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


李銀河曾經說:婚姻終將消亡。有點聳人聽聞。

要是婚姻消亡當代都市會變成啥樣?迴歸原始母系社會,想養孩子大家一起養?這麼講究私人財產權益資本的城市,真的好難想象,除非明天就集體跑步進入共產階段,無論男男女女,都富得漏油,人們已經不需要再靠工作養活自己,養養孩子還可以算作個人樂趣。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Kaye Donachie

婚姻消亡,還早著呢,可人們確實沒以前那麼愛結婚了。想早結婚的人,還是早婚,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大學畢業就結婚的朋友。可不結婚的,也大有人在。

朋友阿Pan,覺得自己的生活挺好的,家庭條件也不錯,愛好又多。本來妥協過,相親過幾次,但見過幾個稀奇古怪的人之後就沒興趣了。

朋友希希,高中開始就貫徹不婚主義,長久以來致力於跟爸媽灌輸獨身思想,也算有那麼點成效,過年時親戚想介紹她相親,她爸媽給拒了,說女兒會生氣。從英國留學回來,在上海工作,正準備買房了。

還有Felix,旅行時認識的,經常一個人到處跑,平時卻是個工作狂。為什麼33歲還單身?他說到了他這個不缺錢的職位和年紀,很難找到和他旗鼓相當又心靈相通的對手。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面紗》


走到馬路上哪個單身文藝青年沒吟過兩句:我從來不想獨身,卻有預感晚婚。李宗盛作詞的《晚婚》2000年就出街了,可近兩年才成為現象級單曲。

他們有一些是倔強式單身:儘管老想談戀愛,可也不願將就隨便談談。有些則是悠閒型戀愛,戀愛談了好久,人到30依舊不太想結婚。用我一個女生朋友的話來說,我覺得我自己還是個孩子呢,不想那麼快養孩子。

他們不僅不愛結婚,連離婚都成風潮了。一組數據:2018年全國結婚率創下新低(從2013年以來環比下降),1010.8萬對新人結為夫妻,380萬對夫妻離婚。

另一組數據:將離婚CP和結婚CP進行數量比較,稱作離結比,黑龍江的比率高達63%、天津市62%、吉林省62%、遼寧省54%、重慶市53%、上海市49%、北京市48%……如果就單個城市來看,似乎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人們越容易離婚。

《單身女性的時代》裡寫,前幾年美國的單身女性的數量(包括無婚史的、喪夫的、離異的和分居的)已經超過了已婚女性。而且,34歲以下無婚史的成年人數量佔到了46%,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上升了12%。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Kaye Donachie


夫妻只可以共患難,難以共富貴——還真的有點經濟玄學的意味。想想我們前幾輩人,經濟不好的年代,通通以家庭為單位,節約成本,抵禦外部風險。而現在的city boy city girl,沒有必須對抗的戰爭和災難,一個人也不是不能過,還過得有點滋潤。

是什麼變了?GDP變了,城市變了,產業結構變了。男人變了,女人也變了,不過似乎變得更多的是女人。

很多事業型女性不想結婚,借用臺詞以作單身宣言:錢我會掙,地我會掃,架我會打,飯我會做,街我會逛,要是有個男人,我還得給他洗衣做飯,料理家務……把他放進戶口簿,我都嫌浪費一頁紙不環保!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電影《弗裡達》


“大城市女性買房猛增”的新聞上了熱搜。

某購房平臺發佈《2019年女性安居報告》,67724單房產交易裡,47.9%的買家為女性,其中74.2% 女性買房時沒有接受伴侶資助,45.2%接受了父母資助,29%全靠自己。單身女性購房者的比例,在逐年遞增。

單身女性越買房,越覺得婚姻不是必需品。聽過太多的婚姻慘劇:本來如花似玉的女孩,愛買買買、愛旅行、愛party,一進入婚姻先得自我閹割,那麼喪那麼浪,有沒有點人妻的模樣?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電影《弗裡達》


愛情再談三五年總是要淡的,有了孩子,還要進入短則兩三年、長則十餘年的職業生涯低潮,一邊喪偶式育兒,一邊眼看著肚腩日漸寬厚,感嘆連健身房都沒有時間去……有了小孩,每個家庭都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子彈滿天飛,隨時準備著迎接婆婆的審視。週末?不存在的,不帶娃配不配當媽?

女孩們倒不是因此就高舉不婚主義大旗了,只是在遇到稱心如意、肯刷馬桶、一起帶孩子的愛人以前,沒有必要和誰湊合過日子。一個人買房子過活,也不是不行。

我的女生朋友阿月就深陷婚前焦慮症。她是西北人,一心想在廣州發展,大學畢業沒多久,就靠爸媽資助在廣州郊區給了商品房的首付,靠工資還月供。

一個人供房真心累,工作累到原地爆炸也不敢輕易辭職,可她覺得有房子就是舒心,連談戀愛都更理直氣壯。比起要求對方在房產證上寫上自己名字,一所自己的房子,更有安全感。

男朋友跟她求婚,她猶豫大半年不肯答應,這麼早結婚幹什麼?自己也有房以後,婚姻根本就不是必需品。

後來阿月還是答應了男朋友的求婚。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還跟我們這群閨蜜說著最壞打算,如果以後走到必須分開的那一步,我也沒有什麼可怕的。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Kaye Donachie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都是更愛自己的。辦公室男同事小王稱當代年輕人談朋友是“自戀博弈”。一堆男男女女,各自條件不怎麼樣,我看不上你,你也看不上我,因此都單著。

我倒比他更樂觀一點。我們的獨身子女時代、商品經濟年代,早就決定年輕人必定更尊崇個人主義,更關乎個人選擇,也更在意舒適、快樂。但這不等同於自私。只不過我們想在愛情和婚姻裡,還能保有個人空間,想愛人,還想愛己。

像阿月的恐婚症,無非也就是怕那些世俗的瑣事會將自我殺死、將愛情槍斃。

她們也不忌憚談離婚,婚姻跟愛情一樣可以隨手拜拜。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Kaye Donachie

現代城市是方便單身的城市。一個人也能活得舒服、便捷。我看我的連續劇,你玩你的殺雞局。吃飯有外賣,天冷有貓狗。哪怕你怕老年孤獨,也可以花筆錢去找代孕,現在還倡議單身父母的孩子自由上戶口。

但說句老實話,愛情依舊是我們渴望的東西。

我們依舊繼承傳統,可也同時在反思傳統,盲目遵循,會不會扼殺一部分人性?我們強調自由,不想被群眾的價值觀裹挾……我們並不是要殺掉婚姻,只不過想要更好的愛情的形式。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電影《面紗》


前幾天還看到有人寫,我們還沒結婚,就已經寫好了離婚協議。聽起來貌似挺冷酷、自我的,認真細看,卻是另一種溫情。女方相信愛的重要前提是自由,一紙婚約只能確保他們成了經濟共同體,並不能保護愛。如果有一天沒有愛想要分開,他們可以憑著這個協議,減少對各自的傷害,最起碼規避經濟上的糾紛。

我們在做著理性的抉擇,卻想傻傻地相信愛是有可能羅曼蒂克的,祈求它能夠不被世俗的小事左右和改變。這種願望太純粹了,想要實現難度太高了,所以更害怕婚姻——它原本就不是浪漫的,它是一種理性的、機械的外部協議。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 @Kaye Donachie


長久以來人們都以為婚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我想,它不應該是一件那麼重要的事情。

形式不是重要的,相愛和相處才重要。

而對於生活來說,婚姻也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其中一個標誌,但它不應該太消耗、損耗一個人本身的特質、自由。最好的婚姻應該是,我是愛你的,而你是自由的。


他們對離婚無所謂,所以我對結婚無所謂

▲via電影《巴黎,我愛你》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靈感

我是F小姐,專欄作家

在這兒,跟你分享好物、藝術和生活之美

業餘觀察繁華世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