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介子推下场如何?

别酒怯流年



俗人观史


介子推,何许人也?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很陌生。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字号介子、介推,晋文公重耳的辅臣,逝世于介休绵山(今山西介休市),对于他的死坊间有不同的看法。


割股奉君 \t

春秋时期骊姬之乱暴发后,为了躲避追杀晋国公子重耳避四处逃亡,跟他一起的有五个人,介子推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逃亡的十九年间介子推一直跟随在重耳身边,居无定所困难重重。重耳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介子推功不可没。 \t据资料记载重耳逃入卫国边境时,凫须把重耳一行的粮食全部偷走了。逃入深山密林中时重耳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喂食重耳,重耳得以活下来。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不离不弃,成就了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功不言禄 \t

重耳历尽千万艰险,回到晋国成为君王,欲赏赐跟他逃亡的一行人时,很多人都跑到重耳面前,夸赞他们的功劳。介子推看不惯这些人,拒绝了并毅然辞官,携老母亲归隐于绵山。

封于绵山 \t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书:“至死不复见”。介子推携母隐居于绵山,直到他离世了也没有见过他。追崇介子推的人为他鸣不平,提笔于宫门上写道:“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当晋文公出宫门看到这些字时,羞愧的说:“这些字是写给我看的,我忙于处理朝中政务,凉了子推啊,没有表彰他的功劳。”打探得知他住在绵山上,于是晋文公将绵山当做奖赏封给介子推,说:“就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民间传说 \t

对于介子推的死民间流传甚广。晋文公在得知介子推归隐于绵山后,非常的气愤,自己亲身去绵山找子推,但是介子以各种理由避而不见。于是晋文公手下武将看不惯介子推的傲慢,就放火烧绵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谁想介子推铁了心不出来,最后抱在一棵柳树上被烧死。晋文公懊悔不已,哭着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里,用着柳木做了一双鞋子,他每天望着鞋子叹息道:“悲哉足下。”据记载“足下”就是出自晋文公对子推的这一叹。寒食节也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每年这个时候不能起火,只吃冷食。



战国屈原《九章·惜往日》中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青石文学


他的忠诚淡泊成就了寒食清明

但他低情商的狷介也害了自己

——分享有趣、分享观点


今天是清明节。

清明节和春节、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四个重要节日。

清明节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源于介子推。

介子推值得尊重,故题目用“下场如何”来表述是不妥当的。但他的性格、行为也是有缺陷的——起码说,他的眼界/心胸和情商是不高的。

一、晋文公为啥不封赏介子推?

晋公子重耳(即后来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外流亡一十九年,历尽艰难困苦。有天逃到卫国一个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饿的前胸贴后背,正惶惶无计间,随从介子推端来一碗肉汤,这无疑是雪中送炭,而这碗汤可是推哥悄悄去割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做成的啊,这种舍己事上的忠诚行为确实让人惊心动魄。

我常在想,那么英明又礼贤下士的晋文公,当初出亡随从也就几十人,再经十九年颠沛流离,一路死的死逃的逃,归国时怕顶多就剩一二十人了吧,封赏时咋会忘了介子推?十九年彼此在眼前晃来晃去,何况推哥曾在关键时刻割了自己腿腿上一坨那么大的肉嘎嘎煮汤给他喝,这些,咋会那么轻松的从记忆中抹去?

细细想来,原因有两个:

1、得在推哥身上找。

临归国时随从五贤之一的狐偃和重耳在黄河边有段对话,大意是狐偃说流亡中难免有做得不当处,怕你即位后追究,咱俩就此拜拜算了。重耳赶紧指到黄河发誓,说二天若不有福同享,我情愿学几千年后隔壁越南的那个H大爷志明——死于河内!

狐偃不枉了姓狐,他其实在用这种方式委婉提醒这位准国王“二天要记得对这些生死相随的大家伙感恩和行赏哟”。不料给正在一旁的推哥看穿:m哟,主公从做丐帮到这次回去当国王,都是天意,你以为就是你几爷子的功劳嗦?于是就觉得“不屑与之为伍”——狐偃是文公立国/安邦/称霸的重臣,推哥与狐偃的分歧点并非正邪忠奸或是非黑白,只不过狐偃尽忠之外,也求富贵罢了,而推哥这种一味唯忠、唯君为上而忽略团队奉献和人性正常追求的思维,在封建社会肯定是没说的,但在现代人看来,却是那种眼界心胸褊狭的“超我奉献”意识。再说白一点儿,他的割股舍/忍行为,纯属对主子的忠/爱,对天下黎庶、对社会进步(思想方面),未见得是推动。

之后文公封赏,推哥不去表功/讨赏,文公也没有主动赏他。于是就有后来他避世山上,文公听人主意、用放火烧山方式(迫)他出来,他不出来、就和他妈一道被烧死在一株柳树下的悲剧。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寒食/清明节。

2、作为政治人物的晋文公的赏罚理念

当初随文公浪迹天涯的最出名有五贤:他舅舅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犫,其余就是不知名随从了。到文公归晋做了国王,也对一些人封官赏爵。介子推是“不知名”随从中自己“不言禄”——不表功、不讨赏。有个小随从叫壶叔的也未得赏,这哥儿到爽直,直接跑去质问“您封赏了三次,三次都没得我!当初随您流亡、莫得功劳吗也有苦劳嘛——难道我有啥做错的吗?”

文公告诉他自己的赏罚标准:那些用智慧仁义修正我言行的,受上赏;用行动助我成功的,受次赏、冲锋陷阵的也受次赏;那些跑前忙后出力但对团队建设、事业发展作用不大的,受三赏——三赏之后,才轮到你呢,至于原因嘛……你自己去想,呵呵。

——平心而论,文公这个赏罚理念是非常有道理的,完全符合后世大政治家/企业家标准。所以他没有封赏壶叔、介子推等的原因就解释的很清楚了。他不愧是一位眼界及心胸都开阔的政治家。他首先奖励的是对国家有大贡献的,而非仅是对自己有一己之忠的。

如此看来,推哥是太心细较真、太耿介却也显得眼界/气度不太宽高的那类人——是好人/好员工,但情商却是差了点。自己看不惯的偏偏还要表现出来,肯定历来得罪不少人。狐偃这类优秀经理人才、鬼精们会看不出来?于是大家在文公面前时不时说点坏话也是有可能的……文公还会喜欢?所以,才又会在关键时刻把推哥“搞忘”咯。

所以啊,团队/职场之中,有时候想法对,言行不对,也可能办坏事哟。

文公呢,在推哥封赏的事件上既遭受到舆论压力(据说推哥的随从就写了一首诗讽刺文公“忘恩负义”并到处贴传单),也有些愧疚反省,于是就来表彰推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寒食节、清明节。

后来的统治者们,当然非常看中推哥那种“舍己事上”的忠诚;文人们呢,则比较片面的推崇了推哥的“淡漠名利”;老百姓呢,更多看到推哥“割股”的惨烈尽忠行为,看到他“没有得到该得到的奖赏”而产生出叹惋和悲悯——于是共同一致的推崇,各有所由、当然也各取所需。

而今天的我们呢,在总结推哥的同时,也要感恩推哥——因为有了纪念他的这个节,也才有现在延伸出的这个小长假……

推哥确实是有性格/情商方面的缺陷,过于较真难免着眼于小。就拿他对母的孝来说,抛家出走十九年,让母亲倚门悬望了十九年,却以一己之见最终不能让母亲享受一点清福、反被带累着一起殉难,这个孝是不是尽得也不够呢?

但他又确实是个好人——尽管平凡平庸,仍然值得尊重。


远离抄袭,洗稿必究。


林武师de文散打


清明节,是一个扫墓祭袓的节日,我们中国人极为重视,中国人的祖先也很喜欢。那你知道清明节是如何诞生的吗? 原来,这个节日的始作俑者叫“介子推” 。

介子推又是谁呢?

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一个随臣。 公子重耳的老爹是晋献公,晋献公年老昏聩,当他那个心肠歹毒的爱妾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位,拼命迫害晋献公的其他儿子时,晋献公不仅没有阻止,反而听之信之。 公子哥重耳也算机警,赶紧闻风而动,逃出了晋国,逃出了骊姬的枪口。尽管以前是诸侯家的贵胄子弟,但现在重耳不过一个亡命之徒,跟一般的流浪汉也没什么两样。 有一天,重耳又累又饿,马上就要饿死了。 在这时候,身边一个并不起眼的随臣介子推,在自己的大腿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喂给重耳喝。那位被人肉汤救活的重耳更是感动得痛哭流涕。 可当时的重耳也无力报答,还得继续逃命,来日方长。在他东窜西逃流亡十九年后,终于重回了晋国当上了国君,成了历史上响当当的春秋五霸之首霸晋文公。

进入人生颠峰期的晋文公立即赏赐群臣,哇呀呀,介子推一定得到了厚赏吧? 没有,不知道怎么回事,晋文公赏来赏去,独忘了那个曾经割肉救命的介子推。而介子推呢,也并不想争赏,于是背个包袱带着自己的老妈隐居绵山去了。 晋文公羞愧莫及,赶紧去追。 可介子推故意躲着他,又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这时候,有一个脑袋里长包的随官献了一个其馊无比的“妙计”——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 晋文公听了一拍大腿,言之有理啊!赶紧下令放火烧山。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绵山从上到下烧得一片焦黑—— 不出所料,终于看到介子推了!不过,他和老母亲在一棵柳树下已被烧成了黑炭。晋文公恸哭不已。装殓时大家发现,老柳树树洞里竟然还有一片烧残的衣襟,上面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君主公心有我,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活着献肉,死了献诗。晋文公更加感动了,介子推,你真是大好人一个啊!如果当时有“感动晋国”的奖,晋文公一定会把此奖颁给这个不要命的介子推。 为了发扬介子推“为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晋文公号召全体晋国人民向介子推同意学习,并下令将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那棵烧焦的老柳树死而复活,又长出了新叶,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于是今这就有了,我们可以放假三天的快活日子(*^ω^*)


枪神传奇24272706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几经流亡返回晋国以后,奖赏和他一起逃亡的随从。所有的随从或多或少都有赏,只有介之推没要求赏赐,文公也没有奖赏他。于是介之推便与母亲一起隐居深山而死。晋文公得知他隐居后,四处派人寻找,但终没找到,便把绵上一带地方封为介之推的田产,并说:“以此来表明我的过失。"

而《史记》却记载:介之推的随从在晋国宫门上写了“一蛇独怨”四个大字。晋文公见后,派人召见介之推,而介之推已跑掉了。文公听说他逃到了绵上的山中,便把山封起来,并命名这座山为“介”。这一记载虽和《左传》稍有出入,但大略相同。

刘向的《新序》记载:介之推怨恨文公没有赏他,便隐居到介山上,文公召见也不肯出来。文公以为焚烧介山可以强迫他出山,便放火烧山,不料介之推终究没出山,以至被烧死。

为纪念介之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断火冷食三天为寒食。


平淡167191170


说到介子推这个古代人,他与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关,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说起清明节,还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国君重耳说起起,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年老昬溃,宠爱妖艳的小老婆丽姬,丽姬要让自己生的儿子接班,又怕晋献公的几个大儿子不服,就向晋献公吹枕头风,说晋献公几个大儿子的坏话,窜的晋献公杀掉几个大儿子,晋献公居然答应了,就派人追杀几个大公子,其中一个公子叫重耳,得知父亲要杀自己,就连夜逃跑了,还有几个随从侍候人员。从此重耳开始了流亡生涯,在逃亡途中,重耳饥饿难奈,荒郊野外没有吃的,就在这关键时刻,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掉一块,熬成肉汤给重耳充饥,重耳十分感激。十九年后,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在重耳封赏功臣的时候,发现没有介子推,重耳命人去找,有人告诉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躲到山林了,怎么喊也不见人出来,有人就出馊主意,说点火烧林,烟一呛人就跑出来了,那知人没出来,赶火灭后再一找,介子推和他老母被火烧死了,重耳见介子推死了,非常懊悔,为了怀念介子推,重耳发出号令,这一天不准烧火做饭,只准吃冷食,这一天叫寒食节,后来改成清明节。每年介子推的忌日都要祭奠故人。于是后人就把这一天,也就是现在的四月五日当做祭奠故去的亲人或朋友的日子,现在叫扫墓。这就是介子推的事迹的来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