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傳說

“越劇第一青衣”的雅號不是我封的,是在某個CD上印著。十餘年前,網絡上突然給她多了這麼個雅號。

“越劇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傳說

她是幸運的。

她天生一副好嗓子,因為幾句幕後伴唱而被大師慧眼識珠,收為弟子。

她身材高挑,胸部以下全是腿,穿什麼衣服都好看,完勝其它小夥伴。

她天生麗質,五官比例完美,無論正面還是側面,都經得起攝像機的特寫。

她自帶一種哀怨的氣質,無論演大小姐還是病中姑,都顯得楚楚動人,我見猶憐。

她進入了浙江小百花演出團,三個大戲,她擔綱兩個主演,是所有人都及不上的地位。

按理說,這麼天賦異稟的人,應該拿出一系列叫得響的代表角色。

惜乎,她沒有。

除了楊三春、曹芳兒和薛寶釵以外,她只演了個崔鶯鶯。這個角色,還是領導破例給她的。何大小姐彼時已經去了一趟美國,回來後,接演了這部大戲。崔鶯鶯的首演是陶慧敏,論美貌絕對不輸於何姐姐,當年長髮及腰,風情萬種,曾經迷倒了雌雄同體的茅威濤。遺憾的是陶妹妹天生嗓子不美,沒有嚦嚦鶯聲。加上她當時已經在影視圈小有名氣,所以,何姐姐既然回來了,那就讓她演吧!

“越劇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傳說

陶慧敏的崔鶯鶯

至於後來的李清照,就像小石頭丟進湖水,盪漾了一圈漣漪,僅此而已。

何仙姑頗為自信。她開始嘗試鶯式唱法,而且成了鼻祖。這種唱法拋棄了傅派的傳統的苦大仇深的咬牙切齒的唱法,在吐字清晰的基礎上,加入了明顯的氣聲,使唱腔更富有時代感。小生演員中,蕭雅與其呼應。

她開始在各種盒帶中嘗試運用,在《大觀園》中已經基本形成了何氏鶯聲唱法,更是大膽地在《西廂記》中全盤運用了這種唱法。這部戲成為她的高峰,也成為她的分水嶺。她再度赴美,決然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喜歡她的人為之嘆惋,不喜歡的人覺得她用氣聲唱法結束了何英時代。

我原來是她的忠實粉絲,喜歡她的主角戲,也喜歡她的配角戲。她在《漢宮怨》中扮演了一個宮娥,氣質卓爾不群,比起某些團的某些木頭一樣的宮娥使女,不知道強幾百倍。她在《三弟審兄》裡面演了一個反面角色,即貴妃娘娘,戲份不多,但是準確到位。

崔鶯鶯這個角色,令我對她又愛又恨。她固然是有仙氣的,的確做到了仙袂飄飄,嚦嚦鶯聲,然而,她的氣聲唱法確讓我一時難以接受,或者說至今無法接受。我固執地認為,她可以在錄音棚裡面用氣聲唱法,但,在劇院裡,在偌大的舞臺上,如果音響設備不支持你的氣聲唱法,那還是規矩一點唱,效果更好。我無緣在現場看到她演崔鶯鶯,我相信在現場能看到崔鶯鶯的觀眾也不多,憑著流傳下來的視頻來看,她的音量顯然是不夠的,像是有咽炎發作一樣的感覺,時刻提醒我在想,這到底是崔鶯鶯,還是病中的林姑娘?

當然,如果進入頭麥時代以後,她以這種鶯式唱法來演繹崔鶯鶯,或許效果又不一樣了。據說名家的一個頭麥就要幾十萬元,足以在劇院現場給你聽錄音帶的效果。

“越劇第一青衣”何英:不在江湖,仍有傳說

她演唱得最差的一次是《滿庭芳》摺子戲專場,演唱的《西湖山水還依舊》,的確令人大跌眼鏡。那時距離她第二次離開浙江小百花不過幾年時間,唱功已經退步得不行。後來,浙江小百花的二十週年團慶,她只唱了八句,比起《西湖山水》要好一些,但,與她原來的水平,還是相差得太大。

奇怪的是,自那以後沒有多久,她推出了《越女天下白》的專輯,她居然又迴歸到傳統的唱法了,而且還多了鼻腔的共鳴。難道這是她的自我省悟的結果麼?或者是她的嗓子,已經不具備鶯式唱法的條件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她頻頻在電視裡露臉,談起過往。她曾說當年接受記者採訪,記者問她喜歡看什麼書,她說,“我心想,我看什麼書,關你什麼事?”儘管這只是陳年舊事,但,窺一斑可見全豹,她的這種別具一格的稟性,恐怕天生不便混舞臺。

她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她的傳說,這的確是她的魅力。很多女性觀眾不愛別的,就愛她的“仙氣”,她的這種冷,這種傲,這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女性觀眾的心理我能理解,因為女人天生愛做夢,沒辦法,拯救不過來。

但我想說,舞臺演員最需要的是接地氣,而不是仙氣飄飄。如果一定要有仙氣,那就學觀音吧,人間與天上皆得圓滿。否則,你不淡出舞臺,舞臺也會讓你自動淡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