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軍有了東風31液體洲際導彈,為何還要保留液體的東風-5?

內心Blank


DF-31是固體燃料導彈,所以假設本身就是錯誤的,而且這兩種導彈體量差距也非常大,所以根本不能得出DF-31跟DF-5相似的結論。DF-31系列還現階段是無法完全取代DF-5系列,總結來說就兩點:1.液體燃料本身加工難度和成本低,而且比衝更大。2.想要機動性就別指望投送能力和射程,想要投送能力和射程就不要指望機動性。這個問題放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這樣的。

第一個液體燃料的問題,DF-5系列還是液體燃料,這種液體推進劑本身加工難度和成本遠遠小於固體推進劑,更重要的是液體推進劑的比衝更高,推力也大,民用商業火箭之所以採用液體燃料也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俄羅斯的一些臨近壽命的R-36M/M2“撒旦”也經常兼著民用發射任務。

第二個導彈體量帶來的射程和投送能力的問題。DF-5這種地下發射井/架發射的洲際彈道導彈最大的問題就是體積和重量非常大,這就導致了他根本無法實現機動作戰,所以它們在核打擊中生存率理論上是最低的,這是一個”硬傷。但是中俄依舊保有這種巨型導彈呢?其實關鍵就是需要他的重量和體積,巨大的重量和體積帶來的是巨大的投送能力和更遠的射程(或者說在保證射程的前提下擁有更大的投送能力)。公路機動發射洲際彈道導彈雖然擁有比井射洲際導彈生存率更高,但實際上他的設計受到很大限制的,導彈的尺寸和重量必須受到發射車、公路、橋樑等等限制,這就等於降低了導彈的投送能力和射程。不管是中國的DF-31還是俄羅斯的RS-24“亞爾斯”、RT-2PM2“白楊”最大發射重量一般控制在50噸以內,射程一般都在8000-1.2萬公里之內。而作為固定發射井發射的DF-5(180噸)最大射程1.5萬公里,俄羅斯R-36M/M2“撒旦”(200噸)最大射程達到1.6萬公里,而美國退役的“和平衛士”(固體燃料,88噸)最大射程也達到1.4萬公里。下圖畫框的一個是R-36M/M2“撒旦“另一個是RT-2PM2“白楊”

當然了有朋友可能會說既然都已經到了1.2萬公里了也是夠用了。但是我們不能僅僅看射程,更要看在保證射程的前提下能投送多少彈頭。早期投擲能力就比較低,只有700公斤,也就是投送2個50萬噸級熱核彈頭或3枚20萬噸級熱核彈頭。DF-31A運載能力更強,但是一般不會超過1.3-1.4噸。如果想要進一步提高載荷,那麼就必須將射程削弱至8000公里以下,降級為中遠程彈道導彈。美國的D5“三叉戟”也是這樣,自身射程達到1.2萬公里,但是如果滿載12枚W76型10萬噸級熱核彈頭射程也是要下降到7800公里。所以對於這種機動式彈道導彈其實不能兼顧射程和載荷,或者說本身平臺太弱,最大載荷就非常低。而DF-5的最大載荷達到5噸以上,R-36M/M2“撒旦”更是達到8噸以上,即便是達到5枚50萬噸級以上的分導彈頭也保證1萬公里以上的射程,這就等於同時兼顧了射程和投送能力。

所以在現階段DF-5B/C還是有不可取代的優勢,雖然DF-5系列年代比較久遠,但是這種大質量和體積使得DF-5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未來DF-41服役後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一部分DF-5


雛菊西瓜Peterpan


東風-41的產量不足,外加東風-5導彈壽命還有相當長時間,省點用

首先是題目錯了把,東風-31是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相比較液體燃料彈道導彈,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發射前準備時間少,更加方便儲存和運輸,因而可以機動方式發射 從而大大提升生存能力。


當初的東風-31

東風-31洲際導彈是我國首款固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但是很遺憾,該導彈設計定型後不久遭遇到我國新世紀最嚴重惡劣的間諜洩密事件。東風-31彈道導彈相關參數已經被美國獲取,甚至美國國家彈道防禦系統進行試驗用的靶彈,改裝後的民兵洲際導彈,也完全是以東風-31導彈的外形和性能進行設計。東風-31已經不具備戰略威懾力,已服役的導彈進行改裝成長征11號運載火箭,用於快速衛星發射。
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FTG-15試驗時的靶彈,彈頭部分造型明顯與彈體不協調,因為是仿照東風-31的彈頭。

而作為替代方案,緊急進行的改進型洲際彈道導彈最初命名去為東風-31A,之後被定為東風-41。東風-41進度很快,處於邊生產邊試射模式,到現在已經完成10次試射。但是畢竟因為時間原因,其產量遠達不到替代東風-5的需求,而且並非完全狀態,相當多功能還在完善和挖掘。
東風-41最大外觀不同是採用引進白俄羅斯16X16超重型TEL底盤,具備越野機動發射能力。

另一個因素就是使用壽命還遠沒到期,省點錢別浪費。前面提到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由於燃料腐蝕性強,因而處於戰略值班等待發射階段的液體燃料彈道導彈使用壽命有限。所以國外退役液體燃料彈道導彈普遍是使用壽命差不多時進行退役銷燬,但是我國的東風-5彈道還比較年輕啊。

雖然東風-5正式定型是在1980年,但是很快就進入已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年代,後續研發缺乏資金支持,一直到1994年左右才在軍辦企業上繳利潤中擠出幾億開始相關研究。至於現在服役的具有分導彈頭攻擊能力的東風-5B,那可是2006年才試射成功的彈種,其服役壽命到現在也就十年左右,使用壽命恐怕還沒過半。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的?叫“當初求種賤如狗,如今擼完嫌人醜。”有了新玩意就嫌棄當初,壽命還沒過1/3就天天喊著要退役?每枚造價都是2000-3000萬美元,還有相關配套的發射井等附屬設備。啥條件,家裡頭有礦啊?



所以按照簡氏等說法,我們大約20多枚東風-5B洲際彈道導彈現在在原先彈體基礎上進行升級成東風-5C,還要繼續服役20年左右。讓他光榮的走完服役歷程,到時候以東風-41的改進型或者東風-51什麼的戰鬥力更強的進行替代,不是美滋滋的。


五嶽掩赤城


你好我是迷彩派,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首先要糾正的是,東風-31並不是液體洲際導彈,而是固體發動機洲際導彈。並且準確的說,現在中國火箭軍裝備的是東風31系列洲際導彈和東風-5B洲際導彈。

至於為什麼有了東風-31系列還要保留東風-5B呢?具體是因為固體發動機和液體發動機各自的優缺點不同。而為了滿足各種作戰需求,就有必要在擁有東風-31系列的情況下保留東風-5B。

首先東風-31射程足夠遠,但是其最大射程還不足以覆蓋全球每一個地區。而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東風-5B來彌補射程上的不足。畢竟,東風-5B可是能夠覆蓋全球任何角落的存在。

其次由於各自發動機的不同,所以就要來相互彌補兩種發動機不同的缺點。東風-31系列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其發射升空時載荷也就有一定限制,這也就是說攜帶的戰鬥部的威力會相對較小。而東風-5B則不同,儘管其火箭發動機相對複雜,但是液體火箭發動機最重要的優點就是推力大,而且足夠的體積可以讓其擁有更多地載荷,其載荷能力要遠高於東風-31系列。這也就是意味著,東風-5B發射出去的戰鬥部威力會更大。


迷彩派軍事


確實目前來說液體推進劑洲際彈道導彈相比主流的固體推進劑彈道導彈來說,有兩個非常大的缺點;

一個體積、重量大,不便於機動,所以絕大多數液體彈道導彈都只能在地下發射井裡待著。

另一個是發射準備時間長,同時燃料貯存也不方便(全世界只有毛子在液體推進劑貯存上很牛逼,可以長達半年不用更換)

所以這兩個缺點就註定了液體燃料彈道導彈的生存能力不高,尤其是二次核反擊時的生存能力非常低,所以目前全世界絕大多數彈道導彈都被機動靈活、發射準備時間短的固體燃料導彈取代了。


但是液體推進劑也不是一無是處,首先液體推進劑的比衝更高,所以民用火箭都多用液體推進劑。

其次,液體推進劑易製取,而固體推進劑雖然也好獲取,但是“一體化藥柱”精加工難度大,所以液體推進劑在製取難度上,相比固體推進劑要小一些。

而至於題主所說的,為什麼我們不全用液體的DF-31取代老的DF-5?

首先,這裡面有個錯誤:DF-31它就不是液體的,DF-31其實是我國第一代固體洲際彈道導彈。而老的DF-5已經退役了,現在主力的是DF-5B。


而而DF-5系列火箭軍一直保留的原因其實也不難猜,以下為臉滾鍵盤、胡說八道;

正如前文所說,液體推進劑相對來說有比衝大的優勢,所以大多數民用火箭都採用液體推進劑,而液體的洲際彈道導彈也可以直接轉化成民用火箭,DF-5也不例外,無論是A也好還是B也好,其實都是軍民兩用的(A的民用型號就是“長征2丙”,B的民用型號就是去了助推器的“長征5”)也就是說火箭軍退不退役DF-5,它都是有其存在價值的。
▲長征-2丙就是DF-5A的民用“馬甲”

再一個關鍵來說,我們目前真正能打擊美國全境的可能也只有DF-5系列,DF-41目前官方還沒有給出服役的消息的來,即使服役有沒有大規模部署也不清楚,所以我們目前的主力洲際彈道導彈來說,還是以DF-31系列為主。

但是DF-31系列目前的射程其實太近了,一般猜測都在8000-12000公里之間,DF-31AG據說射程最遠可以達到12000公里。

儘管看著很遠,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導彈投送質量,DF-5A的民用型號長征-2丙可以將3.6噸的重量送到近地軌道高度,換算成射程可以超過13000公里(導彈軌道高度一般等於射程的15%),更遑論能力更強的DF-5B了。

而這個投送質量放在DF-31系列上就不行,英國的《簡氏防務週刊》曾在對央視報道DF-31做過一次分析,認為DF-31這種三級固體公路機動的洲際彈道導彈彈頭有效載荷僅有700公斤,而DF-31A的投送質量也就800-1200公斤左右。

而根據美國三叉戟D-5||上的MK88來看,一枚分導彈頭最少也要330公斤,所以DF-31A滿打滿算也就只能送三個分導彈頭去美國。
▲這種情況DF-31系列是做不到的。

而最先進的DF-31AG,雖然還沒有官方數據可以提供其確切的投送質量,但是從技術發展情況來說,是不可能比過DF-5的,那麼在同樣射程的情況下,DF-5系列投送質量更大、突防能力更強,那自然就有保留的價值了。



而真正能徹底淘汰DF-5系列的,還是等DF-41吧!


軍事小科普


DF導彈家族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至今最先進的東風31已經服役。那麼為什麼東風5不能被更先進的東風31取代呢?

東風5(DF-5),是我國於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製的第一種有真正威懾力的洲際彈道導彈,其也是東風31(DF-31)導彈服役前唯一的陸基戰略核威懾力量。其還是著名的580任務的主角。1980年為了打撈其進行發射試驗後掉落的數據艙中國專門建造了一大批海軍艦艇包括051級驅逐艦,905級補給艦,組成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遠洋編隊奔赴西太平洋。580任務不僅對東風5極為重要,還大大鍛鍊了海軍。80年代經歷多年研製其終於定型服役,其射程超過10000公里,成為我國核打擊力量的陸基部分。

東風31(DF-31)導彈是為了提高陸基彈道導彈的反應能力而研製的新型彈道導彈,用於接替下馬的第二代東風22(DF-22)彈道導彈。於21世紀初服役。與東風5不同,其因為採用了固體燃料所以其大大縮短了反應時間,並且可以利用拖車進行一定的機動。

東風5(DF-5)服役後歷經多個改進型,第一個改進型是東風5A(DF-5A),與80年代中期服役,其提高了射程,降低了反應時間。東風5B(DF-5B)在2015年亮相,但是其服役已經好幾年了。由於其採用了分導多彈頭,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目前對此還無能為力。

東風31(DF-31)之所以難以取代東風5(DF-5),是因為兩者定位並不重疊,東風5由於是部署在發射井,生存能力較低,其擔負日常警戒任務。而具有一定機動性的東風31擔當的是二次核反擊任務。兩者各司其職,相互補充構成陸基戰略核力量。


霹靂火軍事


但是東風31系列載荷能力、射程都不是特別大,從我國本土縱深地區發射,不能完全覆蓋美國本土。而且要達到足夠遠的射程,恐怕只能採用單彈頭,打擊威力還是不足。

液體燃料導彈雖然用起來比較麻煩,像東風5系列就不能進行機動發射,只能採用井式發射,但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比衝大,說俗點就是勁大,所以東風5的射程、載荷能力是優於東風31的。從我國本土發射,可以打擊全球任何地方目標。這種戰略威懾力,是東風31目前無法達到的。經過改進後的東風5B導彈,綜合性能有了較大提高,是我國目前威力最強的核導彈。

俄羅斯也是一樣,威力最強的實際上是SS-18“撒旦”液體燃料洲際導彈,現在還開始裝備薩爾馬特液體燃料洲際導彈。(S)


聯合防務


首先東風31系列並不是液體導彈,而是三級結構固體燃料的戰略彈道導彈,定位是陸基遠程彈道導彈而不是洲際彈道導彈,最大射程約為8000-11000千米,可攜帶單彈頭或多枚更小的彈頭、誘導彈頭以及重返大氣層載具。作為我國第二代/首款固體火箭彈道導彈,其主要採用了車載移動發射的方式,也發展了多種改進型號。


而東風5系列是我國火箭軍裝備的一型陸基液體燃料洲際彈道導彈,即是第一代戰略彈道導彈也是第一款洲際導彈,作為我國戰略核反擊的中堅力量,其系列型號東風-5甲和東風-5乙均進行了改良,性能有了明顯提升,將繼續承擔核威懾任務。 東風5系列彈道導彈是一種儲存在固定的發射井中的液體洲際彈道導彈,最新的東風5B也在抗戰70週年閱兵種首次亮相。

對於東風5系列彈道導彈至今為什麼還沒有退役,外界的普遍答案是目前東風31系列仍然不能完全替代東風5,嚴格來說東風31系列的定位是遠程戰略導彈,只有東風5系列定位是洲際導彈,區別就是最大射程有很大的區別,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東風5系列仍然有改型在服役的原因,其次不光我國至今還保留有液體燃料的彈道導彈,俄羅斯和美國都有,比如俄羅斯陸基的SS-18/20海基的輕舟都在服役,美國的中段反導靶彈也是液體燃料,而這些液體彈道導彈仍然在服役就是因為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比衝要比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比衝高的多,而比衝是衡量火箭發動機效率的重要參數,比衝越高,運載火箭/導彈的運載力就越大(可以裝載數量更多的核彈頭),相同的質量射程也更遠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