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传说

“越剧第一青衣”的雅号不是我封的,是在某个CD上印着。十余年前,网络上突然给她多了这么个雅号。

“越剧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传说

她是幸运的。

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因为几句幕后伴唱而被大师慧眼识珠,收为弟子。

她身材高挑,胸部以下全是腿,穿什么衣服都好看,完胜其它小伙伴。

她天生丽质,五官比例完美,无论正面还是侧面,都经得起摄像机的特写。

她自带一种哀怨的气质,无论演大小姐还是病中姑,都显得楚楚动人,我见犹怜。

她进入了浙江小百花演出团,三个大戏,她担纲两个主演,是所有人都及不上的地位。

按理说,这么天赋异禀的人,应该拿出一系列叫得响的代表角色。

惜乎,她没有。

除了杨三春、曹芳儿和薛宝钗以外,她只演了个崔莺莺。这个角色,还是领导破例给她的。何大小姐彼时已经去了一趟美国,回来后,接演了这部大戏。崔莺莺的首演是陶慧敏,论美貌绝对不输于何姐姐,当年长发及腰,风情万种,曾经迷倒了雌雄同体的茅威涛。遗憾的是陶妹妹天生嗓子不美,没有呖呖莺声。加上她当时已经在影视圈小有名气,所以,何姐姐既然回来了,那就让她演吧!

“越剧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传说

陶慧敏的崔莺莺

至于后来的李清照,就像小石头丢进湖水,荡漾了一圈涟漪,仅此而已。

何仙姑颇为自信。她开始尝试莺式唱法,而且成了鼻祖。这种唱法抛弃了傅派的传统的苦大仇深的咬牙切齿的唱法,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加入了明显的气声,使唱腔更富有时代感。小生演员中,萧雅与其呼应。

她开始在各种盒带中尝试运用,在《大观园》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何氏莺声唱法,更是大胆地在《西厢记》中全盘运用了这种唱法。这部戏成为她的高峰,也成为她的分水岭。她再度赴美,决然地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喜欢她的人为之叹惋,不喜欢的人觉得她用气声唱法结束了何英时代。

我原来是她的忠实粉丝,喜欢她的主角戏,也喜欢她的配角戏。她在《汉宫怨》中扮演了一个宫娥,气质卓尔不群,比起某些团的某些木头一样的宫娥使女,不知道强几百倍。她在《三弟审兄》里面演了一个反面角色,即贵妃娘娘,戏份不多,但是准确到位。

崔莺莺这个角色,令我对她又爱又恨。她固然是有仙气的,的确做到了仙袂飘飘,呖呖莺声,然而,她的气声唱法确让我一时难以接受,或者说至今无法接受。我固执地认为,她可以在录音棚里面用气声唱法,但,在剧院里,在偌大的舞台上,如果音响设备不支持你的气声唱法,那还是规矩一点唱,效果更好。我无缘在现场看到她演崔莺莺,我相信在现场能看到崔莺莺的观众也不多,凭着流传下来的视频来看,她的音量显然是不够的,像是有咽炎发作一样的感觉,时刻提醒我在想,这到底是崔莺莺,还是病中的林姑娘?

当然,如果进入头麦时代以后,她以这种莺式唱法来演绎崔莺莺,或许效果又不一样了。据说名家的一个头麦就要几十万元,足以在剧院现场给你听录音带的效果。

“越剧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传说

她演唱得最差的一次是《满庭芳》折子戏专场,演唱的《西湖山水还依旧》,的确令人大跌眼镜。那时距离她第二次离开浙江小百花不过几年时间,唱功已经退步得不行。后来,浙江小百花的二十周年团庆,她只唱了八句,比起《西湖山水》要好一些,但,与她原来的水平,还是相差得太大。

奇怪的是,自那以后没有多久,她推出了《越女天下白》的专辑,她居然又回归到传统的唱法了,而且还多了鼻腔的共鸣。难道这是她的自我省悟的结果么?或者是她的嗓子,已经不具备莺式唱法的条件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她频频在电视里露脸,谈起过往。她曾说当年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她喜欢看什么书,她说,“我心想,我看什么书,关你什么事?”尽管这只是陈年旧事,但,窥一斑可见全豹,她的这种别具一格的禀性,恐怕天生不便混舞台。

她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她的传说,这的确是她的魅力。很多女性观众不爱别的,就爱她的“仙气”,她的这种冷,这种傲,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女性观众的心理我能理解,因为女人天生爱做梦,没办法,拯救不过来。

但我想说,舞台演员最需要的是接地气,而不是仙气飘飘。如果一定要有仙气,那就学观音吧,人间与天上皆得圆满。否则,你不淡出舞台,舞台也会让你自动淡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