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这个词商朝就有了,是华夏神话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大部分人眼中,“上帝”和我们中华民族关系不大,完全就是基督教的东西,这其实完全错了。“上帝”一词源于商朝,商朝事鬼神,上帝就是对至高神的称呼。从商周往后,“上帝”一直都是历朝历代正统祭祀的至高神,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1914年,当年复辟帝制的“洪宪皇帝”袁世凯在冬至这一天举行了祭天大礼。那为什么“上帝”一词被基督教拿去用了呢?说来话长。

“上帝”这个词商朝就有了,是华夏神话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源于商

关于上帝最早的记载就是商朝的甲骨文卦辞了,商人还把“上帝”称为“”、“”、“天帝”。商朝迷信鬼神,国家大小事都要占卜一下再做决定,所以留下了很多关于“上帝”的记载,如“上帝…降…旱”,“唯五鼓…上帝若王…有佑”,“贞,今三月帝令多雨”。其实我认为“上帝”的起源应该比商朝还要古老,但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任何观点都需要实物例证。我们华夏文明的文字最早能追溯到商朝甲骨文,所以“上帝”的记载也就只能追溯到商朝。

“上帝”这个词商朝就有了,是华夏神话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周朝继承发扬

后来周朝取代了商朝,对商朝的文化进行了批判。不过批判归批判,周朝文化其实是对商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说过“周因于殷礼”,周朝把商朝的礼仪、天文地理、文字等文化统统学了个遍,连被称为“万经之首”的《周易》也是学自商朝的《归藏易》。在这个过程中,对至高神“天”,也就是“上帝”的信仰也被继承了下来,但换了个称呼,为“昊天上帝”,并写进了周礼。从此,各代王朝在每年冬至都会祭祀“昊天上帝”。

“上帝”这个词商朝就有了,是华夏神话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上帝的权能

在商朝文化以及甲骨文的记载中,“上帝”掌控一切,无形无相。祂可以命令下雨、打雷、刮风,也可以驱使日、月、星、山川等各种神灵。甲骨文中雨祭山川的卦辞,是让山川之神转请“上帝”的,山川之神并没有权利下雨、停雨。祂也能掌控人间福祸,比如决定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但从周朝、春秋战国之后,祂越来越像个抽象符号,关于神权的介绍越来越少。

“上帝”这个词商朝就有了,是华夏神话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唯一的华夏至高神

这里要说明一下,昊天上帝才是至高神。之所以要声明,是因为随着五行学说的出现,官方也新出现了五方上帝。周礼中就有关于同时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的记载,不过五方上帝可以被称为上帝,指代天的就只有昊天上帝。《隋礼 礼仪》:“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

“上帝”这个词商朝就有了,是华夏神话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天坛是明清时期祭祀天地的场所,对昊天上帝的祭祀也在这里

被基督教传教士窃取概念

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个来自意大利的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他想要把基督教的信仰传播到东方大地,一开始他是不顺利的,明朝的官员对他也不感冒。但这个人很聪明,学习中华文化很快,不久之后他就成了一个明朝通。利玛窦改变了传教方法,开始用各种古籍经典来解释基督教的教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对于“耶和华”,可以用中华民族的“上帝”概念来代替,中国人对“天”的信仰深入骨髓,他的策略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由于利玛窦传教的效果非常好,这种说法就慢慢地定了下来,直到如今我们只知道上帝耶和华,不知道“昊天上帝”。

“上帝”这个词商朝就有了,是华夏神话至高神,被基督教拿去用了

时代在改变,文化也要向前发展,但是祖宗的文化最好还是有所传承,否则我们民族就成了无根之萍,风浪大点就飘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