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定都南京,既是迫不得已而且还另有隐情!

明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创立大明朝即皇帝位。但是,都城到底定在哪里合适呢?既然已经在南京即帝位,北伐军已经接近攻克元大都之时,定都南京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按照一般朝代定都的原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军事条件,其次就是地理位置、经济因素等等。南京虽然虎踞龙蟠,背靠钟山、面临长江,地势险要。而且又是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所谓“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所以从哪方面来看,大明王朝建都应天都是可行的。但是,朱元璋却在心里有自己的想法不想在南京建都。那么,朱元璋会有什么想法?而最后终于建都南京是迫不得已还是另有隐情呢?

明太祖定都南京,既是迫不得已而且还另有隐情!

明太祖画像

首先,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担心来自两方面。第一,南京虽然经济条件优越,地理位置虎踞龙蟠倒也无可争议。但是应天所处位置偏于江左,距离北方对元作战的前线距离过远,不便于部署军事与指挥以及调动军队。其二,朱元璋最担心的还是南京的历史。他认为最早建都于此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折数不久”,这是很不吉利的。所以在犹豫之际,听从大臣建议又想在汴梁(开封)定都。但朱元璋亲自考察了汴梁之后,觉得可行而又有些担心。可行是因为汴梁地处中原,位置适中。担心之处则是这里无险可守,是个四面受敌之地。

明太祖定都南京,既是迫不得已而且还另有隐情!

南京故宫模型图

权衡之下,朱元璋决定效法古人,实行大明王朝两京制。即:将南京定位都城为南京,汴梁作为陪都为北京。定下方案之后,朱元璋八月即将下诏之际,明朝大军攻克元大都。这就意味着,元朝已经被明朝彻底推翻,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在一瞬间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也就意味着当初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担心忽然烟消云散,而且汴梁的陪都计划似乎也可以取消了。但是,朱元璋为此“会议群臣”时,大臣们多数主张在汴梁建都,理由就是北方蒙古族贵族的残余势力仍然是重大隐患。同时提出,如果汴梁不建都,可在西安建都或者沿用北平元朝宫室建都北平。但是,朱元璋面对大臣的建议,除了认为各自都有道理之外,最终还是一一给予了否定。

明太祖定都南京,既是迫不得已而且还另有隐情!

刘伯温画像

其实,关于大明朝立都的问题,但朱元璋心里一直有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心底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呢?

原来,朱元璋心里的真正想法是在南京以及他的家乡临濠(现在的安徽凤阳)建都。他的想法是南京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但是,南京又离中原较远,不好控制北方的局势。而他的家乡临濠前临长江、后依淮水,可据险而守,又可以水开通漕运。如果以临濠作为中都,可以补充定都南京的不足之处。朱元璋的一番道理出来之后,大臣中间出现了分歧。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劝谏朱元璋谨慎行事。刘伯温以自己上观天象、下勘地理的理由认为,凤阳虽是帝乡,但非建都之地。而朱元璋左右大臣均为江淮子弟,他们一来留恋故乡,二来如果在凤阳建都,他们也算是衣锦还乡。所以左右大臣极力拥护朱元璋在凤阳定都的方案。

明太祖定都南京,既是迫不得已而且还另有隐情!

明太祖与刘伯温雕像

就这样,洪武二年,朱元璋开始在临濠大兴土木营建中都。这项浩大的工程前后持续了六年,却终因耗费巨大被迫流产。流产的原因除了耗费巨大之外,还有就是凤阳地方根本不具备支撑建造中都的的财力、物力,而当时建设的所有力役都要由江南提供。由于劳资太大,民众根本无法忍受,由此爆发了工匠反抗事件。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凤阳中都建设被迫停摆。

无奈之下,朱元璋下诏定南京为京师。由此摇摆了十年之久的明王朝定都问题才算有了最终的结果。

明太祖定都南京,既是迫不得已而且还另有隐情!

南京明孝陵

以此看来,朱元璋从开始到最后,定都南京并非是他心中最佳的结果。后来朱元璋提出在凤阳建都,如果从表面上看,似乎皇帝怀有私心并满足江淮子弟的心愿之嫌。但是作为皇帝,朱元璋考虑的则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大局之下的皇都安置的问题。比如说他要建都凤阳,就是想把南京与凤阳合成犄角之势解决单地建都的弊端。但是,当现实问题出现并且无法解决的时候,朱元璋也只好暂且定都南京,看看全国局势的发展再做打算了。所以说,朱元璋当时定都南京,其实还是另有隐情存在的。

看来之后的朱棣迁都北京,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存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