超市你可以忍得住吗?如果忍不住,那你去Costco买那么大包装的日用品干嘛。

这种购物车和购物量是美国人的常态

其二:它的旁边就有专属的加油站,油价往往都是附近最低价。每次去买东西之前都先加个油然后进超市买东西,有时候我分不清是去买东西还只是为加油而顺便买东西,这个在国内可能很难做到吧,看他能不能申请到开加油站的执照。说到加油站我们就不得不提车子,因为那些大包装的日用品和食物,你是别想肩扛手拎带回家的,骑电动车也带不回去,只有车子才行,所以在这里买东西必然要有一辆车,而这点就让大部分人止步了。

costco加油站

其三:在我潜意识觉得这个超市卖的产品都是最安全和高级的,同时价格也是最合理的,我可不担心食品安全和质量。不是我妄自菲薄,Costco如果要在中国挑选到质优价廉的进货渠道成本会很高,因此质优和价廉是悖论。Costco在美国可能只是日常消费,但是到中国只能走高端路线,因为保质量就别想保价格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Costco在你的城市开店,让你每年花300块钱持有一张会员卡,而且里面的商品都是高级商品,你会办卡吗?我想能加入会员的都是一批高收入而且追求品质的人吧。因此它能赚钱吗?能,这当然能,中国有钱的人就是多。但是它不能流行起来,注定不能像在美国那样成为普通人的选择。而且Costco只能开在一线城市,这里有钱有意愿的人多的是。

其实我想说,Sam's在中国是有店的,好像是全国有14家(说错别打我)加店,叫做“山姆会员店”,我在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附近见过,据说它是盈利的,毕竟顶着一个进口商店的名头啊,所以普通人可能听都没听说过,但是土豪很喜欢。

但是homedepot曾经在北京开过家装店,但是很快就失败了,毕竟中国人哪有自己动手装修房子的时间,哪有打理花园的地方?


穿美国望世界


原封不动的照搬肯定不可以,但改良过后,有可能在中国,取得不错的效果。

先看山姆会员店。这种商业业态实际上已经引入了中国。深圳很早就开了山姆会员店在大陆的第1家门店。最近五六年,山姆会员店在大陆加速了扩张步伐,目前已经有10多个城市,开设了山姆会员店。开店总量现在已经超过了20家。从目前的经营状态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山姆会员店的会员费在最近几年都有所增长,这说明客户的忠诚度很高,这才使得沃尔玛敢于提高会费。

至于costco,据说今年下半年在上海会开出第1家门店,短期内比较保守,不会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上海的第2家门店要到明年才开。至于扩展到其他城市的情况,现在好像还没有消息。由于目前的销售反应还不能获知,所以也很难说中国市场会顺利接纳这种特殊的仓储式业态。

应该说,单纯从山姆会员店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中国消费者和美国消费者对于山姆会员店的消费需求有显著的差异。中国消费者目前主要是把山姆会员店作为采购进口商品的,尤其是廉价进口商品的重要渠道。而美国消费者显然是采购日常用品。这就导致,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定位,实际上要比在美国的定位更高端。中国的山姆会员店的主要客户受众是大中城市当中的中高收入群体。美国山姆会员店的消费者则主要是一般的中产阶级。应该说山姆会员店也意识到了这种需求的差异,所以目前在对外宣传的时候,特别强调进口商品丰富,将其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一个主要因素。

至于costco如何定位,我不清楚,要在开业以后才能得知。网上有很多对于这一个企业的誉美之词。比如没有退货期限,甚至于已经食用过的食物也可以拿来退货。我不知道这个是美国真实的情况,还是被有心人刻意夸张的结果。我只认为,这种政策本身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美国,也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而如果这一种政策在中国推行,必然会导致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不可能持久。至于在会员购买商品之外,额外提供增值服务,这一点山姆会员店也有,但似乎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大。而且某些增值服务是和美国国内的商业环境密切相关的,恐怕很难直接覆盖到中国。比如有人说,持有商店的会员卡,可以在特定的加油站获得低价加油的特权。这种特殊的增值服务,恐怕在中国很难复制。

另外,这些商店往往以低价格的加工食品,来吸引顾客。但是在中国,民众对于生鲜食品有特殊偏好,超市中的加工食品,需求量一直不是很高。这种模式,在中国能够起到的广告效果相对有限,并且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提供同样份额的利润贡献。因此山姆会员店在实际经营的时候,在中国的经营重点就放到了进口食品上面。cost CO是否会步其后尘,不得而知。不过,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综合来看,此类商店在进入中国以后,势必要进行经营重心的调整,才能适应中国市场。但究竟能否长期发展,还有待观察。


zyb38537240


Sam’s 已经在中国开了一些店了。Costco也即将在上海开第一家店。这两个品牌从形式上讲是仓储量贩式卖场,但本质上的确是整合目标顾客群的共性需求的商品的量,以大量采购的方式降低这些精选商品的成本价格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可以存在,但要成功挑战非常大。中国城市的居民居住密度较大,但有共性需求的消费者聚居的概率不高,消费者囤货的意愿的确不强,如果靠精选商品来满足单店覆盖区域的客群,并且要盈利的话,难度非常大。另外,从品类规划上讲,麦德龙并没有走精选商品的道路,其有相当一部分b端的业务不大为人所知,所以它的现购自运模式实际上更类似于日本的所谓“业务超市”的模式。在线下连锁杂货卖场中,只有大润发和麦德龙能连续保持十年以来主营业务净利润盈利的。


伊恩W


其实Costco的主要商品是大包装非生鲜食品,都是工业化生产的,保质期比较长。这样它就可以大规模采购,降低成本。中国人对于半成品食品的接受程度没那么高,而且这些半成品也不健康,含糖量太高了。如果Costco开在中国的话,必须增加生鲜产品的比例,生鲜产品保存期短,这样它就很难大批量采购,成本也不会那么低,售价也就没那么大优势了。Costco在中国很难完全照搬美国的模式,必须有更加优化的供应链管理,这点国内的超市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会有比较大的先发优势。Costco在美国的成功是他复合了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在中国完全按照美国的模式复制过来是很容易失败的。



用户3984806356175


有难度,仓储式超市在中国其实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由于生活习惯跟房屋配置等原因一般不会一周去一次超市买一周或者半个月的东西,特别是南方人,更喜欢食材的新鲜。另外中国的消费也并未达到美国水平,我们的食品结构和生活基尼系数也远没有美国低,因此很多家庭购买的东西也并非习惯购买大量一次性用品。仓储超市很大盈利点在走量。麦德龙在中国窘境就明白。


心上的山水950


我就打算购买那里的巨大包装洗发水沐浴露,中国那里能购买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