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司马长史


简单梳理一下朱棣与朵颜三卫之间的关系。

洪武年间,冯胜在今天内蒙古宁城一带筑城,就是大宁。以后朱元璋在大宁设置北平行都司,管理营州五屯卫。又把大宁周边区域加以划分,设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也归大宁管辖,并任命当地的蒙古首领担任三卫的指挥。

随后,朱元璋把十七子朱权封为宁王,藩地就在大宁。朱棣起兵之后,与朵颜三卫合谋,控制了朱权,夺得大宁行都司的军队,又从朵颜三卫挑选出三千精骑,跟随自己南下与朝廷作战。

夺得皇位之后,朱棣把北平行都司南迁到保定,宁王也改封到南昌,大宁城变成一座空城,所控制的区域分给了朵颜三卫,以奖励他们对自己的帮助。

最初朵颜三卫还算本分,向朝廷贡马,换取粮食布匹,朱棣待他们也不薄,但他们私下里勾结北方蒙古部落,抢掠边民。

永乐二十年三月,蒙古阿鲁台部来犯,朱棣御驾亲征,在塞外转悠到七月,阿鲁台逃得远远的。朱棣认为,阿鲁台侵犯内地,暗中得到了朵颜三卫的协助,所以在退兵时突然向朵颜三卫进攻,“斩部长数十人”“捕斩甚众”。

第二,朱棣攻打朵颜三卫,并不是恩将仇报。

前面我们说过,对于朵颜三卫的帮助,朱棣早就给过回报,把整个大宁行都司的地盘都分给了三家,不可谓不厚。

至于朵颜三卫是否协助阿鲁台部,这个问题意义不大。早在朱元璋时代,朵颜三卫就不忠诚,叛附不定。他们搞一点抢掠的小动作,或者为了得到一点好处,暗中协助阿鲁台部,一点都不奇怪。朱棣敲打一下他们,一点也不冤枉,只是没有必要摆出这么大的阵仗。

只能说,朱棣这次亲征是比较失败的,大军在塞外游弋小半年,耗费大量粮草,寸功未建,说不过去,于是朵颜三卫做了替罪羊。

第三,朵颜三卫的问题,暴露了朱棣的战略短视。

朱棣几次御驾亲征,看起来威武雄壮,却暴露出他在策略上的失败。朱元璋时代的蒙古力量要比朱棣时代强大得多,朱元璋也没有摆出这一副阵势。

朵颜卫在燕山以北,从大宁向西南直到喜峰口外,绵延到宣府一带,力量最为强悍。泰宁卫在义州、广宁以西、以北。而福余卫从铁岭、开原以西直到黑龙江。它们正好在明长城东段的外围。

朱元璋设置朵颜三卫,并用蒙古首领充当指挥,类似于后来清朝的做法。他构筑的北方防线从黄河、察罕脑儿向东,经开平、大宁、广宁、辽阳直到鸭绿江口。这样的防线又厚又有弹性,可守可攻,更为积极,守御的效果也更好。所以,朱元璋时代,山海关、喜峰口等关隘,只有很少的明军守卫。

但是建文帝和朱棣改变了这种做法,朱棣放弃大宁等地,构造的防线看似紧固、严整,实际上却像鸡蛋壳一样,薄而脆,而且被动、保守。两相比较,高下立现。后来清军突破长城防线,都是借道朵颜三卫的地界。


于左


朱棣剿灭朵颜三卫怎么就成了恩将仇报了?按这说法,小区的保安要是勾结外面的小偷来小区偷东西,业主将其扭送到派出所,也算恩将仇报呗?

自北元灭亡后,漠北蒙古势力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兀良哈势力最弱,分布在今天西辽河、老哈河一带,早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就归附明朝。明廷在兀良哈所在地区设立三个羁縻卫所,朵颜卫是兀良哈蒙古人的主要根据地,位于屈裂儿河(今归洮河)和朵颜山;泰宁卫在塔儿河流域(今洮儿河);福余卫位于福余河流域(今乌裕尔河)。后又以朵颜卫独大,故又称“朵颜三卫”。尽管兀良哈名义上是明帝国疆域的一部分,但由于其靠近鞑靼,经常与鞑靼一起骚扰明边。

比如永乐八年(1409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攻击鞑靼人的时候,就发现鞑靼俘虏中,很多都是兀良哈人,甚至这批兀良哈人还曾被明廷授予官职。而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起,兀良哈也加入劫掠明边的阵营。李氏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三卫鞑贼(兀良哈)侵掠辽东,杀三堡人,都督巫凯等率兵逐之,又签字防御”。而《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也载:礼部尚书兼都察院事吕震刻奏:总兵官都督朱荣镇守辽东,不谨斥堠,致虏乘间犯边,杀伤军民,劫夺边境孳畜,荣及辽东都司官并广宁备御都指挥王真、周兴等,俱合付法司治上。上命治其罪,令立功以赎。

显然,朵颜三卫本为明帝国设官世守的羁縻卫所,作为监视东蒙古和北方边境的屏障。但他们一直在明帝国和蒙古中间蛇鼠两端,甚至亲自南下劫掠。

因此,当朱棣第三次北伐,鞑靼人远逃避其兵锋的时候,朱棣决定,“所以羽翼阿鲁台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鲁台远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当还师翦之”。即朱棣认为,此次趁大军出征鞑靼首领阿鲁台之际,兀良哈必定放松警惕,突然移师围歼兀良哈,定能给兀良哈以毁灭性打击。于是朱棣下令分兵前进,亲自挑选2万精锐步骑,分五路向西进攻兀良哈。

永乐二十年(1422年)7月14日,大军抵达捕虏川,明军将领开始驰赴兀良哈。朱棣预计兀良哈的逃往方向,作出战略部署:“官军至,彼虏必西走,朕以兵从西要之虏,可获也”。朱棣亲率精锐骑兵长途奔袭,要赶在大军至兀良哈根据地屈裂儿河(今吉林洮儿河)之前迂回绕到兀良哈后方,以截断其后路,并令武安侯郑亨、成安侯王通等率剩余明军后行。

一天后,朱棣率军赶到兀良哈巢穴屈裂儿河。兀良哈向西奔逃,结果却陷于山泽之中,于是只得仓促率军逆战。朱棣与诸将配合,指挥骑兵前后夹击兀良哈。兀良哈大溃,死伤不可计数。

最后,经过明军几番围歼,数万兀良哈只剩下数百残寇驰马而逃。但朱棣认为兀良哈残余:“必有首虏,其中须追之”。朱棣亲率精锐骑兵极速追击三十余里,“斩首虏数十人,生擒其党伯儿克等,并尽收其人口牛羊”。不久后,朱棣又马不停蹄麾兵直趋屈裂儿河以西搜捕兀良哈残余,杀获甚众。

8月14日,明军至玻璃谷。诸将向朱棣汇报了这半个月来扫荡兀良哈的战果:“已入寇穴,寇悉众来敌,大败之。斩首数千级,余众溃西而走;收其人口孽畜。先道大宁入喜峰口,俟驾。”根据估计,仅在屈裂儿河之战中,兀良哈人就损失数万,在后续的明军扫荡中又损失万人。其整个种群部落人口损失大半,牛羊丧失十有八九。

最后,我们从战略角度上说一下朱棣剿灭兀良哈的目的。朱棣的战略目标是控制全蒙古,主要针对的是蒙古本部鞑靼。在大多时候,朵颜三卫仅名义上接受明帝国统治,实际上与同样是蒙古人的鞑靼部联系更为紧密,这为鞑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战略缓冲区。最关键的是,兀良哈与鞑靼不同,受中原影响,兀良哈根据地是具有农耕基础的经济组织,并非纯游牧部落组织,能为鞑靼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经济上的供应。所以朱棣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摧毁兀良哈根据地,就是为了毁坏耕地,切断鞑靼的“生命线”。


冷兵器研究所


朵颜三卫的确在朱棣夺位的时候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朵颜三卫更像是朱棣找的雇佣兵,因为朱棣给的钱足够让他们心动,更不用说对他们战后的承诺了,朵颜三卫加入朱棣阵营之后,朱棣如虎添翼,在战争结束之后,朱棣将原先大宁卫的土地直接给了朵颜三卫,宁王也被封到了江西。

那么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吗?当然不可能,朱棣在第三次出征的时候,在草原上一直转悠,可是却一直没有收获,大军长此以往自然是不行,于是乎朱棣选择了撤退,在大军撤退的途中,朱棣又下令攻击了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面对这种突袭损失惨重,当然朵颜三卫自始至终没有屈服,一直在和明军交锋。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朱棣认为朵颜三卫和阿鲁台私下里有联系,所以他顺带的教训一下朵颜三卫,也没有想着消灭它,实际上朵颜三卫属于是墙头草类型,他们没有绝对的忠心,而且随着蒙古那边势力越来越强,朵颜三卫又开始和他们联系起来,这对于明朝来说绝对是大患。

一开始的时候,宁王还在,能够将这些人给镇住,宁王不在了这些人无法无天,朵颜三卫相比其他蒙古部落,对明朝的威胁更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朵颜三卫可不是像其他蒙古一样,只知道骑马打仗,他们跟着朱棣进攻过南京等一些城市,他们知道怎么进攻。

这对于朱棣来说是个威胁,既然对方已经不再忠诚,那不如直接消灭,朱棣是一个比较生性多疑的人,他也怕朵颜三卫真正和蒙古和好的时候,对自己造成威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朵颜三卫是朵颜、泰宁、福余,看地图就知道重要性,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但是实在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城太近。

你们忠心耿耿,朱棣就厚待有加,你们心怀不轨,朱棣那就寝食不安。而事实上,朵颜三卫正因为有二心,才被朱棣剿灭。

君王眼中江山为重,功高盖主的大忠臣也是照杀不误,何况是有叛心的武装力量,当然不会给你好果子吃。

朵颜三卫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驻守边塞,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设置于1389年,他们全部是蒙古骑兵,战场冲杀能力最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对朱棣有防备之心,朱棣找宁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颜三卫的战斗力。

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替明朝卖命?无非是明朝不打他们,给他们优厚的服役条件,不时还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后,也是大力拉拢他们,所以朵颜三卫也是尽心帮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干久了,有了自满之心,还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诱惑,有了背叛之心,总之朵颜三卫不再那么听话了。

一旦朱棣察觉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发现有朵颜三卫的人加入敌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谴责朵颜三卫的头头们。

但是,朵颜三卫明里认错,暗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朱棣就不能不下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灭你没商量。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归途中,突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遭受重大伤亡,军事力量被朱棣摧毁性剿灭,但是他们并未被完全铲除。


子屠龙


诚邀,如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先说说这朵颜三卫是何等人物。

话说公元1387年,明朝派遣冯胜、傅友德和蓝玉等带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包围了纳哈楚戎行驻地。纳哈楚被迫屈服,使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孤立无助的地步。他们只得归附明廷。这些人后来都被明朝收复,变成了明朝的朵颜三卫

那么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呢?小编以为原因有二

其一,朱棣对朵颜三卫不放心。

朱棣对朵颜三卫又和蒙古通好兼并,并且朵颜三卫知道怎样进攻南京,北京,随从朱棣参与过大的战争,打到过首都南京,后来被放置在山西和蒙古之间的边境当地放置着。说白了,朵颜三卫军事力量强大,而且熟悉中原道路,对于朱棣而言,留着始终是个祸害,所以在朱棣心里,早就想对这些蒙古人动手。

其二,朵颜三卫被朱棣抓了小辫子

据史料记载。明朝要出动部队进攻鞑靼和瓦剌,但是朱棣对同是蒙古族的兀良哈三卫心存戒心,因此不让他们在新得到的土地上放牧,这引起了兀良哈蒙古的不满,在明军北征时没有随同出动部队。 结果朱棣第三次出征因为粮草不继,只能退兵。这次失败让朱棣很是不爽,成了朱棣下决心动手的理由之一。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朵颜三卫,指的是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

明朝立国后,明太祖朱元璋不断派兵北伐蒙元残余势力。为蛰伏保身,很多蒙古部族投降了明朝,这其中就有朵颜、泰宁和福余三部。



朵颜三卫初设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其军事指挥权被明太祖朱元璋授予了为大明镇守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的宁王朱权。

燕王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以高官厚禄为诱饵,将朵颜三卫策反至自己麾下。有了朵颜三卫这支骁猛骑兵,朱棣更如猛虎添翼,夺得了大明江山。



朱棣登基后,将宁王朱权的大宁行都司之地分给了朵颜三部,但要求三部必须臣服于朝廷,并按时向朝廷进贡。至于宁王朱权,则被赶到江西南昌就藩。

朵颜三卫之所以跟随朱棣起兵,完全是为了自身利益。因此,并不是大明忠勇之师的朵颜三卫没过多久,就萌生异志:

为了获得更为广阔的牧场,朵颜三部联合了当时另外一支实力雄厚的蒙古势力——鞑靼部,不断侵扰明朝边境。 在公元1410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蒙古鞑靼部落时,就发现在俘虏中有很多朵颜三部的人。为此,明成祖专门派人前去朵颜三部批评了他们的首领。三部首领表面认错,实则阳奉阴违,继续在明朝边境抢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何况朵颜三部势力离明朝政治中心——首都北京,只有区区几百里地。一朝不除,必有后患!



公元1422年,远征蒙古鞑靼部未遂的明成祖朱棣率部突袭朵颜三部,屈裂儿河一战后,朵颜三部大败逃脱。为彻底剿灭这支反叛势力,明成祖下令明军对其展开了全面追击。重重围攻下,朵颜三部势力大部被剿灭,余部继续与明朝缠斗。



如朵颜三卫这般吃里扒外、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分裂势力,理应被彻底铲除。所以,明成祖恩将仇报这一说是不成立的!


布书公子


靖难之役和朵颜三卫无任何联系。

在靖难之役前,朵颜三卫已经叛明。

洪武二十一年归附明朝,建立三卫,但不久叛明投降北元。洪武二十四年,明朝前往讨伐,由此三卫与明朝断绝联系。而且永乐初年,三卫初次侵扰明朝边境。

由此可知,靖难之役中,三卫并未出兵帮助朱棣。不过朱棣军中存在蒙古军确实事实,他们皆为洪武年间,明朝与北元作战中,归降或者被俘的蒙古人。

后来朱棣在北征中,发现有三卫的人加入鞑靼军,对其进行征讨,但并未剿灭。而三卫也一直为其生存空间,与明朝进行斗争。

仁、宣二帝,改变对蒙古的军事征讨,而是通过外交手段,最终三卫南迁,在嘉靖年间,形成漠南蒙古各部。当然仁、宣二帝对蒙古的和平手段,最终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伏笔。


五味社


明永乐二十年(1422)七月,明成祖于北征蒙古阿鲁台、班师回军的途中,因朵颜三卫暗通阿鲁台,故而顺便击破之。成祖只是打击了其有生力量,意在教训之,并没有将其剿灭。

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兀良哈为古族名,亦称斡朗改、兀良合,初分布于斡难河(今鄂嫩河)、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至巴尔忽真隘(在贝加尔湖东)地区,与蒙古部成为毗邻。成吉思汗兴起后将其征服,成为蒙古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中叶以后,部分兀良哈人入居东部封地朵颜山(今大兴安岭南麓)一带。十四世纪后期,蒙古统治集团内讧迭起,势力渐微,故元辽王阿札失礼、惠(会)宁王塔宾帖木儿和朵颜元帅府等因不忍骨肉相残,便率部归附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削弱“北元”(指自中原退回漠北的元朝残存政权)势力,“分其部落”,于1389年在其地分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为羁縻卫,令辽王阿札失礼为泰宁卫指挥使,海撒男答(塔)失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所部。自此三卫便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活跃于明朝和蒙古的历史舞台。

三卫在名义上虽然摆脱了蒙古统治集团的控制,成为大明王朝的藩属,但终明一代,其与明廷的关系,却一直是时附时叛,叛附无常;结果,无论是明朝还是蒙古各部,都将其作为争夺对象。明太祖设朵颜三卫,意在借助其力量为之保塞安边;但又对三卫不放心,便命令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坐镇大宁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明镇),统领大宁都司所属诸卫。

1399年七月,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对驻守辽东的各部明军毫不在乎,唯忌惮眼热正北面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遂图谋取之。十月,朱棣奇袭大宁,在三卫的帮助下诱拘宁王朱权,将三卫收入麾下。朱棣从三卫数万士兵中精选三千骑兵跟随自己征战,冲锋陷阵,颇为得力。1402年六月中旬,朱棣攻入都城南京,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成祖不忘三卫“从战有功”之勋劳,徙宁王朱权于南昌,将都司内移至保定府,把大宁之地赐给三卫。与此同时,成祖又广施优惠政策,向三卫提供耕牛、农具、种子、布帛等物,并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成祖如此大方,目的是笼络三卫的首领与部众,使之成为明朝东北方防御北元南犯的屏障。

然三卫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明朝与蒙古(包括卫拉特)属于左右摇摆的墙头草,哪边势力强盛便倒向哪方,依违于两强之间。随着鞑靼、瓦剌蒙古势力的振兴,三卫与之的联系又日渐密切起来,既暗通声气,还不时与之合兵,侵扰明边。1422年三月,蒙古封建领主阿鲁台侵犯并袭破兴和守御千户所(今河北张北县)。明成祖督师反击,进至沙珲原,阿鲁台丢弃輜重马畜于库楞海北走,成祖遂班师。出征时,成祖曾说道:“阿鲁台之敢为无状者,兀良哈为之羽翼也。今阿鲁台业经远窜,而兀良哈尚敢入寇,当于师还时剪灭之。”回军途中,成祖精选步骑二万,兵分五道出屈裂儿河(今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攻袭兀良哈三卫。成祖亲率前锋自西路疾进,分精骑为左右两翼冲击敌阵,大破之。

屈裂儿河之战后,三卫与大明的关系曾一度有所缓解;但当势力稍有恢复后便又不断南下进犯大宁、会州、宽河等地。1428年九月,明宣宗巡查边地至喜峰口外,正赶上兀良哈犯边,遂大破之,三卫积怨进一步加深。十五世纪后期,东部蒙古复兴,三卫虽一向与之关系密切,但也不时遭到欺凌攻杀,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549年,蒙古达赉逊库登汗率领察哈尔万户东迁至西喇木伦河(辽河上游)一带,直接残破了兀良哈三卫。不久,罕哈部(内喀尔喀)和右翼喀喇沁部等封建主也渐次进入三卫区域,于是三卫部众便逐渐分散于上述各部落中,再也“莫能自振”了。

明成祖朱棣班师途中顺便大破朵颜三卫,还真不是恩将仇报,而是对反复无常的藩属进行必要教训与警示,以削弱其势力而保边境安宁。


风光艺境


兀良哈三卫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投降大明,但它们与大明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之后同样于阿鲁台太师来往密切,且多次南下袭击大明边关。朱棣北征时就发掘阿鲁台军中有不少朵颜三卫的士兵,这种情况下,朱棣自然是要予以惩戒一番。

朵颜三卫的建立

朵颜三卫最早源于大兴安岭以东,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势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奶奶),冯胜、付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并迫使其投降。这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驻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击范围之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在捕鱼儿海大败,这不仅使他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和统治,更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在没有实力与大明对抗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臣服。

△捕鱼儿海之战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隶属宁王大宁都司。

最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为强大,但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而朵颜卫又是以兀良哈部为主,因而后来也将该三卫称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与大明若即若离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依附于大明,但是不久后便又再度反叛,归附北元新汗。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付友德、郭英率军讨伐辽王阿扎失里于挑儿河一带,于是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再度中断。

△朵颜三卫

直到建文年间,因为靖难之役的爆发,朱棣在获取了宁王朱权支持之后,朵颜三卫随大宁军队一同被收编,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便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再度遣使,三卫之后也遣使前来进贡。之后,明朝“命脱儿火察(即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朵颜三卫

永乐初年,双方表面虽然相安无事,但兀良哈三卫却多次侵扰明朝辽东广宁等地。而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鞑靼时,又发现有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队。于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度遣使,对其侵扰大名边境和勾结鞑靼之事予以谴责。

但兀良哈三卫对于朱棣的谴责似乎并未放在心上,不仅依旧与鞑靼来往密切,且曾在阿鲁台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多次对其予以援助,甚至听从阿鲁台的调遣。而一些不愿服从控制的部落,也遭到阿鲁台的镇压,于是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驻地,逃往海西女真地区。

朱棣对其进行惩戒

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损失惨重,瓦剌则趁机崛起,并多次掠夺大明边境;于是朱棣又进行第二次北征,重点打击瓦剌,瓦剌又损失惨重。之后,历经数年发展,鞑靼再度趁机崛起,于是再度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不仅侮辱或居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劫掠,而在这其中,同样有着朵颜三卫的影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冬,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所(元中都),杀死明指挥官王祥,这其中同样有朵颜三卫的参与。

△第三次北征回师途中进攻朵颜三卫

于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再度率军北征,然而明军主力刚刚到达宣府东南的鸡鸣山,鞑靼太师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之后,连忙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进抵煞胡原,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率军深入屈裂儿河流域,对不断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使其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这次行动可以看做是对兀良哈三卫助纣为虐的惩戒,瓦解了其战斗力。

然而明成祖之后,随着仁宣二帝的战略收缩,而朵颜三卫又想要获取大宁地区的猪牧权,遭受打击的兀良哈三卫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不断南下,最终在15世纪中期,他们终于来到了明长城边外驻牧。


香茗史馆


朵颜三卫狼子野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后来要不是宪宗多次对辽东用兵绞杀女真人(史称成化犁庭),恐怕野猪皮早就崛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