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俗話說“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俗話


為什麼說割肉不割槽頭肉?下面讓我們來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槽頭肉? 它是指豬頭與軀幹連接部位的頸脖肉,在我們東北管這個部位叫做血脖肉。




豬的這個部位氣管、血管比較多,而且還有淋巴結(腺) ,食之對人體無益而有害。淋巴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人的免疫系統,是很多毒素過濾中心,在豬食用一些變質,有毒有害物質後,毒素就會寄存在淋巴腺等免疫器官中。特別像現在有很多地區養殖戶採取泔水飼餵生豬,這些飼料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以及黴變的細菌毒素,菸酒等,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質,而"槽頭肉"含有較多淋巴,所以是這些毒素主要的寄存地。在1988年有關部門出臺了一項要求,標準中規定屠宰時要割除"槽頭肉”。

其實槽頭肉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在我們這裡農村有殺年豬的習俗,每年一進入冬季就是屠宰年豬的高峰期,由於比較麻煩所以會邀請很多人去幫忙。在屠宰完畢後會留下朋友食用豬肉,但是我們發現割下來做菜的部位,基本上全部是血脖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槽頭肉,大家也都知道這個部位的肉不好,但也沒有辦法,因為每家都這樣。

但不過我們買肉的時候基本上沒有人去買這個部位,即使買靠近前肘的肉,也會要求把槽頭肉部位割掉一塊,然後再割接下來的肉。

對於說買魚不買鯽殼魚,鯽殼魚在我們這裡又叫鯽魚殼,小鯽魚殼,它所指的就是鯽魚的幼苗,一般多數是指一兩以下的鯽魚。

為什麼說買魚不買鯽殼魚?主要是因為它的個體小刺多,大家經常吃鯽魚,多數食用的時候都是吃些大魚,所以可能感覺不到什麼。但是這種小魚它的刺非常的多,吃起來也比較麻煩,而且它不像大魚一樣能很好的把刺挑出來,這種小鯽魚殼煮熟後基本上挑不出來,所以很容易被扎到,肉又非常的少,導致人都不願去食用它,如果夠買回來多數也是煲湯使用。


其實這種鯽殼魚主要是大家不會烹飪,所以感覺它比較難吃,都願去選擇大的鯽魚。我本人恰恰相反,最喜歡的就是這種小鯽魚。這種小鯽魚買回來後,去鱗去頭內臟後清洗乾淨,放上蔥薑蒜,料酒,食鹽,五香面,醬油給它醃製一下,然後稍控一下水分裹上一點麵粉,放在油鍋中炸,炸至兩面金黃後即可撈出食用,食用的時候也可以灑上一些麻辣鮮。由於在炸的過程中,魚刺已經被炸酥,所以只要把中間的主刺去掉,其它的魚刺都可以食用,而且不會扎人味道非常的美。

如果你不喜歡用油炸,碼好味後用鍋去煎,煎至兩面金黃,酥脆即可盛出裝盤食用。由於這種鯽魚殼個體較小,所以以上兩種方法制作起來比較快速,而且容易入味,是大鯽魚比不了的。不管是任何食材,只要你烹飪的方法絕選對了,那它總有自己發光之處。


農事一鍋燴


農村老俗話說“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先糾正下問題的一個錯別字,這裡是槽頭肉,不是糟頭肉。



豬肉的品質分類

豬每個部位的肉,品質是有些差異的,就單肉來看,分有四級,大概的先後順序有:裡脊、梅肉、前腿、五花,豬身上有兩塊小裡脊肉質最嫩,大概不到2斤,用來煲湯煲粥最好,所有肉中,屬槽頭肉最差,目前是不給上市銷售的。

槽頭肉的位置和品質

槽頭肉有的地方也叫刀口肉,也就是豬脖子放血的位置,連接豬身和豬頭的肉,是豬身上最差的肉,不過最好的肉也在這,俗稱“黃金六兩”,有的地方也叫不見天,藏在槽頭肉中,如雪花一樣,幾百斤的豬不到一斤肉而得名黃金六兩。所以,物極必反倒是有些道理。

最好和最壞,區分起來也很容易,槽頭肉有一個一個的結痂,是淋巴細胞的彙集地,淋巴細胞吞噬細菌和病毒,但又不能把它們消化,人吃進去不利於健康,這就是為什麼槽頭肉不給上市的主要原因,也是題主老話“割肉不割槽頭肉”的由來。

槽頭肉,除了是豬淋巴彙集地之外,也是豬一生中各種疫苗和藥物注射的位置,也就是打針的位置,所以肉的品質很差,吃了也不利於健康。

以前這個槽頭肉,幾乎沒人買,但要是丟了,太多不划算,怎麼辦呢?有的屠夫就彰顯了自己“一刀.切”的實力,每次都能恰好切出和你預期的斤數一樣,啥意思呢?比如你要一斤,他能10次有8次能切的準,特別厲害。然後完事總會割一點槽頭肉給你壓秤,讓你買的肉略微多一點。

買魚不買鯽殼魚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鯽殼魚?它其實說的就是一兩指的小鯽魚,之所以叫鯽殼魚,主要因為這個魚刺多,曬不了乾魚仔,也做不了臘魚,一曬就成了殼,只有刺沒有肉,所以叫鯽殼魚。市場上你找不出烘乾或者曬乾的鯽魚。

為什麼不買鯽殼魚呢?主要兩個原因,鯽殼魚太小刺多,最好吃的方法就是油炸,但古時候油稀少,不可能拿來油炸魚那麼奢侈。第二個原因,野生鯽殼魚繁殖能力強,有水的地方就有鯽殼魚,物以多而廉價,自然買的人少。

今天不一樣了,野生的鯽殼魚,你有多少買多少,非常暢銷,鯽魚的營養價值也被最大化的開發了出來,人們發現鯽魚湯才是鯽魚的精華所在,發奶利器,具豐富的營養價值。因為這個原因,目前市場上的鯽魚價格,將近是鯉魚的兩倍。

總結:時代在變,老俗話的前半句今天還很有道理,但後半句,已經不適用了。


農人解說


農村俗語都是農民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生活結晶,這其中也有很多關於健康的俗語,“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無疑就是眾多關於飲食健康的一句,這些俗語有一定的道理,但有時候又受到區域和時代的限制,因此也並不是絕對的。

一、什麼是糟頭肉,糟頭肉為什麼不遭人待見:

首先要明白糟頭肉就是人們俗稱的“垃圾肉”,一種豬的脖頸肉,在我們村殺豬匠一般都在脖子處捅刀口放血,而且因為這個部位的肉含有大量的血管、淋巴、腺體,所以糟頭肉也是非常髒的,很容易感染疾病的部位,大多數時候,村裡的殺豬匠都會將糟頭肉割掉扔掉不要。

我在小時候讀書時,村裡有些賣肉包子的會在不良肉攤專門買糟頭肉做包子餡吃,以前物質匱乏,倒也沒覺得不妥,現在想想真的有點害怕。

而且糟頭肉也是容易藏匿細菌和病毒的部位,很難清理乾淨,為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是建議不要食用為好。

從這點上來看,“割肉不割糟頭肉”是對人身體健康著想的經驗之談,有一定的道理。

二、“買魚不買鯽殼魚”在以前,尤其不愛吃魚的北方有一定借鑑意義,但現在人們反而因為鯽殼魚的營養價值,都很喜歡買鯽魚。

鯽殼魚,簡單來說就是貴州人對鯽魚的叫法,就像湖北人稱鯽魚為“喜頭魚”一樣,都是各地對鯽魚不同的叫法而已。

我生活在北方,很少吃魚,在我小時候,媽媽最喜歡買的是帶魚,最不喜歡買的是鯽魚,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帶魚刺少而大,油炸後好吃而不會造成危險;而鯽魚刺多,小刺也多,我媽媽處理不好,我和哥哥時有因為吃鯽魚卡住嗓子的事故,因此我們北方最不喜歡買鯽魚。

後來長大了,慢慢了解到,鯽魚富含豐富的營養價值。在南方都以燉湯為主,想來也是害怕吃鯽魚卡住嗓子造成危險,還有就是南方人普遍喜歡喝魚湯,而我們北方人普遍喜歡吃魚肉,因此“買魚不買鯽殼魚”應該也是我們北方人的說法。

其實鯽魚的營養價值相比較其他魚類,反而比較多,像補氣虛、明目、通泌、美容養顏等都是人們熟知的價值,而且鯽魚蛋白質含量高,營養齊全,非常利於人們傷口的癒合。

我嫂子坐月子的時候,我媽媽也會燉鯽魚湯給嫂子下奶,想來鯽魚應該有刺激下奶的功效。

因此,這些俗語,都有一定的意義和道理,但是也要分地域和時代的變化。


李阿冰


農村老俗話說“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丨一點三農

農村老話真的是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面這句話就是跟食材有關。大意就是上街割豬肉不割豬槽頭部位上的肉,買魚不買小鯽魚。但是,因為地域的不同,各地對食材的偏愛程度也各有不同。

割肉不割槽頭肉

“槽頭肉”:一般指的是豬頭與豬身連接的部分,也就是豬脖子。為何會叫做槽頭肉呢?因為豬進食時,豬脖子總是會蹭到豬槽上,因此得名。在一點老家,殺豬是用殺豬刀從豬脖子斜插入,所以豬槽肉在我們當地也被稱之為“刀口肉”。

為何不喜歡槽頭肉呢?因為這部分的豬肉含有很多氣管,血管。同時還有淋巴腺:我們都知道,淋巴細胞是消滅細菌,病毒的,被淋巴細胞包裹吞噬的這些病菌就會附著在槽頭肉上,因此會殘存著少量有活性的病菌,吃了會影響健康,看著也有些噁心。也因為如此,槽頭肉不被大部分人喜歡。

正是因為少有人買,所以價格比正常豬肉便宜。又因為便宜,反被一些人喜歡,有些人廉價買下槽頭肉,然後清理乾淨,放入大鍋裡煮沸煮熟,撈起濾水,煙燻成臘肉,反倒成了我們當地的一道特色菜,吃起來味道好極了!

買魚不買鯽殼魚

鯽魚,以多刺著稱,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都相當驚人。只要有池塘,一般就能找到它們的蹤影,通常都是一群群的,多而小。

在一點老家,除非家裡有哺乳期的媽媽,會買大一點的鯽魚燉湯給產婦喝(老人說喝了好下奶)。普通人家是不會買鯽魚回家做菜的,老人常說鯽魚做菜除了骨頭就是刺!

其實,這又是一個誤區,鯽魚如果處理得好還是非常好吃的。

年底,老家開塘放水抓魚過年時,一點家常常能抓到一大盆鯽魚。只要把鯽魚開膛處理乾淨後,濾水倒入麵粉裡沾一沾,等到把家裡的煎瞎子煎好後,趁著油鍋正熱,把沾著麵粉的鯽魚倒入鍋中炸,炸至酥脆金黃起鍋。吃起來真的是又香又脆,根本不用挑刺,連骨頭也能嚼碎,每次去串門,抓一把到手裡當零食吃,現在想想都流口水。今年年底回家一定要叫老媽再炸一鍋,只是不知還能不能抓到那麼多鯽魚了!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食材槽頭肉和小鯽魚,你有什麼想法和吃法呢?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完)


一點三農


農村老俗話說“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對於食材現在的人更多的講究是健康,那麼在以前農村條件差的情況下,有些不起眼沒什麼食用價值的食材,一樣被人們食用。為了賺錢,這些東西在有些地方依然會有人賣。就像糟頭肉和鯽殼魚(非常小的鯽魚)。

什麼事糟頭肉呢?

很多生活在農村的人可能見過,因為在以前農村每個村莊幾乎都有一兩個屠夫,專門殺豬的。在我們當地以前就有好幾個,每天凌晨3,4點就可以聽到豬的慘叫聲,因為以前我奶奶經常會去接豬血(免費的),所以偶爾會跟去看看。有時候會看到有些老人站在旁邊等屠夫將糟頭肉挑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屠夫一般會把這種肉扔掉,他們可以免費拿。

糟頭肉是豬脖頸周圍長的肉疙瘩,這些肉像一個個小肉球,看上去就讓人覺得噁心。因為脖子是淋巴細胞密集的 地方,而且豬一生病打針都是在脖子上找血管注射。因此脖子這塊是很容易堆積這些化學藥物的毒素的,因此糟頭肉不但沒有營養價值,反而會對人身體不好。

割肉不割糟頭肉

並不是所有的屠夫都會把糟頭肉扔掉的,因為便宜,有些人也願意買這種肉,尤其是一些包子店,餐館等,為了利益會用這種低價肉,以次充好。但是我們自己買肉,最好還是留個心眼,不要去買那種肉,也不要圖便宜。

買魚不買鯽殼魚

鯽魚其實在我認為是比較好吃的淡水魚的,尤其是野生的鯽魚,營養價值高,而且很鮮美。但是鯽魚有個缺點就是刺多,越小刺越多,野生鯽魚一般也長不到很大,到半斤就是很不錯了。那麼鯽殼魚就是手指大小的鯽魚,幾乎沒有肉,所以想吃鯽魚不要買這些太小的,沒有什麼肉,營養價值也不高,畢竟沒長成。


少三番


農村老話說“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經常去菜市場買菜的農民朋友對這句俗語是最熟悉不過了。我們平時買肉買的多了,經驗也就豐富了,都知道哪些部位好吃,哪些不好吃的,比如這個豬身上的糟頭肉,人們都不買的,為什麼呢?


割肉不割糟頭肉

糟頭肉是豬脖子上的肉,豬脖子肉裡面有很多肉瘤,這些肉瘤是病變瘤體或者是淋巴結。肉瘤有很多的病毒的,而且給病豬打針的時候,也是在豬脖子上注射的,所以脖子肉有很多病菌,細菌,藥物殘留等等有害物質,所以吃糟頭肉對我們人體有害,最好不要吃了。曾經,我也看到過新聞報道過,有些肉包子是用糟頭肉來做的,平時我們買肉包子也難以分辨,我也很少買肉包子或者不買的。


買魚不買鯽殼魚

鯽殼魚是指我們平時買的鯽魚,由於有些鯽魚太小了,沒有什麼肉,我們稱為:“鯽殼魚”。我也經常買鯽魚來吃的,不過我每次都是買比較大條的鯽魚的,像比較小的鯽殼魚,我勸你還是不要買了,沒什麼魚肉可以吃,而且還很多的骨刺,比喻買了一條空殼回來,浪費了錢還沒肉吃。不過像比較小的魚也不是說不能買,也可以買回來用油炸的方式,經過高溫煎炸,魚刺也變得酥脆了,比如椒鹽魚也是很好吃的哦。如果是怕上火的朋友就不要買鯽殼魚了。


三農天地


農村老俗話說“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人們不止能夠吃飽了,對於飲食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希望自己吃到的事物能更加健康,人們更加註重養生。記得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狀況比較拮据,每到過年的時候,家裡的大人總會領著我們兄弟姐妹過去借糧吃,現在已經不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人們吃飯從吃飽向吃的更加營養,更加健康轉變;人們穿衣服從穿暖向穿的更加好看轉變……生活中的種種變化,都在印證我們的生活已經徹底改頭換面了。



以前生活中,一些人家可能飯都吃不飽,更不要提吃肉了,對於吃的肉更沒什麼講究,但凡是有肉對他們來說已經算是很好的生活了。現在人們慢慢的有了一句俗語“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這也是人們生活在變好的一種體現,人們對於食物的選擇有了自己的標準,生活質量在發生飛速的提高。

“糟頭肉”有很多人都不熟悉,它指的是連接豬頭和豬身體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脖子”,這部分主要有一些血管和淋巴腺,吃了以後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好,再加上食物大多是從這裡進去的,容易造成病菌的積累;鯽魚對人的身體健康比較好,用來煲湯最合適不過,但是如果是鯽殼魚的話,就不太適合食用,它本身有很多的魚刺,食用起來不方便,尤其是家裡有老人和孩子,吃起來很有可能會卡住喉嚨,所以人們都不願意買鯽殼魚。

從吃的飽,到吃的更好,這是人們生活的一個巨大轉變,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學會去感恩創造這些美好生活的人。“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一句俗話道盡我們生活的改變,體現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同時反映出了俗語的一種特質,反映當下的社會現狀,俗語也是社會的記錄者。


老農民說事


農村老俗話說:“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與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嗎?


農村有很多實用的老俗話,這些老俗話是比咱們爺爺奶奶還老的祖宗們一點一滴從實際生活當中汲取而來的,因此可謂是“話糙理不糙”。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割肉不割槽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這句老俗話。



割肉不割槽頭肉

“割肉不割槽頭肉”這句話的意思是割肉的時候儘量避開槽頭肉。首先可能很多朋友不太瞭解什麼是槽頭肉,槽頭肉其實就是豬脖子上的肉,而且在有的地方特別指的是豬下脖子的肉,這一部分的肉比較“泡”,以肥肉為主。其實現代人買豬肉的話,都會盡量的避開買槽頭肉,這是因為草頭肉的部位是豬身上淋巴細胞的匯聚地方,長有很多的淋巴細胞。

學過生物的都知道,淋巴細胞是哺乳動物身上吞噬其他細胞的一種大細胞。如果遇見草頭肉的話,可以用手細細的捏一下槽頭肉就會發現裡面有硬硬的塊狀的肉塊兒,其實那就是淋巴細胞。這種肉不但口感不好,而且淋巴是不能吃的,所以為了咱們的身體健康和口感舒適,咱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買肉的時候不要買槽頭肉。

買魚不買鯽殼魚

“買魚不買鯽殼魚”的意思是說想吃魚要買魚的時候不買鯽魚吃。聽到這裡,可能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如果說上面說的不買槽頭肉,很多人都能明白,但是吃魚的時候為什麼不買鯽魚呢?要知道鯽魚口感鮮美那可是眾所周知。

原來是以前的人比較窮,好不容易才吃得一次肉,買魚的話都挑的是肉多的魚。而鯽魚個頭小、刺多,買鯽魚的話,一來性價比不高,二來吃起來特別容易被魚刺卡著,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可能一個魚刺卡折就會引發很大的危險。因此古代人乾脆就告誡後面的人,買魚不要買鯽魚,主要是出於這兩個方面去考慮。事實上鯽魚具有“下奶”的作用如果自己的老婆剛生了孩子,沒有奶水的話,可以熬鯽魚湯喝,很快孩子就有奶水喝了。家裡有大人小孩的時候,熬鯽魚湯的時候可以將鯽魚包在紗布裡面哦,這樣的話魚刺就出不來,不用擔心魚刺傷著小孩和老人。


槽頭肉現在我們還是不建議大家去吃。至於鯽魚的話,還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能給我們補充很多的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鯽魚還口味鮮美、不用怕吃多了長肉,反正老張個人是挺喜歡喝鯽魚湯的。


老張談三農


這句老俗話應該是北方人經驗的總結。

槽頭肉也叫“血脖兒”“豬頸肉”,不受人們待見,這是因為:其一,是殺豬時放血的地方,通常血淋淋的,使人望而生畏。其二,是白條肉與豬頭的連接部位,屠夫卸豬頭時,刀子故意一偏,半個豬臉帶到了槽頭上,豬頭肉竟賣成了白條肉的價格,但在白條肉掛起時,槽頭經常拖在地上,很髒,極難清洗。其三,是淋巴結分佈最密集的所在,積累了大量毒素。第四,是注射針劑的地方,有抗生素殘留,甚至可能有膿包。第五,肉質總體較肥、鬆軟,囊膪多。故,其價格低廉,售價通常不足其它部位的三分之一,多被部分貪圖便宜的小商販購得,絞成肉餡兒、切成小塊兒,做了包子、餃子、炸醬、肉鬆、紅燒肉的原料,最終還是上了百姓的餐桌。

北方人不愛吃魚、不善於吃魚,尤其是腥味重、個兒小、刺多肉少的鯽魚(鯽殼魚),弄不好,吧唧了半天,未吃到什麼東西,反倒讓魚刺紮了喉嚨,得不償失,哪裡有大口吃肉來得實在?


北大屠夫陸步軒


農村老話說“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我們身體需要各種營養物質,都是從魚肉禽蛋、蔬菜中獲取。所以我們在購買這些東西時就總結了這麼一句話“割肉不割糟頭肉,買魚不買鯽殼魚”,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割肉不割糟頭肉

中國主要肉食來源豬,但豬身上並不是所有肉都能吃,特別是糟頭肉更不能吃。糟頭肉就是豬脖子那一圈肉,被稱為糟頭肉。糟頭肉仔細一看裡面有像小泡一樣的東西,那泡裡面還有一些帶著顏色的物質,這些物質就是細菌病毒、藥物殘留等都集中在這一塊。糟頭肉裡面都是這些那肯定不能購買,更不能吃。糟頭肉其實並不止是豬身上有,像雞、鴨等也是有,所以我們平時吃雞鴨時脖子外面一圈肉也是需要丟棄的。



買魚不買鯽殼魚

鯽魚很多人不愛吃,主要是因為其魚刺太多,特別是那種只有一指大、二指大的鯽魚更是小刺多的要死。這種鯽魚就被稱為“鯽殼魚”,意思就是一個殼子,沒有什麼肉。在以前農村這種鯽魚基本都是給貓吃,所以才有了“買魚不買鯽殼魚”之說。


綜上所述,這句話主要是在教我們日常生活中購買魚、肉時需要注意的事項,不要被不良商家給矇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