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一句詩,喚來人們數百年的愁思斷腸,它表達的不僅是對已故親人的思念與回憶,還有對生命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回想起石油先烈們時,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石油,與國家的振興、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石油工業在艱難中創業,在荒原上崛起,在拼搏中奮進,而輝煌的背後,印證著一個行業和群體的堅持與執著。他們是石油的形象,更是民族的形象!

他們與天鬥、與地鬥、與自然災害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以不怕犧牲的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住地窩子、睡帳篷、立足高原、踏荒漠,他們白手起家,為我國的石油工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崢嶸歲月。

鐵人王進喜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1959年9月25日,中國石油勘探隊在東北松遼盆地陸相沉積中找到了工業性油流。時值國慶10週年,所以這個油田以“大慶”命名。

大慶油田的發現,打破了中國是“貧油國”的論調。解放前,中國只有甘肅老君廟、新疆獨山子、陝西延長3個小油田和四川聖燈山、石油溝2個氣田,年產原油僅10餘萬噸,石油基本上靠從外國進口。

大慶油田的開發,使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到1963年12月,周恩來總理終於可以自豪地宣佈:

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提及大慶油田,王進喜是我們必說的人。他縱身一跳,被永遠定格在歷史中,這是石油人心中最撩人的動作。

1960年4月29日,1205鑽井隊準備往第二口井搬家時,王進喜右腿被砸傷,他在井場堅持工作。由於地層壓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危急關頭,王進喜不顧腿傷,扔掉柺杖,帶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最終制服了井噴。

建國40週年之際,他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世紀之交,他同孫中山、魯迅、雷鋒、焦裕祿、李四光、毛澤東、鄧稼先、鄧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評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寫入中華民族的光輝史冊。

冷湖四號公墓

發現認識油砂山、初探柴達木、沙漠領路人、降工資保勘探、萬人賬蓬、泉一井、英雄地中四、工業學大慶、甘青藏會戰......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上世紀60年代,因油田勘探開發的需要,大批石油人湧向這裡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先驅者長眠此地。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青海油田發現於1954年。1992年油田的生產生活基地從冷湖和花土溝搬遷到敦煌。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但是,數以百計為青海石油事業付出寶貴生命先輩的遺骨依然長眠在柴達木盆地的茫茫戈壁灘裡。

為紀念獻出生命的先烈,1983年青海油田籌建了冷湖四號公墓,長眠著自青海油田開發以來,先後因公和因病去世的400多名石油人。他們的墓碑都朝向東方,因為那是家的方向。

原青海油田副局長薛崇仁也長眠於此,1976年11月4日在澀北地區組織天然氣勘探會戰的他,來到了正在試氣的澀深15井時,閘門剛一打開,一股有著130多個大氣壓的強大氣流衝出放噴管線,四根放噴管線飛速倒轉,距離井口10多米遠的薛崇仁等6位同志倒在了血泊中。這年,薛崇仁剛剛41歲。其他5位英烈的名字分別是王警民、陳家良、李松安、張忠生、徐寅福。為中國石油獻出的生命不在少數,但柴達木盆地是最多的。

征服塔克拉瑪干紀念碑

從1978年物探局(今東方物探)地調三處首次入疆,到1993年的15年間,數千地震隊員在塔里木盆地艱苦奮戰,其中有44位同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為了紀念他們,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在庫爾勒市郊樹起了一座漢白玉紀念碑,上書:"征服塔克拉瑪干紀念碑"。在紀念碑的另一側,鐫刻著地震隊員征服大漠的功績。

庫爾勒維吾爾語意為"眺望",又被稱為守望沙漠的城市。在庫爾勒市新市區機場路西側,1993年,東方物探塔里木前線指揮部西院區內,一片綠樹掩映中,由漢白玉建成的征服塔克拉瑪干紀念碑直指藍天,和70多公里外的茫茫沙漠遙遙相望。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征服塔克拉瑪干紀念碑 齊田順/攝

塔里木石油會戰開始時,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總經理王濤曾感慨地說:"沒有石油物探的10年準備,就沒有塔里木的今天。"

30年來,在塔里木惡劣嚴酷的環境中,石油物探人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甚至以生命為代價,為祖國的石油事業拼搏奉獻。

1983年,石油物探隊伍從國外引進先進的地震設備和沙漠運輸工具,石油物探局地調三處與美國GSI公司合作,組建了1830、1831、1832三支大沙漠地震隊,500多名石油物探人,勇闖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1985年6月,1832隊開赴羅布泊。風是羅布泊的主宰,風沙一來就裹挾著8級以上的威力,瘋狂地肆虐。勘探隊員們像打游擊一樣,風沙略小就趁機大幹一陣。實在難以作業,就暫時停下來,再等時機。7月底開始,一場特大沙暴向他們襲來,生產被迫停止,120多名隊員被困在營地。一天、兩天、三天……

風勢有增無減,翻卷的飛沙與瀰漫的煙塵,令人窒息難奈。營地通往沙漠邊緣的唯一通道被大風全部吞沒,派去的水罐車一直沒回來,直升機幾次飛臨營地上空都無法降落,也無法空投。儲存的飲水、食品所剩無幾。危機四伏的無人地帶,隊員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堅持和忍耐。水罐車司機劉建旭被風沙困在路上,他完全可以放掉水罐裡的水,輕車脫離險境,但他沒有。四個晝夜,與風沙抗爭,隊友找到他時,幾近昏迷,依然守著水罐車。

在羅布泊特大沙暴中,1832隊的勇士們與風沙搏鬥了整整15天。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塔里木沙漠公路 呂殿傑/攝

柴桂林,是個傳奇人物,他是物探局原來的副局長。自踏上塔里木這塊熱土,他就把自己的後半生獻了出來。他執拗地要從塔里木這塊貧瘠、乾涸、荒涼的土地中,找到石油。他身患癌症,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都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他先後獲得河北省勞動模範、能源部特等勞動模範、全國勞動模範等光榮稱號。

2222隊指導員呂元平,1978年進新疆,在沙海里拼打了30個年頭,被譽為"沙海鐵人"。247隊隊長吉承,征戰沙漠19個春秋,先後運作地震項目38個,為發現輪南、塔中、牙哈、英買力和大北3等油氣構造奉獻了青春,有"物探虎將"之名。

三十多年過去了,先後有80多名物探人,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的地震勘探中,把英魂留在茫茫沙海。

喀土穆:海外石油人的堅守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2000年11月14日,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郊外的戈壁上,用蘇丹管道建設中剩餘鋼管作為材料的“蘇丹管道建設紀念碑”落成。

碑文主要記述了蘇丹輸油管道的建設情況,最後寫道:“中國管道工人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代價,張立福、鄭德寶、徐慶、呂煥仁、老士敏五位員工長眠於此。我們將永遠懷念他們。”

海外石油人在異國攻堅克難、在他鄉執著堅守的故事雖各有不同,閃耀的精神卻同樣感人。

時至今日,祖國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油氣資源,石油人又走出國門,在海外奮鬥著。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至今,87名中國石油員工因恐怖襲擊、暴力犯罪、疾病和交通意外等原因永遠留在了海外!

餘秋裡、康世恩、王進喜、薛崇仁、王繼諤、王警民、陳家良。。。

值得紀念的還有很多,他們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功績顯赫,但都有一個共同點:熱愛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石油事業。

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事業;偉大的事業,造就英雄的群體。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作為石油人,我們不僅要緬懷故去的親人,還要紀念那些為了石油事業獻身的人們。我們謹以此文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希望後人瞭解過去,銘記老一代石油人的付出和奉獻!

文 | 宋清海

來源 | 中國石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