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有杂音、早搏、心律不齐...警惕体检发现的心脏问题!

早搏、心脏有杂音、心律不齐……面对这些体检时常见的心脏问题,要及时了解并重视,进一步检查确认。

心脏有杂音、早搏、心律不齐...警惕体检发现的心脏问题!

心脏杂音是体检中常见的心脏问题

心脏杂音是医生在心脏听诊的时候听诊器里听到的一种异常声音,可以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分为两类。其中大部分是病理性杂音,由于心脏结构有问题,存在器质性病变,如室间隔缺损最为常见。

正常人一般没有心脏杂音,但也有少部分杂音为生理性,如由于扁平胸引起。杂音也可见于正常人,如儿童及青年、运动后、妊娠时。

不同的心脏病变,所产生的杂音不同。根据杂音所在的部位、杂音的性质、传导所产生的时相来判断是属于哪类的心脏疾病,而且杂音的响度与疾病的程度是相关联的,杂音越响疾病越严重。如室间隔缺损可以听到很强的吹风样的杂音,手都能感觉到震颤。95%以上的心脏杂音和心脏组织结构异常有关,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向专科医生咨询。

发现心脏杂音,一定要明确,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杂音,如果是功能性杂音,不需要做任何处理。如果发现为器质性病变,一般为这几种情况:存在瓣膜或者流出道的狭窄、瓣膜的反流、或者心腔里有一个异常血流通道、或者心腔里有异物,或者血流速度加快,下一步如何治疗?是否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治疗,要听从医生的意见,有些疾病不能够等,要及时治疗。

心律不齐、早搏现象不容忽视

心脏有杂音、早搏、心律不齐...警惕体检发现的心脏问题!

早搏在体检当中很常见。过早搏动简称早搏,这是一类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早搏时伴有心悸、心慌、头昏、乏力、失眠、精神紧张等感觉。出现早搏时不必过于紧张,可以请医生进一步检查早搏原因,评价早搏的严重程度。

普通房性早搏与偶发室性早搏对身体影响不大,一般无需治疗。偶发早搏多与兴奋、疲劳、饱餐、烟酒茶过度有关,只要避免这些诱因即可恢复正常。

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或者早搏呈二联律的形态,或多源性早搏,这些都是危险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由于普通的体检,心电图体检只有2~3分钟,并不一定能抓得住这些异常,可以做24小时的动态心电图来发现异常的心律。

很多猝死的原因与心律失常有关

很多患者有隐匿性的心脏器质性病变,在喝酒、疲劳、剧烈运动等情况下,就会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出现死亡。如长期熬夜,导致睡眠不足,就会引发心律失常,有些早搏就与此有关。

不过,在心源性猝死前往往有些发病先兆,但很多患者都忽视了,如胸部不适、憋气、胸闷、极度乏力、心慌。如果发现上述先兆后及时就诊,很多人可以避免悲剧。40岁以上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

心脏有杂音、早搏、心律不齐...警惕体检发现的心脏问题!

各种心脏病都可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猝死中一半以上因冠心病所引起,其主要危险因素很明确,包括遗传、"三高"、吸烟、酗酒、糖尿病、肥胖、缺乏运动等。所以,如果有上述疾病或是症状的人,平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病情,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有条件的要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摸脉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心律失常的早期诊断

摸脉所提供的信息主要用于早期检出心律失常以及治疗后的效果的判定。部分患者在发生心律失常时往往并没有主观症状,因此不会主动到医院就诊,从而耽误了治疗的时机,而通过自己给自己摸脉有助于较早期地发现这些心律失常。

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由一次心脏跳动转化的,通常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就是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摸脉主要是摸频率(快慢)和节律(整齐与否)。正常人平静时脉搏的频率在每分钟50-90次之间,如休息时低于或超过太多都应引起警惕。而节律是指脉搏跳动得是否整齐,正常的心脏节律就像钟表的秒针一样,一下一下非常整齐。如自己的脉搏忽快忽慢,或忽然停止,过会儿才跳动,都是不健康的征兆。

心脏有杂音、早搏、心律不齐...警惕体检发现的心脏问题!

怎么给自己摸脉

通常意义上的摸脉稍加练习就可掌握。摸脉时多采用端坐位,把一侧的上臂手心向上平放到桌面上,然后把对侧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并排轻放到该侧手腕的拇指一侧,这时候往往稍加寻找就会清晰的触摸到自己的脉搏。如果开始不太熟悉触摸的方法,可以在触摸侧的手腕下面垫上一个小枕头,这时脉搏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大家可能都摸过自己的脉搏,但是从没真正的养成习惯。由于心律失常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常见,所以,对于超过60岁的老年朋友,建议每天都能抽出两三分钟,摸一下自己的脉搏。在出现胸部不舒服的时候,更要及时去摸一下自己脉搏的跳动情况。对于不到60岁的中年朋友,建议每周,譬如周末时,能够静下心来摸一下自己的脉搏情况。当然,在感知胸部不适或者心慌时也要及时去摸脉搏。对于青年朋友来说,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可以仅在自己感到心慌不适时再去摸自己的脉搏情况。

你常会感觉心悸、心慌、胸闷吗?不要大意,警惕心脏问题引起的身体不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