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军有了东风31液体洲际导弹,为何还要保留液体的东风-5?

内心Blank


DF-31是固体燃料导弹,所以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而且这两种导弹体量差距也非常大,所以根本不能得出DF-31跟DF-5相似的结论。DF-31系列还现阶段是无法完全取代DF-5系列,总结来说就两点:1.液体燃料本身加工难度和成本低,而且比冲更大。2.想要机动性就别指望投送能力和射程,想要投送能力和射程就不要指望机动性。这个问题放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这样的。

第一个液体燃料的问题,DF-5系列还是液体燃料,这种液体推进剂本身加工难度和成本远远小于固体推进剂,更重要的是液体推进剂的比冲更高,推力也大,民用商业火箭之所以采用液体燃料也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俄罗斯的一些临近寿命的R-36M/M2“撒旦”也经常兼着民用发射任务。

第二个导弹体量带来的射程和投送能力的问题。DF-5这种地下发射井/架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最大的问题就是体积和重量非常大,这就导致了他根本无法实现机动作战,所以它们在核打击中生存率理论上是最低的,这是一个”硬伤。但是中俄依旧保有这种巨型导弹呢?其实关键就是需要他的重量和体积,巨大的重量和体积带来的是巨大的投送能力和更远的射程(或者说在保证射程的前提下拥有更大的投送能力)。公路机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虽然拥有比井射洲际导弹生存率更高,但实际上他的设计受到很大限制的,导弹的尺寸和重量必须受到发射车、公路、桥梁等等限制,这就等于降低了导弹的投送能力和射程。不管是中国的DF-31还是俄罗斯的RS-24“亚尔斯”、RT-2PM2“白杨”最大发射重量一般控制在50吨以内,射程一般都在8000-1.2万公里之内。而作为固定发射井发射的DF-5(180吨)最大射程1.5万公里,俄罗斯R-36M/M2“撒旦”(200吨)最大射程达到1.6万公里,而美国退役的“和平卫士”(固体燃料,88吨)最大射程也达到1.4万公里。下图画框的一个是R-36M/M2“撒旦“另一个是RT-2PM2“白杨”

当然了有朋友可能会说既然都已经到了1.2万公里了也是够用了。但是我们不能仅仅看射程,更要看在保证射程的前提下能投送多少弹头。早期投掷能力就比较低,只有700公斤,也就是投送2个50万吨级热核弹头或3枚20万吨级热核弹头。DF-31A运载能力更强,但是一般不会超过1.3-1.4吨。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载荷,那么就必须将射程削弱至8000公里以下,降级为中远程弹道导弹。美国的D5“三叉戟”也是这样,自身射程达到1.2万公里,但是如果满载12枚W76型10万吨级热核弹头射程也是要下降到7800公里。所以对于这种机动式弹道导弹其实不能兼顾射程和载荷,或者说本身平台太弱,最大载荷就非常低。而DF-5的最大载荷达到5吨以上,R-36M/M2“撒旦”更是达到8吨以上,即便是达到5枚50万吨级以上的分导弹头也保证1万公里以上的射程,这就等于同时兼顾了射程和投送能力。

所以在现阶段DF-5B/C还是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虽然DF-5系列年代比较久远,但是这种大质量和体积使得DF-5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未来DF-41服役后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一部分DF-5


雏菊西瓜Peterpan


东风-41的产量不足,外加东风-5导弹寿命还有相当长时间,省点用

首先是题目错了把,东风-31是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相比较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固体燃料弹道导弹发射前准备时间少,更加方便储存和运输,因而可以机动方式发射 从而大大提升生存能力。


当初的东风-31

东风-31洲际导弹是我国首款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但是很遗憾,该导弹设计定型后不久遭遇到我国新世纪最严重恶劣的间谍泄密事件。东风-31弹道导弹相关参数已经被美国获取,甚至美国国家弹道防御系统进行试验用的靶弹,改装后的民兵洲际导弹,也完全是以东风-31导弹的外形和性能进行设计。东风-31已经不具备战略威慑力,已服役的导弹进行改装成长征11号运载火箭,用于快速卫星发射。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FTG-15试验时的靶弹,弹头部分造型明显与弹体不协调,因为是仿照东风-31的弹头。

而作为替代方案,紧急进行的改进型洲际弹道导弹最初命名去为东风-31A,之后被定为东风-41。东风-41进度很快,处于边生产边试射模式,到现在已经完成10次试射。但是毕竟因为时间原因,其产量远达不到替代东风-5的需求,而且并非完全状态,相当多功能还在完善和挖掘。
东风-41最大外观不同是采用引进白俄罗斯16X16超重型TEL底盘,具备越野机动发射能力。

另一个因素就是使用寿命还远没到期,省点钱别浪费。前面提到液体燃料弹道导弹由于燃料腐蚀性强,因而处于战略值班等待发射阶段的液体燃料弹道导弹使用寿命有限。所以国外退役液体燃料弹道导弹普遍是使用寿命差不多时进行退役销毁,但是我国的东风-5弹道还比较年轻啊。

虽然东风-5正式定型是在1980年,但是很快就进入已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后续研发缺乏资金支持,一直到1994年左右才在军办企业上缴利润中挤出几亿开始相关研究。至于现在服役的具有分导弹头攻击能力的东风-5B,那可是2006年才试射成功的弹种,其服役寿命到现在也就十年左右,使用寿命恐怕还没过半。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的?叫“当初求种贱如狗,如今撸完嫌人丑。”有了新玩意就嫌弃当初,寿命还没过1/3就天天喊着要退役?每枚造价都是2000-3000万美元,还有相关配套的发射井等附属设备。啥条件,家里头有矿啊?



所以按照简氏等说法,我们大约20多枚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现在在原先弹体基础上进行升级成东风-5C,还要继续服役20年左右。让他光荣的走完服役历程,到时候以东风-41的改进型或者东风-51什么的战斗力更强的进行替代,不是美滋滋的。


五岳掩赤城


你好我是迷彩派,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首先要纠正的是,东风-31并不是液体洲际导弹,而是固体发动机洲际导弹。并且准确的说,现在中国火箭军装备的是东风31系列洲际导弹和东风-5B洲际导弹。

至于为什么有了东风-31系列还要保留东风-5B呢?具体是因为固体发动机和液体发动机各自的优缺点不同。而为了满足各种作战需求,就有必要在拥有东风-31系列的情况下保留东风-5B。

首先东风-31射程足够远,但是其最大射程还不足以覆盖全球每一个地区。而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东风-5B来弥补射程上的不足。毕竟,东风-5B可是能够覆盖全球任何角落的存在。

其次由于各自发动机的不同,所以就要来相互弥补两种发动机不同的缺点。东风-31系列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其发射升空时载荷也就有一定限制,这也就是说携带的战斗部的威力会相对较小。而东风-5B则不同,尽管其火箭发动机相对复杂,但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最重要的优点就是推力大,而且足够的体积可以让其拥有更多地载荷,其载荷能力要远高于东风-31系列。这也就是意味着,东风-5B发射出去的战斗部威力会更大。


迷彩派军事


确实目前来说液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主流的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来说,有两个非常大的缺点;

一个体积、重量大,不便于机动,所以绝大多数液体弹道导弹都只能在地下发射井里呆着。

另一个是发射准备时间长,同时燃料贮存也不方便(全世界只有毛子在液体推进剂贮存上很牛逼,可以长达半年不用更换)

所以这两个缺点就注定了液体燃料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不高,尤其是二次核反击时的生存能力非常低,所以目前全世界绝大多数弹道导弹都被机动灵活、发射准备时间短的固体燃料导弹取代了。


但是液体推进剂也不是一无是处,首先液体推进剂的比冲更高,所以民用火箭都多用液体推进剂。

其次,液体推进剂易制取,而固体推进剂虽然也好获取,但是“一体化药柱”精加工难度大,所以液体推进剂在制取难度上,相比固体推进剂要小一些。

而至于题主所说的,为什么我们不全用液体的DF-31取代老的DF-5?

首先,这里面有个错误:DF-31它就不是液体的,DF-31其实是我国第一代固体洲际弹道导弹。而老的DF-5已经退役了,现在主力的是DF-5B。


而而DF-5系列火箭军一直保留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猜,以下为脸滚键盘、胡说八道;

正如前文所说,液体推进剂相对来说有比冲大的优势,所以大多数民用火箭都采用液体推进剂,而液体的洲际弹道导弹也可以直接转化成民用火箭,DF-5也不例外,无论是A也好还是B也好,其实都是军民两用的(A的民用型号就是“长征2丙”,B的民用型号就是去了助推器的“长征5”)也就是说火箭军退不退役DF-5,它都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长征-2丙就是DF-5A的民用“马甲”

再一个关键来说,我们目前真正能打击美国全境的可能也只有DF-5系列,DF-41目前官方还没有给出服役的消息的来,即使服役有没有大规模部署也不清楚,所以我们目前的主力洲际弹道导弹来说,还是以DF-31系列为主。

但是DF-31系列目前的射程其实太近了,一般猜测都在8000-12000公里之间,DF-31AG据说射程最远可以达到12000公里。

尽管看着很远,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导弹投送质量,DF-5A的民用型号长征-2丙可以将3.6吨的重量送到近地轨道高度,换算成射程可以超过13000公里(导弹轨道高度一般等于射程的15%),更遑论能力更强的DF-5B了。

而这个投送质量放在DF-31系列上就不行,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曾在对央视报道DF-31做过一次分析,认为DF-31这种三级固体公路机动的洲际弹道导弹弹头有效载荷仅有700公斤,而DF-31A的投送质量也就800-1200公斤左右。

而根据美国三叉戟D-5||上的MK88来看,一枚分导弹头最少也要330公斤,所以DF-31A满打满算也就只能送三个分导弹头去美国。
▲这种情况DF-31系列是做不到的。

而最先进的DF-31AG,虽然还没有官方数据可以提供其确切的投送质量,但是从技术发展情况来说,是不可能比过DF-5的,那么在同样射程的情况下,DF-5系列投送质量更大、突防能力更强,那自然就有保留的价值了。



而真正能彻底淘汰DF-5系列的,还是等DF-41吧!


军事小科普


DF导弹家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至今最先进的东风31已经服役。那么为什么东风5不能被更先进的东风31取代呢?

东风5(DF-5),是我国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的第一种有真正威慑力的洲际弹道导弹,其也是东风31(DF-31)导弹服役前唯一的陆基战略核威慑力量。其还是著名的580任务的主角。1980年为了打捞其进行发射试验后掉落的数据舱中国专门建造了一大批海军舰艇包括051级驱逐舰,905级补给舰,组成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远洋编队奔赴西太平洋。580任务不仅对东风5极为重要,还大大锻炼了海军。80年代经历多年研制其终于定型服役,其射程超过10000公里,成为我国核打击力量的陆基部分。

东风31(DF-31)导弹是为了提高陆基弹道导弹的反应能力而研制的新型弹道导弹,用于接替下马的第二代东风22(DF-22)弹道导弹。于21世纪初服役。与东风5不同,其因为采用了固体燃料所以其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并且可以利用拖车进行一定的机动。

东风5(DF-5)服役后历经多个改进型,第一个改进型是东风5A(DF-5A),与80年代中期服役,其提高了射程,降低了反应时间。东风5B(DF-5B)在2015年亮相,但是其服役已经好几年了。由于其采用了分导多弹头,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目前对此还无能为力。

东风31(DF-31)之所以难以取代东风5(DF-5),是因为两者定位并不重叠,东风5由于是部署在发射井,生存能力较低,其担负日常警戒任务。而具有一定机动性的东风31担当的是二次核反击任务。两者各司其职,相互补充构成陆基战略核力量。


霹雳火军事


但是东风31系列载荷能力、射程都不是特别大,从我国本土纵深地区发射,不能完全覆盖美国本土。而且要达到足够远的射程,恐怕只能采用单弹头,打击威力还是不足。

液体燃料导弹虽然用起来比较麻烦,像东风5系列就不能进行机动发射,只能采用井式发射,但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比冲大,说俗点就是劲大,所以东风5的射程、载荷能力是优于东风31的。从我国本土发射,可以打击全球任何地方目标。这种战略威慑力,是东风31目前无法达到的。经过改进后的东风5B导弹,综合性能有了较大提高,是我国目前威力最强的核导弹。

俄罗斯也是一样,威力最强的实际上是SS-18“撒旦”液体燃料洲际导弹,现在还开始装备萨尔马特液体燃料洲际导弹。(S)


联合防务


首先东风31系列并不是液体导弹,而是三级结构固体燃料的战略弹道导弹,定位是陆基远程弹道导弹而不是洲际弹道导弹,最大射程约为8000-11000千米,可携带单弹头或多枚更小的弹头、诱导弹头以及重返大气层载具。作为我国第二代/首款固体火箭弹道导弹,其主要采用了车载移动发射的方式,也发展了多种改进型号。


而东风5系列是我国火箭军装备的一型陆基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即是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也是第一款洲际导弹,作为我国战略核反击的中坚力量,其系列型号东风-5甲和东风-5乙均进行了改良,性能有了明显提升,将继续承担核威慑任务。 东风5系列弹道导弹是一种储存在固定的发射井中的液体洲际弹道导弹,最新的东风5B也在抗战70周年阅兵种首次亮相。

对于东风5系列弹道导弹至今为什么还没有退役,外界的普遍答案是目前东风31系列仍然不能完全替代东风5,严格来说东风31系列的定位是远程战略导弹,只有东风5系列定位是洲际导弹,区别就是最大射程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东风5系列仍然有改型在服役的原因,其次不光我国至今还保留有液体燃料的弹道导弹,俄罗斯和美国都有,比如俄罗斯陆基的SS-18/20海基的轻舟都在服役,美国的中段反导靶弹也是液体燃料,而这些液体弹道导弹仍然在服役就是因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要比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比冲高的多,而比冲是衡量火箭发动机效率的重要参数,比冲越高,运载火箭/导弹的运载力就越大(可以装载数量更多的核弹头),相同的质量射程也更远等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