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父子的書法有何異同點?

陋石書藝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二王”父子的書法有共性的地方,也有差異的地方。具體的陳述,請各位看官往下看:

上圖為王羲之草書《虞休帖》局部。

王羲之書法的主要特點是:篆書取法於金文和秦篆:隸書取法於漢碑;草書取法於張芝和陸機;行書取法於劉德升;楷書取法於鍾繇和衛夫人。由於王羲之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又有書法高人(衛夫人)精心指導,加之他的天賦和創造精神,最終在楷書草書和行書方面形成自己強烈的書法風格。這些書法風格,在篆書和隸書方面表現得不太明顯。

上圖為王羲之草書代表作《虞休帖》局部。

上圖為王羲之行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局部。



關於王獻之的書法特點:王獻之與王羲之書法共性的地方,王獻之的草書得於“家法”(注:王羲之的筆法是不外傳的,他只傳授給王獻之),而又把張芝的書法之法兼而取之,創造出“一筆草”的書寫方法,突破了王羲之草書字與字不相連的草書書寫方式。草書“一筆連”是王獻之發明創造的,在傳世名作《鴨頭丸帖》和《中秋帖》中表現得非常突出。

上圖為王獻之“一筆草”代表作之一的《中秋帖》。

上圖為王獻之行書作品(局部)。


傳說,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的篆書和隸書的功力都相當深厚,但由於年深已久,從沒有見過他們父子倆的篆書,隸書的真面目。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歡迎評論!歡迎轉發和分享!


中州耕牛堂主


魏晉時期的書家寫字,並沒有形成個人特定的風格。現代人喜歡用一些華美的辭藻和空洞的語言來概括古代某些時期書家所有作品的書法風格,顯然過於草率。代代相傳,代代相誤,人云亦云,最後全然成為真言,如果有人有所質疑,將會有一群人群起而攻之。

在王羲之的眾多字帖中,幾乎每帖的書寫風格都有所區別。如《蘭亭序》筆力渾厚而輕健,點畫沉遂而溫潤,章法流暢而輕快;《喪亂帖》筆力雄勁激烈,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沉鬱之致。這兩件作品,是王羲之分別在不同的心理環境下所完成,是歡快和悲憤所帶來的不同風貌。

王獻之也是如此。《中秋帖》豐潤圓熟、筆畫豪放、字勢連綿不斷;《鴨頭丸帖》筆畫潤枯相雜,墨色由濃而淡,字勢多變。這兩件作品只為記事和回信,可是不同的空間和心境,書家寫出來的字在風格上也有較大差別。

王獻之師承王羲之,卻難在他的書法中看到王羲之的影子,“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因此,學習二王書法,要單帖精研,兼其長、集其美,為己所用,才能創造出具備自己獨特風格的書法作品,而不是把字寫得千篇一律就是所謂的風格。



倚齋聽風雨


小楷是楷書中形成較早的一種字體,是中國古代最常用和實用的一種字體,是文人士大夫科舉從政、治學為文的基本手段。因此,歷代書家多能寫小楷。中國書法史上善寫小楷者大家林立,碑帖繁多,我們僅取造詣頗深、堪稱經典的“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小楷特點的比較來談談小楷的創作。

  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書法史上的曠世奇才。他對多種書體集前人之大成又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楷書上效法古法又大膽革新,在用筆方法上形成了“內厥法”,亦稱“骨法”用筆。即書寫時全神貫注於毫端,筆鋒垂直,緩緩運筆,骨氣充沛,剛勁不撓,筆畫極細微處亦挺然有質,粗壯處又含筋骨,通過輕微提按,筆尖含墨深入紙背,產生厚重沉著之感。王羲之的傳世之作很多,有《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像贊》、《孝女曹娥碑》等諸帖。他的碑帖基本擺脫了隸書的痕跡,具備了完備的楷書法則,其用筆沉著內斂,紮實勁健,結構沉穩端莊,溫潤俊逸,字勢以方正為主,兼顧自然之趣,在整體風格上呈現出端莊沉著、圓潤峻拔、動靜有致、安詳和諧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獻之,王羲之第七子,因善書與其父一脈相承,故與王羲之並稱“二王”。他在其父“大王”的基礎上勇於創變,變“內厥法”為“外拓法”。即點畫舒展開朗,隨形外拓,輕盈自然,疾徐有度,從而書寫出粗細、方圓、直曲等各種點畫形態,使結字寬綽靈動,整體清虛簡靜,呈現出圓潤多姿、挺拔飄然之氣象,把小楷推到新的藝術高度。沈尹默先生說:“外拓用筆,多半是在情馳神怡之際,興象萬端,奔赴筆下,翰墨淋漓,使成此趣。”王獻之僅留世《洛神賦》,卻堪稱傳世經典,既充分繼承了其父溫潤細膩、峻拔流美的氣質,又一改“內厥”為“外拓”,更講求作品的道麗、峻逸、疏朗之美,用筆上體現的是一種儀態美、張力美、飄逸美、神采美。

王羲之筆法嚴謹而又豐富,動作複雜而又微妙,這是其內在的情感修養決定的,一般的學習者難以企及。正如孫過庭《書譜》中稱:“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為力,標置成體,豈徒功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

王獻之筆法自然流暢,簡潔明瞭,因勢利導,爛漫自然。在顯示其過人稟賦的同時,表現出其基於右軍書法體系這一捷徑而變得嫻熟流便,因而在筆法的嚴謹、豐富和微妙上有所缺失,其審美內涵趨少。順便指出,之後的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也大都基於二王而進一步簡化筆法,使得其書更趨簡便,特點明確,符號化味道加強,藝術品味降低。

王羲之書作的氣息如同遊絲幽魂,鋒杪之間,觸犯毫釐,則花容失色。相對而言,王獻之則款款而行,遊離偏頗,亦有幾分顏貌。

所謂“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其實這種說法並不盡然。父子二人兩種筆法兼用。或是出於追求流暢自然的風格,子敬使用外拓較多。


白派剪紙


簡單的說大王內秀,輕靈巧,很少大字草;小王喜大,張狂豪放。父子大小王,傳承啟後人,守正遵古法,創新追求真。


儒道鴻業傳承術藝


技法來源不同 “嘗論右軍真行草法皆出漢分 深入中郎 大令真行草法導源秦篆 秒接丞相(李斯)


Liushiyi322


王羲之的書法 是以柔為主“飄若浮雲 驕若驚龍”他擅長行書, 而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


諾13165103305


傳統的說法是大王內揠小王外拓,何為內揠外拓,一般解釋是,圓筆是“外拓屋漏痕”;方筆是“內揠錐畫沙”,內揠是骨勝之書,外拓是筋勝之書。例如,歐柳內揠,顏趙外拓,世南、遂良諸人,則介乎兩者之間。


鴻博


父親筆力雄健些善行書,獻之善草書!


書法一人


一脈相承,草書小王勝大王


江南書院


父親的書法保守一點,兒子的書法放開了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